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2013-04-29李慧敏

河南教育·高教 2013年8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大学生

摘 要:对大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资助,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驱动力。高等教育发展史亦是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发展史。梳理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状况,深入分析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可认识大学生资助制度的重要性,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制度;教育公平

收稿日期:2013-06-22

作者简介:李慧敏(1981- ),女,广东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一、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才真正建立具有资助意义的大学生资助制度。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进步,大学生资助制度以及相关的政策建构,逐渐从单一迈向多元,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高等教育免费时期,可细分为三个发展步骤。①1950年至1983年,执行单一的人民助学金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初,高校开始免收学杂费和住宿费等,国家还会定期发放人民助学金。这一助学制度最早是在华北地区实施,后来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的高校。这一制度规定,只有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才能享受完全的助学金;其他类型的高校,则只对完全无能力负担的学生发放,对能够自行负担一部分费用的学生,发放所缺部分的助学金。这一制度在“文革”期间一度中止,在恢复高考后继续实行。②1983年至1986年,实行人民助学金与奖学金制度。国家1983年对原人民助学金制度进行改革,一方面缩小发放的范围,将非师范大学生享受助学金的比例从75%降到60%;另一方面增设人民奖学金。自此,大学生资助制度完成从单一的助学金向人民助学金和奖学金并存的新模式转变,之后又逐渐过渡到以奖学金为主。③1986年至1988年,人民助学金制度被废除,转而实施奖学金和校内无息贷款制度。1986年开始实行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改革试点,并逐步推行全面实施奖学金和校内无息贷款制度,即对学业优异的大学生予以支持,同时也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无息贷款,这是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历史性改革。

2.1989年至现在,高等教育收费时期,也可分为三个发展步骤。①1989年至1999年,初步确立了集“奖、贷、勤、补、免”于一体的资助制度。随着高校实施收费制度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急剧增多,政府承担教育经费的压力越来越大。1993年开始试行从高校“奖贷基金”或“专业奖学金”的总金额中提取困难补助经费,资助生活困难的大学生。为有效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经济问题,国家最终采取新的资助措施,如设立勤工助学基金。与此同时,开始实施减免学杂费等新政策。②1999年至2007年,确立了以助学贷款为主,“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为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增长,率先在北京等地开展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并很快就扩展到全国,及时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③2007年至今,确立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特殊困难补助以及学费减免等多种措施并用的资助政策体系。通过经验的积累和大胆改革,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包括改革原国家奖学金制度,设立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改进助学金制度,逐步提高受资助学生的比例和资助金额;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部属高校施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等等。至此,我国初步建成一个多元化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仅呈现出政府、学校、学生、学校自筹资金、银行储蓄资金、学生劳动收入等资助资金的多元化,也体现了计划与市场、无偿与有偿、激励与竞争等运作机制的多元化。

二、建立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历史基础和现实依据

大学生的资助问题,特别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解困,是一项公共管理命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现实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有历史原因,另一方面也有社会现实原因。随着高校收费政策的实施,大学扩招之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并逐渐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社会转型期,原有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加上收费制度的推行、物价的上涨等,很有可能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成为普遍性、紧迫性的重要问题。

1.大学生数量庞大,来源复杂,引发一系列的生活、学习、心理等问题。自从有高等教育以来,就有“问题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人数占近30%,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为10%至15%,这一现象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是令人吃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的表面原因是贫富差距的扩大,这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给高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为穷困,往往节衣缩食,导致营养供应不足,对身体状况特别是健康方面带来不利影响。其次,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了延续学业,去勤工俭学或在课外兼职,给正常的学业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影响正常毕业和就业。再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经济上的沉重压力,容易导致情感压抑、敏感脆弱、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突出,进而造成自暴自弃或自我封闭,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2.大学生拖欠学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部分大学生由于遭遇各种困难,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绝大多数均通过申请缓交或减免部分学杂费等“绿色通道”进入大学。而入学后,家庭经济状况在短时期内无法得到改善,多数只能继续拖欠学费,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运转。

3.一些大学生受困于家庭和个人原因,难以享受同等的教育条件,给教育公平提出了挑战。人人生而平等,教育就是追求人生平等的绝佳路径,也是分享公平的载体。在世人眼里,教育甚至是公平的代名词。从历史经验中可以看到,没有教育的公平,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公平。反之,教育中的不公平,必然造成社会更大的不公平。高等教育虽然不同于义务教育,但其追求公平的意义丝毫没有减弱。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不同的大学生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问题。只有有针对性地给予资助,帮助大学生解决困难,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

显而易见,高等教育成为广大普通家庭的希望寄托。然而由于高等教育存在公益性、个人收益性等特征,并且对学业能力有相应要求,这就形成现今高等教育的一个选择模式,即个人学业能力再加上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为此,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资助制度必要而紧迫。

三、完善大学生资助制度的意义及展望

我国已构建起“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全社会助学尚学格局,完善了大学生资助政策,包括设立助学金奖学金、实行特殊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政策,并构成一个完备的资助体系。总的来说,大学生资助工作已经迈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一批又一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得益于这一政策,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人生的新飞跃。而从政策科学的角度来看,对一项公共政策的评价,要考虑的因素既包括实际发生的效果,也包括实际的总量,即政策效益。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各项子政策的受重视程度、发挥作用程度不尽相同。在所有的资助政策中,资助金额最多的当属助学贷款,其次是助学金。从资助覆盖程度看,范围最广的是困难补助,再次是其他奖学金。从对个人资助力度看,人均受助金额最多的是国家奖学金,其次是助学贷款。政策公正度,一般来说是指政策执行后,对与该政策有关的资源、利益及成本的公平分配的影响程度。助学贷款不仅具有解决学生无力支付学费的困难的特征,而且还具有受益付费和有偿使用的特征,这无疑更符合教育公平原则。助学贷款还有利于实现教育成本、收益公平,符合人力资本投资的理念;勤工助学则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付出辛勤劳动而获得利益,可增强学生的劳动、服务意识,很公正。奖学金体系由于综合考评学生的各项指标,如成绩和困难程度,比较公正。学费减免和临时困难补助,由于认定标准不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公正现象。

参考文献:

[1]杨昌江.贫困生与教育救助研究[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2]张建奇.1983年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的演变[J].现代大学教育,2003,(1).

[3]潘懋元.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决策的依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4]王强,施杰.当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政策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6,(4).

[5]吴庆.中国城市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3).

责编:晓 月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