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探析

2013-04-29邵卫科

新闻爱好者 2013年9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灾难

邵卫科

【摘要】近年来,由于灾难事故频发,各大媒体也在灾难报道上下足了功夫。但是,在争相报道的过程中,由于过度重视新闻的效果,忽视了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忽视了受灾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感受,导致受灾者的心理受到巨大的打击。注重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的,灾难报道要以人文关怀为基础进行相应的报道,从而关注受灾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承受能力。针对目前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进行分析和阐述,并以此为切入点找到解决人文关怀缺失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灾难;人文关怀;多维度视角

灾难的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灾难,都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些影响不是仅仅通过新闻报道或者其他类型的报道就能够充分展现的,受灾地区的人们所承受的灾难也不是新闻报道能够全面跟踪的。从目前我国对新闻报道的跟踪情况来看,当灾难发生时,新闻工作者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报道。但是不难发现,有些报道中似乎缺乏对人文因素的考虑,人文关怀的缺失成为当前灾难报道的一个重要问题。

灾难报道缺失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

随着我国对新闻报道要求的不断提升,新闻报道已经呈现出新闻的本质属性,使新闻的真实性和实时性得到体现。但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报道模式和报道导向。尤其是就灾难报道而言,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十分严重。许多灾难报道忽视了人文关怀,仅仅将新闻事实呈现在受众面前,而忽视了受灾地区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感受,导致新闻报道很难令人接受,很容易失去受众,也容易造成负面影响。从目前来看,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忽视“人性”。科学合理的新闻定位是体现新闻报道真实性和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对报道的定位科学,才能真正体现报道的价值,体现新闻的价值。在我国的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灾难报道的定位不科学上。由于当前各类报道繁多,使受众产生了视觉疲劳,甚至有些虚假的信息让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为了进一步提高报道的收视率,许多媒体将报道的收视率与独有性联系起来,即片面地认为只要能够获得“独家”称号,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新闻效果,就能够提高报道的收视率。这种片面的报道定位使得新闻工作者忽视了新闻种类的不同,而过分追求“独家”。这种试图在灾难报道中获得“独家”称号的行为忽视了人性,使得人性与新闻事实和新闻报道之间发生了冲突,导致灾难报道人文关怀的缺失。[1]

忽视受灾者。什么样的灾难报道能够受到观众的青睐、能够获得较高的收视率,成为灾难报道人员需要考量的问题。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媒体不但没有将重点放在自身新闻质量的提升和报道队伍的强化上,反而在灾难上做文章,使灾难本身成为吸引受众的最好素材。对于许多灾难报道而言,为了烘托节目效果,将暴力和血腥的画面一次又一次地呈现在电视荧屏或者版面上,完全无视受灾者的心理感受。对于受灾者而言,他们并不希望自己所承受的灾难反复出现在自己的视线中,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承受多次打击。这种忽视受灾者心理感受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忽视受众。受众是灾难报道的直接接收者,他们的感受也是灾难报道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在当今的灾难报道中,许多报道为了吸引眼球,将一些悲惨的镜头和图片呈现在受众面前,试图让他们真实地感受灾难的实时性和具体性。这种模式的报道不仅仅是对受灾群众感受的忽视,对于受众也是一种打击。许多受众无法承受过于血淋淋或者悲惨的画面,他们或者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或者本身就经历过某些灾难,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阴影。这种无视受众感受的报道无异于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造成二次伤害。当前灾难报道忽视受众感受和承受能力的行为是一种人文缺失的重要表现,过分地突出噱头则忽视了新闻报道的本质,这不仅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也违背了人性的基本原则。

灾难报道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导致灾难报道人文关怀缺失的因素是多元化的,其中既有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激烈的因素,也有新闻工作者过于“专业”因素的影响,更有对新闻效果的过于追求。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文关怀的缺失,使灾难报道忽视了人文因素。

对市场竞争的理解不规范。市场经济环境为参与市场经济的各行各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就灾难报道而言,应该及时报道政府全力救援,社会各界倾情关心的信息和事迹,传递媒体人文关怀的报道理念,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但是,当前的灾难报道似乎在应对市场竞争上过于追求“自我价值”,忽视了灾难报道的“社会价值”。[2]这种对市场竞争理解的不规范以及对市场竞争应对手段的不科学,导致了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缺乏情感考量。对于受灾者而言,他们的心理是十分脆弱的。尤其是在刚刚经历一场灾难过后,他们可能失去了亲人和朋友、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失去了一切,唯独留下了自己的性命。他们会在某一段时间内对生活充满无助,不知道未来的道路该如何选择。此时,灾难报道再一次将灾难发生时的场面呈现在他们面前,无疑是对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巨大挑战。这种忽视情感因素、忽视受灾者心理承受能力的灾难报道导致了人文关怀的缺失。不少新闻工作者在面对灾难事件的时候,总是想要把灾难发生的过程了解透彻,从而进行“全面”的报道。[3]但是,这种人为地追问原因、探索过程,实质上是在无视受灾者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的灾难报道加重了对受灾者的伤害,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

过于追求报道效果。从目前灾难报道的形式来看,许多新闻工作者过于追求新闻报道的效果,希望不断提升灾难报道的收视率。当然,注重新闻效果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人为地追求新闻效果而忽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受灾者的心理感受,则是一种十分不恰当的行为。过于追求新闻效果而忽视其代价的灾难报道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是对人性的一种无视。这种错误的定位和错误的行为不仅没有带动灾难报道效果的提升,反而会使受众产生反感,效果也适得其反。

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媒体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企业,它追求经济效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以产业支持和反哺媒体事业,为了更好地发挥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作用。由于报道的对象不同,其对利益的重视程度也应有所不同。娱乐新闻是一种能够促进人们形成积极心态、促进身心愉悦的新闻,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烘托气氛,通过合理的手段获得利益。而灾难报道不仅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呈现,也是对灾区人民痛苦的一种再现。在灾难报道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从而也直接导致人文关怀的严重缺失。

灾难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

对于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这一现象而言,需要以人文关怀为基础进行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新闻呈现。针对灾难报道中无视人性因素、一味追求新闻收视率、注重经济效益的行为,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进行惩戒。对于新闻工作者在灾难报道中应当遵守的原则,许多专家、学者已做了总结,笔者不再赘述,仅就报道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的措施方面提两点建议:

改进完善报道方法,注重体现人文关怀。灾难性事件具有突发性、震撼性、社会性与负面性等特征,与一般性事件相比,造成的影响也会更加巨大。灾难性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许可以计算,但是灾区民众的心理创伤却无以估量,因此,应将灾难报道视为一种特殊的报道行为进行特殊对待。人文关怀是对受灾群众和新闻受众的一种保护行为,新闻事实所针对的对象也是包括受灾群众在内的所有受众,在作用对象上,二者是相互统一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灾难报道时,要从新闻道义出发,改进完善报道方法,树立人本观念,将人文因素考虑进去,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以人本观念为指导思想进行灾难报道,能够帮助受灾者转变负面情绪,排解心理压力。[4]同时,在人本观念的指导下,将灾难真实、合理地展现在受众面前,使受众能够接收到与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相符的灾难报道,从而既使受灾者的心理得到慰藉,也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这样的灾难报道既是对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受灾者生命的尊重。

在面对灾难时,人们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相对脆弱的,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造成创伤。目睹过多血腥、暴力、惨烈的场景,足以使人的心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灾难发生的当事人,其在身体和心理上所承受的巨大伤害可想而知。外界从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不仅仅需要在宏观上了解灾害发生的概况,更需要通过媒体这一平台感同身受,这样,才有利于外界对于灾害发生地区和当事人进行及时救助,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方式以及采访遇难者家庭成员的方法上,应当敏锐地体会这种微妙的采访氛围,把握好遇难者家属或者是灾难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在把握好他们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在遣词造句方面更加谨慎,从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角度出发,尽量避免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在2012年“杨武目睹妻子被强奸”这起引起大众关注度较高的人为灾难事件报道中,个别记者为了挖出吸引眼球的报道,长时间蹲守在受害人家门口,并且提出一系列令受害人难以启齿的问题。这种新闻报道的方法丝毫没有体现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应有的人文关怀。显然,类似这样的报道方式不仅会对灾难的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也很难使媒体传递出正能量。

正视灾难报道,采用多维度的报道视角。在对灾难报道的过程中,需要从各个方面来报道灾难,并展现出灾难中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人类与灾难作斗争的精神。因此多维度的报道视角应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由点及面、情巧融文,多种方式立体展现灾难的各个方面。当灾难骤然降临时,人们对于信息的追求高于平时,关注的内容主要是受灾的地点、时间、受灾程度以及灾民安危和营救措施等,甚至还关注社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应急水平,并作出了什么样的反应。人们同样关心灾难过后灾区人民的身心是如何受到呵护、灾区重建工作如何进行等。这就需要透过多种视角来展现灾难时和灾难后的情况,多角度地反映社会急需知道的内容。在面对突发的灾难时,多数媒体都会派出很多有经验、责任心强、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记者奔赴灾难发生地,并及时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从各个角度来播报突发灾难情况,并迅速推出一个主题,形成完整的报道系列。如2008年汶川地震时,中央电视台快速反应,打破常规,从地震当天起,24小时滚动播出来自灾区现场的报道。以“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报道主题,形成了以《新闻联播》为主,《早间新闻》《焦点访谈》等为辅,报道灾难实况和展现灾难营救的进程,讲述灾难过程中的温情故事,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了解灾难的各个方面,知晓营救的进程。再以媒体对“印度洋地震海啸灾害”的报道为例,新华网在专题报道上虽然有众多板块、多种论述,其内容却多集中在海啸发生情况和灾后救援上。相比较而言,英国《金融时报》在整合全球各地记者报道的基础上,对印度洋海啸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随着灾情发展呈现不同的报道重点,报道了“救援工作面临挑战”“重建成本可以控制”及“和平机遇”等内容,既有调查分析性质的深度报道,又注重后续追踪报道。

二是深入挖掘,展现人性光辉,激发民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传统的灾难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往往将报道的视角过于集中于了解灾难现场发生的情况,过于集中于灾害发生的本身。这样的报道确实能够及时传递出信息,但冷冰冰的现实常常会使人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诚然,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人们会感到束手无策,但同样也会感知善良、温暖、坚强等美好情怀。比如,从灾难发生时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爱,到灾后的互相帮助、携手渡过难关,这样的变化都是十分打动人心的场面。因此,灾难报道不能仅限于直面悲剧,更应该从人的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充分展示人性之美,激发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人文关怀常常被形容为抚平创伤的温柔的手。在报道灾难时,新闻工作者应带着浓郁的感情,以真实动人的叙述手段和质朴动人的镜头或文字语言来记录,充分挖掘灾难面前人们的内心世界,比如面对灾难时坚强不屈、互帮互助、永不言弃的精神。如在关于灾区重建的报道中,捕捉灾区人民在临时帐篷中的乐观生活态度以及帐篷学校中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都体现了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精神面貌。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现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更能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增强齐心协力战胜灾难的力量。

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理念需要内化于新闻工作者内心深处,需要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有一颗“慈善之心”“恻隐之心”[5]。针对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这一现象,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解决,新闻媒体必须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从业能力,坚守新闻职业道德,把握灾难报道的“度”,在灾难报道理念、灾难报道过程乃至后期的处理过程中,都应以人性为基础,使灾难报道充分展现深切的人文关怀,给人民树立不断努力前行的勇气和信心。

参考文献:

[1]赵静.从“媒体表情”看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爱好者,2009(1).

[2]韩瑞斌.真实报道 真诚关注 真情互动——浅谈广播在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中国广播,2008(5).

[3]颜诗苑.论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天地,2011(2).

[4]周石其,黄芳.论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中国出版,2010(20).

[5]任冬梅.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初探[J].今传媒,2009(9).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人大建设》杂志社)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灾难
雷击灾难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强化对策研究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灾难不是“假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