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2013-04-29张强凤关安心

新课程·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读写结合语文教学

张强凤 关安心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教学;多种形式;读写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读书为主。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以读促听、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共同提高。本文就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教学这几方面作了简单的阐述。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以往的语文教学,正是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词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教师的问题、讲解在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教师“讲”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停滞不前,仍然不会“说话”“作文”,原因就是学生读得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了,语言积累的太少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摒弃纷繁复杂的分析,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方式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语言表达、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朗读训练的三个阶段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

1.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大多数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才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在教学中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

3.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因此,我们必须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一定要认真对待,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的艺术水平,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公馆镇均塘小学)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读写结合语文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析
农村初中英语朗读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