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师德的文化养成

2013-04-29刘向光

河南教育·高教 2013年8期
关键词:师德高职院校

摘 要:师德是教师文化实践凝结成的,囿于狭隘专业教育和受专业人才市场导向影响的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容易缺失文化滋养。采用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化方式,融合现代与传统、中西方师德文化,以形成中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导性文化精神。

关键词:师德;文化养成;高职院校

收稿日期:2013-06-20

作者简介:刘向光(1973- ),男,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师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并不是受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所推动,而是到了一定阶段不得不重视,是“被发展”的。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职教育,多年来一直迂回于狭隘的专业教育圈子里,受专业人才市场导向的影响,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课教学,甚至大量削减文化课来加强专业课建设,使得高职院校师德养成愈加缺失大学文化的滋养。师德是教师文化实践的凝结,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师德的养成,对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文化哲学视野中,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特定民族或特定人群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方式。这种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必须通过特定的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体系,通过社会运行和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而体现出来。文化是如何在师德建设中得到体现和发展的呢?从文化背景来看,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和西方道德文化等多元并存的道德文化,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为价值主导,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为历史底蕴,以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为外来资源,并使其融合互动而开创新的师德文明。教师的一切文化活动,都是师德价值的外在表现,现代师德的文化养成是在不断解决道德文化冲突的过程中实现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一名教师,既要以学问教人,又要以道德化人,是中国传统师德的基本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的也是以道德教人,说明道德的传授在儒家教育传统中具有核心地位。这里的“道”并非指的是一种具体而微的“专业知识”,而是指对孔孟学说及其伦理精神的热爱、认同、实践和无止境追求。所说的“传道”并非指的是现代教学论意义上的“传递知识”,而是指“传承”一种自尧舜以来生生不息的实践儒家之道的精神、意志和旨趣。中国传统师德,主要是在古代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尽管它有无可置疑的、不容低估的巨大价值,但它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师徒如父子”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但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其实质仍是封建等级制度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师生之间难以做到真正的平等,并且,教师之间也有文人相轻的陋习。“学而优则仕”是判断“学道”优秀的主要标准,在“经世致用”中则“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过多地强调权术和谋略等。师德的传统超越必须以继承传统为前提,这就意味着创新,意味着新型师德的文化建构。

西方近、现代大学从英国纽曼“崇尚人文,注重理性”的大学理想到德国洪堡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崭新理念,到美国“融入社会,多元开放”的理念创新,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着眼未来,引领社会”的新理念。近千年的演化,大学经历了一个不断的文化觉醒和理念创新过程。中国的大学教育是在“西学东渐”的20世纪初逐步引入到中国的,具有西方文化特征的大学在不断地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发展中,逐步形成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的社会,是建立在天赋人权、个人独立、平等和自由权利得以确定的基础之上的。与之相适应的西方文化高扬自由意志,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仁爱关系,人们崇尚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既承认自身的也承认他人的价值、尊严和聪明才智;对自己讲求自我自信和个性解放,对他人主张仁慈、同情和宽容。在西方文化中,关心爱护学生,重视其天性发展,反对压抑个性是首要的师德规范。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师生是互敬互爱、平等合作的关系,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追求师生独立人格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是在有学术自由思想和理性传统的西方大学,以追求精神价值为主的价值取向,充分地发挥批判精神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终极目标的关怀。

中国的社会转型和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大学的快速发展,但我国高职院校的师德还在传统与现代、中西方文化中徘徊、成长。文化转型的最深层的驱动力来自文化自身生存结构中超越性与自在性的矛盾,师德文化养成的驱动机制则是教师职业道德自觉对自在的道德文化进行改造和超越维度构成。教师职业道德成长是道德冲突对教师提出明确道德行为方面的要求,对教师切身利益提出明确的挑战。市场经济的构建正在从根本上触动和改变传统师德文化结构,教师开始通过实际的功利活动,在经济层面上逐渐萌生出自觉的主体意识和价值观念。但是,在全社会的商品化浪潮和功利心态的引导下,有些教师放弃了传统精英文化,用理性、人生的价值、历史的意义、人的终极关怀等深度文化价值取向,为大众构造的理性文化或理想文化空间,开始向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日常生计回归,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以此时此刻为关切中心、以吃喝玩乐为基本内涵的消费文化和通俗文化。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性,与教师职业自身或传统的自发文化存在冲突和张力。师德的文化养成是以确立教师职业道德的主体性为宗旨,追求的是教师自身的现代化,即教师由凭借习惯、传统、风俗、情感而自在自发活动的日常生活主体向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具有人本精神和技术理性的自由自觉的现代主体的转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国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新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高职院校教师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追求,成为高职院校教师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是文化的标志,是集合精英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的地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高职院校教师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因此,新时期的师德,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渗透到师德建设中,更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高职院校教师履行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责,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就应体现在三者统一之中,并在“一与多”中整合。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核心是其中之一,是片面的。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应形成自我否定和独立批判意识,具有团队合作和独立自主的专业精神,发挥批判精神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终极目标的关怀。

总体来说,我们应当以教师职业道德的演进为参照系,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高校教师存在方式、活动主体的价值取向等作文化意义上的多维透视和实证性研究,从而把握并引导教师职业道德的文化生成与走向,促进现代与传统、中西方文化的对接、交融与整合,形成中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导性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石帮宏,石中英.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4).

[3]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4]毛亚庆,许联.大学文化冲突与中国知识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

[5]魏黎波等.论现代道德人格的文化养成[J].湖北社会科学,2010,(12).

责编:一 萧

猜你喜欢

师德高职院校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辅导员要做师德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