浅谈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2013-04-29黄玉翠
黄玉翠
[摘 要] 自课改以来,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被越来越多的老师认可,在教学中老师也有意识地在课堂中采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如何科学地分组、管理小组,在教学过程中何时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比较好,老师如何对小组进行奖励和评价等,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措施;小学数学课堂
课改十年,一些理念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最明显的感觉是教师的观念新了,教学方法更科学,课堂更生动活泼了,学生对学习数学更有兴趣了. 这些都是不可抹去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也带来一些问题. 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 习”的重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小组,组建小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活动的主体是小组成员,他们为了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进行活动,老师对他们的总体成绩进行评价和奖励,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2011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再次提到: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放眼全球,这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我们日后生活的需要. 如今,团队精神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在平时教学中,“合作交流”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上. 这种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认同与采用,因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92%的老师都觉得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近64%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对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期望达成的效果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 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主要问题
目前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分组不合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座位排列方式最常见的是秧田式. 排座位时老师往往是按照高矮次序和男女搭配的方式来安排. 当课堂中需要小组合作时,老师往往把前后座位四人分成一个小组,这样的分组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操作方便,但不利于合作的有效开展,因为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 组员分工不明确
在很多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教学设计中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这说明老师已经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 但是仔细观察后会发现,很多合作只停留在表面. 当老师宣布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时,小组里的成员便立即讨论. 大家都争着说话,其实谁也没听进去大家在说什么,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并没有什么效果. 或者出现另一种现象,即只有一、两个人在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其他人则不作任何表态,消极、被动地参与其中. 对于同一个问题,好的学生会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差一点的学生则懒于思考,坐享其成,当个忠实的“听众”. 以上两种现象在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很常见,从而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 合作流于形式
在平时听课中会发现,每个老师在课上基本上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因为在他们心中有一种担忧,怕没有合作这节课就不符合新课程标准. 因此,有些老师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却硬安排一个小组合作的流程,这其实对教学效果没有多大意义,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 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而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这也不符合课程标准的宗旨.
4. 小组合作不充分
在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就宣布“小组合作”. 大概两、三分钟后就喊“停,来,告诉我你们讨论的结果.”这时,有的小组还没讨论出结果依然在争论,老师又继续喊“静下来”,而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讨论,没进入主题,听到老师喊停后立马坐正. 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长此以往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 老师点评不全面
开展小组活动后,在进行全班汇报时,被老师喊到的同学往往会说“我觉得……”,而且说的通常是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对其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有道理”“你真爱动脑筋”. 这样的评价会挫伤同一小组里成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优化策略
1. 合理分组,科学管理
教师分组时应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小组的人数应控制在4至6人,这样的人数方便给组内的成员赋予特定的职责. 小组分好后,接下来的任务是选好小组长. 小组长如同“领头羊”,没有小组长的组织和领导,学生要么谈天说地,要么乱哄哄地讲或者在某一点上讨论来讨论去,这样不仅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
小组的其他成员也要做细致的分工,如记录员、报告员、资料员等. 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报告员负责代表小组报告小组学习情况……如此安排,大家都有事可做,分工明确,也有利于讨论的展开、观点的形成、问题的解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组内角色可以定期轮换,从而让每个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分组时还应考虑组内的团结. 曾经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在小组分组中,大家最在意的是小组成员是否合得来,而不是成绩与性格. 所以在坚持“组内异质”时还要考虑影响小组和谐健康发展的其他因素.
2. 适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一般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有争议的,或者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内容比较适合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以下学习任务适合采用.
(1)学习重、难点知识. 重、难点知识往往是老师讲课的重点,学生需要理解其应用. 如果老师只是靠讲解让学生明白,效果不如学生自己的合作讨论. 学生在小组合作时,思维的火花会发生碰撞,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理解将更加深刻,兴趣将更加浓厚.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我们可以将重要的内容编成问题的形式,然后交由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不能只充当一个旁观者,应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展示,最后老师进行点评、提升,完成重要知识的学习.
(2)练习课或者试卷评讲课. 老师公布答案后,学生先自己核对订正,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如果小组里不能解决,则集中在一起,由小组进行讲解,老师再进行点评.
(3)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内容. 例如,在每一单元学完后进行复习整理时,小学生个人是难以完成的. 如果小组将内容进行分工合作,则可在讨论后整理出本组的总结. 除了复习整理,还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份学案、试卷等.
3.?摇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数学是人类思考的产物,要合作交流首先要能够思考,用自己的见解和另一个人的见解交换,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数学思考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小学数学课堂需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时间.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有意义.
4. 老师要进行合理评价与建议
学生在小组汇报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而非代表本小组的意见,这与老师不科学的评价有很大的关系,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忽视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对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到的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合作学习过程以及方法的评价. 因此,老师在点评时,评价的对象要以小组为单位,除了对汇报的结果加以点评,还需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的效果加以评价,这也会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导向,树立集体观念. 在小组合作中,还有一个弱势群体需要老师加以关注,那就是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 我们要努力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除了老师评价,我们还可以恰当地运用小组互评、老师加分等方式.
十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可行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能够正确应用,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都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教师的不断指导、相互影响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在不断的思考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