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的问题式教学设计

2013-04-29马中芹

学周刊·下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

马中芹

摘要:用问题式教学解读《记念刘和珍君》,能化繁为简,一脉贯通,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在一个相连的问题中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意思。从而达到问题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效果。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记念刘和珍君

所谓问题式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是当前新课程理念下使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式。问题教学的好处自然不用赘述,但是由于学生问题较散,很多课堂就有可能变成一个问题一个答案的答辩或者讨论过程。尤其是语文课堂,传统教学方式中对课文文本提纲挈领地把握就会欠缺很多,毕竟一篇课文的理解是建立在整篇文章脉络清晰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的一个问题就可以牵头带尾地拎起文章的整个脉络,那么,这样的问题教学将是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就是很好的范例。

鲁迅作品历来以思想深遂复杂、语言含蓄隐晦而又尖刻犀利见长,所以,《记念刘和珍君》中语义丰富而难懂的语句自然不在少数。因此,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理解文中复杂语句的含义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课堂上让学生提问,估计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发问的对象,那样必然会造成文本的支离破碎。如何化繁为简,用问题式教学方法,达到让学生理解文本的目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好学生的问题,以一带全,牵起整篇文章的脉络。

在第一课时,教师简单介绍《记念刘和珍君》的写作背景,即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原因、过程和后果,然后就让学生当堂细细地阅读课文两到三遍,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可能大多数学生的问题会集中在文中诸多难以理解的语句上,彼此之间会有重复,应该可以覆盖本文中大部分的疑难语句,讨论解决这些问题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也会有学生问到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求作者为什么多次提起“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到最好还说“我说不出话来”这些看似矛盾的话语?或者提出作者多次提起的“我有寫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些话是否有重复啰嗦之嫌?

只要有一个学生问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就可以此为抓手,带动全文问题的思索。第二课时就是解决上“有话说”或者“必要了”两个问题中的其中任何一个。

如果学生提的是“有话说”的问题,那么第二课时教师就以这个问题切入,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为了顺利地回答学生的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设计成几个相关的小问题。“有话说”,作者准备说什么话?(写文章哀悼“三一八惨案”遇难的青年,比如刘和珍)刘和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进步、勇敢、正义又是态度温和,始终微笑着,有责任感正义感?)她怎么遇害的?(枪击棒打)她遇难后,得到的评价是什么?(暴徒受人利用或只留下淡漠的悲哀)她们的死给人怎样的思考与影响?(不做无谓牺牲,真的猛士会看到微茫的希望)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决,自然可以回答“无话说”“有要说的话”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话。因为作者既要哀悼死者,又要控诉反动军阀和无耻文人,又要唤醒庸人,总结斗争的经验教训,告诫活着猛士采取适当的方式斗争,更要告诫生者化悲痛为力量,鼓舞他们奋勇向前。这诸多复杂情感交织于内,自然欲说不能,欲罢又不能。

同样,如果学生是问几个“有必要”是否重复,与上类似,延伸拓展几个小问题,提纲挈领,抓住要点。有必要干什么?(写文章)为谁写文章(刘和珍)?刘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怎么遇害的?她遇难后,得到的评价是什么?从而也能在把握全篇和挖掘局部的基础上得出对“有必要”的回答。通过这样的问答设计,学生对课文的了解如同逐层剥笋,由浅入深,逐步挖掘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深入浅出地解决了文本的难点和重点。

第三课时,仍然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谈谈语句的含义,在上一节的基础上,理解疑难句子的含义,或则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或由教师讲授。总之,是以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为抓手,突破文章难点。

以前学习本文至少要四课时,而设计了上面的教学步骤,利用三课时,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重点和难点问题。而这些重点难点也是以学生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并且可以做到既发挥学生质疑提问的作用,又能整体而全面的把握全文。

看一篇课文学生掌握了多少,主要看学生是否能通过自己的理解看文章。用这个思路研读《记念刘和珍君》,真是一次简单又充满机巧的尝试,牵住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触及其文章的全身。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我国蔬菜科技发展的小心记忆
——记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
《纪念刘和珍君》的情感触动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思路
《记念刘和珍君》情感表达的方法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