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人格美教学
2013-04-29龙坚容
龙坚容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除了拥有优美的辞藻和独特的章法外,还有独特的意境美和内涵美。很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侧重于对个别词语的积累和欣赏,片面强调文言文的语言美和追求文言文的意境美,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贯彻人格美教育。文言文教学中的人格美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能起到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一、人格美在教学中的地位
如果在学生看来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人格美教育,既能促进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认识,得到审美熏陶,又使文言文课堂充盈着一种审美愉悦,从而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学生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让学生体会学习古文的快乐,认识文言文本身的美。
人格美体现一个人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行为习惯,是真、善、美的体现。人格美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善”是人格美的立足点。中学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都有着鲜明的爱憎倾向,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较量产生了巨大的人格美的力量。如七年级的《论语十则》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中与人为善的待人之道体现了夫子豁达的心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是说为人臣子要忠诚,与人交往要诚信,学习要认真温习。其中的“忠”、“诚”、“义”就体现了先哲崇高的品格、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修养,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人格美。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将儒家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仁”与“善”的思想推向了极致。而“忠”、“诚”、“义”、“仁”、“善”正是我们人格修养当中最需要的,也是被众人所肯定和推崇的人格美。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养成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人格美的体现,从而在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有了一个参照的蓝本。
二、文言文教学中的人格美教育
提起文言文教学,部分教师就是逐字逐句地讲解,
学生忙于记难以理解的文言文、记译文,力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学生的基础是夯实了,然而这样的教学方法却激不起学生丝毫的感情涟漪。
初中文言文当中的美是不容忽视的,它那么耀眼夺目,我们应该正视文言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文言文作品中人物由真、善、美跟假、恶、丑对立所产生的巨大的人格美的力量,能融入学生纯真、细腻的心灵,吸引着学生走进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为作品中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获得审美的愉悦。而这一层面的理解是不存在基础好坏的,这是情感上的理解与共鸣,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
八年级《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样的意境学生一开始还不理解,但是通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学生在作者简陋的小屋中体悟到陋室不陋,并为作者高洁雅致的胸怀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那种安于清贫的高尚情操和人生态度所打动。在作者生动的描绘中,学生不仅体会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景物之美,更为作者高大的人格美所折服。这不得不说是一场美的盛宴。在这场盛宴里,我们从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灵上都得到了美的熏陶。学生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且为作者的高洁雅致所感染,深切体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含义。
又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篇课文给我们勾勒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这个桃园至今也为人所追寻,要学生去体会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感情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来讲,重点带着学生体会陶渊明的人格美——他既有刚毅、闲静少言、真诚待人的“仁”,又有君子固穷、洁身自好的“义”,还有克己复礼的“礼”,这些都是我们崇尚的人格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并不是说他没有远大的志向,他身上满是“仁民济世”的“善”的美德,那种忧国伤时,大济苍生,志在四方,立善留名,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家情怀。桃花源正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己的理想,凭空虚构出的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那里的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
再如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感,更是把文言文教材中“仁”的美德发挥到了极致。
现在部分中学生却缺乏正视逆境的勇气和在逆境中迅速崛起的精神,他们遇到了困难和挫折,轻则唉声叹气,怨天尤人,重则一蹶不振,甚至轻生。当他们拜读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些句子之后,就会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就会为范仲淹那种仁民济世、忧国忧民、大济苍生的高尚人格美所震撼,会为自己只看到自己、只想到自己而感到羞愧。
三、在学习文言文中提升学生的人格美
现在很多学生都呆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里不能自拔,不能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的广大世界,这是这代独生子女的悲哀,也是含辛茹苦养育孩子的父母的悲哀,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而文言文教学中的人格美教育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难题。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的“集成品”。读完一篇作品,我们总能从中挖掘到深刻的内涵,明白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文言文作品更是古人思想的载体,它们折射出古人理性的思辨色彩,对后人认知、思考、解决问题起到了借鉴的作用。
《夸父逐日》中夸父坚持到底的无比英勇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弃其杖,化为邓林”又折射出先哲自我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夸父“锲而不舍”的坚韧品质是他的神话流传至今的原因,这也正是我们学习他、欣赏他的原因,我们在他的人格美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接受精神品质的熏陶,进行灵魂的洗礼。
《鱼我所欲也》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以简单明了的方式直接表明自己的爱憎喜恶,这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在现在金钱至上的观念下,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
感受着人间真情,感受着先哲崇高的人格美,对现如今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这会使他们的灵魂受到洗礼。教师在执教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当代视野观察文言文,拉近学生和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人格美教育的意义所在。
在文言文教学中带领学生一起领略先哲的人格美,是对文言文的多元解读,这也给语文课堂增添了许多美感和生命力,并让学生真正进入文言文的审美天地。学生在思辨中得到启迪,明辨了是非,分清了美丑,升华了思想境界,提高了审美能力,加深了对作品艺术美的认识和理解,受到强烈的美的感染,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激发热爱美好生活、追求美好理想的热情,获得最丰富、最深沉的审美体验。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