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砺教学语言 写意精彩课堂
2013-04-29马红平
马红平
如今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体现,学生的阅读感受、个性体验得到充分的表现,我们的课堂在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此时,我们的学生就似那放飞的风筝,线头在我们的手中。攥紧了,风筝断线而去;放任不管,一经风浪必然坠落。在这样的课堂上,磨砺以学生为主体、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我们追求有效的语文课堂,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镜头回放】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教学片段:
师出示句子:
“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学生自由朗读后。
师:“这里美吗?”
生:“美。”
(学生的回答出奇的一致)
师:“美在哪儿呢?用一个词说说看。”
(课堂上小手如林)
生1:“美在绿树成阴。”
生2:“美在鲜花遍地。”
(两个学生回答过后便没有学生举手)
(见此情景,老师再次询问)
师:“还美在哪儿呢?”
(课堂一片静默,没有小手再高高举起)
【诊断分析】
1.“这里美吗?”
此处教师的引导并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只是让学生简单的判断这里美不美?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判断出这里的确很美,所以学生的答案是相同的,只能是一个字“美”。其实这是教师以自己的阅读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是牵着学生的鼻子在文本中行走。
2.“还美在哪儿呢?”
教者本意是让学生通过这一问题启发学生继续走进文本,感悟阿联酋人民爱护环境的人文美。可教学进行到这,学生的思维却卡在那儿,说不出来了。经过反思,我觉得教师的教学语言没有启发性,只是为问而问,比较单薄,浮于表面,没有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
经过思考,我把教学语言做了简单的修改,并进行了试上:
【镜头回放】
学生自由朗读这段文字后,让学生先交流读了这段话后的感受。
师:“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
生:“这儿很美。”
师:“美在哪儿呢?”
生1:“美在绿树成阴。”
生2:“美在鲜花遍地。”
师:“这是景美。还美在哪儿?”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景美。还美在哪儿?”“这是景美。”这是对学生前面答案的评价及小结,而就是这一句融评价及小结于一体的话,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了,“除了景美,还有其他的美。”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起小手。于是,教学就出现了下面的精彩:
生1:“美在地上没有一片落叶。”
生2:“美在没有人攀树枝、摘鲜花。”
生3:“美在没有人在草地上行走。”
师:“这是什么美?”
生:“人的内心美、行为美。”
师:“是的,迪拜不仅景美,人更美。让我们捧起书一起走进迪拜,感受那份美。”
(学生捧起书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课进行到这,迪拜人民爱护环境,呵护美丽的优秀品质已渗入了学生的心田。
【课例反思】
综合以上课例,笔者以为课堂教学语言应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应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其教学语言应让学生喜闻乐听,让学生心驰神往。所以,在教学时,磨砺教学语言,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的快乐旅程,在旅行中,老师一路点拨,学生一路前行,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有所收获。
1.激励性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上,老师们都希望学生无论是读课文还是回答问题,都能与自己所期待的一样顺利,但有时学生读课文或回答问题的情况却不尽人意,甚至与期待大相径庭。此时,教师很可能大动肝火,对学生进行严厉地批评、打击,不考虑学生的心理能力,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教师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思维的连接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坚持正面引导,鼓励为主的原则,就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激励性,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它比平时我们从外部强加给学生的提醒(诸如“小朋友要认真听讲”、“要积极动脑、积极发言”等)要有效得多,课堂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2.启发性语言,点拨学习方法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意思是说为了一个恰当的字,不知不觉捻断了好几根胡须。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引导者,组织者,当学生遇到难题,卡在那儿时,作为引导者的我们,有时往往一句富有启发性的话,就可以让学生思路开阔,豁然开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真正地领悟教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词斟句酌设计与整合教学语言。准确、生动、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就如同一把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的金钥匙,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正确途径,获得新的灵感。从而使语文课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应。
3.表扬性语言,肯定学习效果
学生在表演课文一片断后老师这样评价:“看了你们的表演,我想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一下,当我们听到老师这样的表扬,心里是多么高兴啊!接下来的教学肯定也在学生的积极思维中进行下去。当然,我们要做一个真诚的赏识者,让我们的表扬性评价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老师的每一句表扬都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状态中生成,都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
教师还要善于使用表扬性语言。如: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可这样表扬:“你读得真精彩,请你做小老师,让大家都跟你学。”“到现在为止,你读得最棒!”等。丰富、新鲜、有表扬性的教学语言就如同一把金钥匙,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学”堂。而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导向以及推进学生后继学习的作用。作为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激励性、启发性、表扬性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会学习乐趣,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