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医学高职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实践与思考

2013-04-29贾俊红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9期

贾俊红

[摘要] 医学高职生入学时在学习、生活、环境、经济、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其产生原因多在于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不规范市场经济的功利性、留恋网络的虚拟性、父母对子女过度关怀、医学高职生就业的艰难带来的影响。其解决办法应从独特的迎新教育、师友的热心指导、丰富的校园活动、特色的文化熏陶、针对性心理指导入手,缩短学生入学的适应期。

[关键词] 医学高职生;新生入学适应问题;解决办法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9-0111-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普通高校逐年扩招,生源数量逐年下降,新生录取率不断攀升,各类学校录取分数不断下降,导致录取新生质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医学高职院校的新生中,有许多综合素质不高、考试成绩不佳、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新生进入校园。新生入学阶段,在学习、生活、经济、交往等方面不适应的问题明显显现[1-3]。为使新生们尽快缩短入学的适应期,并愉快地投入大学生活,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对此做了初步探索,现总结如下。

1 医学高职生入学适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习上的不适应

进入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的录取分数线都在200~400分之间,在中学期间,多为比较贪玩、自控能力较差的群体。到校后,对医学所学专业不了解,对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缺少源动力。由于大学学习以大班授课、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不同于中学阶段的授课教师跟班教学、跟班辅导,新生感觉在没任课老师督促、指导的情况下无所适从,没有掌握自学方法,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由于课程进度较快,每节课讲课内容较多,且选修课较多,产生“消化不良”,感觉学习压力大;且医学基础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多,理解内容较少,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缺少兴趣,出现贪玩、旷课现象。

1.2 生活上的不适应

高中高考阶段家长的“特殊照顾”,使部分学生对学校集体食堂饮食不习惯,喜欢吃零食、去饭店;不适应宿舍集体生活,富有个性的生活习惯,使许多学生想家、失眠;初次离家过集体生活,没有父母在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生活自理能力差,遇到问题缺少解决问题的办法,生活无规律;由于环境的不适应,加之大学作业较少,对学生要求不严,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等不适宜的娱乐活动,有的养成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1.3 环境上的不适应

新生中有60%~70%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不同的文化、气候特点、饮食习惯、语言风格等带来环境的不适应;不固定的教室、食堂,多人的授课形式打破了高中阶段的学习规律;较多的社团活动,职业态度的培养,特长的训练,使新生感到时间、空间的紧迫。

1.4 经济上的不适应

除缴纳必须支付的学杂费外,其他消费性支出较多,如购买零食、付手机费用、买时髦首饰、服装、皮包等;用于聚餐等实际开支较多,总感到基础生活费用不足;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对缴纳学费或缓交学费感到压力很大,生活拮据,带来交往心理的障碍;个别学生由于生病及家庭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带来不可预料的经济困难,对完成学业失去信心。

1.5 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

医学院校中男女比例不均衡,女生数量远高于男生,有许多同学在与异性相处上感到困惑,不知如何把握,特别在遇到恋爱冲突或失恋时,情绪反应剧烈,严重影响学习;来自于不同地方、不同家庭环境的同学组成新的集体,有的感到和同学相处不融洽,特别是处于同一寝室,有着不同生活习惯且个性很强的同学感到很难沟通;有的和父母形成“代沟”不愿与其沟通;有的不敢和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接触,也不想沟通;个别心理障碍的学生,表现出极端的情绪反应。

上述的不适应,严重影响学生的大学生活,且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影响程度成正比。

2 产生不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主观上看,部分新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少人生理想和信仰的精神支撑,没有明确的人生追求,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这是主要原因,从客观上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高中阶段应试教育局限性带来的影响

高中阶段为了提高升学率,许多学校把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放在首位,强调应试科目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特长潜力的发挥;重视少数成绩好的学生的辅导及应试训练,而忽视班级中全员素质的提升,对成绩处于中下等的学生,更不在教师的视野之内,使其自信心、理想、信念受到严重影响。在管理上,重视了学习成绩及应试技巧的提升,忽视了自我管理及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4-7]。

2.2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功利性带来的影响

不规范、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使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青年学生耳濡目染了不公平竞争、不规范运作的方式,看到了金钱在不同场合所产生的作用,进而产生“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想法;遇到困难以个人利益的得失作为权衡标准,很少想到别人的得失与感受,更难谈及给予与奉献;注重眼前的利益得失,很少想到个人理想的实现与事物发展的结果[8];盲目崇拜“一夜致富”的暴发户,很少想到脚踏实地的工作、辛勤积累的个人奋斗历程。

2.3信息网络虚拟性带来的影响

信息社会不同媒体诸如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等带来大量的信息冲击力,使学生真假难辨;网络游戏、网络电影、贴吧等使部分学生嗜网成瘾;手机、平板电脑等方便信息传播方式也给学生带来信息获得的依赖性和学习的依赖性;网络的虚拟性使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在脱离实际的幻想中遨游虚拟世界。

2.4家庭对子女过度关怀的依赖性带来的影响

新生中,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其成长过程得到父母及其亲友的过度关爱,在百般呵护中长大,被视为“掌中宝”,使学生养成多自我、少爱心、个性强、相融弱、慕享受、难吃苦、喜赞扬、厌批评、讲排场、弃朴实、图虚荣、欠沟通、主自由,自理差的心理。个别学生养成不良习惯和性格,甚至心理障碍。

2.5 医学高职生就业的艰难性带来的影响

医学高职生除少部分医药专业外,多数为医学相关专业,其就业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社会对医学毕业生的质量要求就高于其他专业。这就对医学高职生的就业提出了挑战。首先,各级医院多数要求就业人员在本科以上,抬高了就业的门槛;其次,许多社区、基层单位、农村虽然需要大量的医护人员,但由于相关政策不到位,也会导致学生就业难;再次,社会上对医护人员的不公评价及医护人员自身的安全感,使学生对从医职业观念产生动摇。

除上述影响因素外,特殊家庭、学生中的特殊事件,也是影响新生适应性的因素之一。

3 解决医学高职生入学不适应的主要方法

3.1独特的迎新教育——确立其专业理想

新生入学阶段,是学生对学校及所学专业建立第一印象、树立专业理想的关键时期,对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至关重要。因此,要对迎新活动及新生的入学教育进行周密的策划。首先,要创造热烈、有序的迎新氛围,周到热情地为新生及家长服务,全面细致的信息提供,使学生对学校有一种亲近感,并尽快了解、熟悉学校;其次,要设计好生动的专业教育,从珍爱生命教育到健康教育,从医学发展的历史到现代医学的进展,从我国医学的现状到医学改革前景,从到不同医院的实地参观到优秀毕业生的现身教育,从医学知识及经验的积累到创业、就业典型的引导,确立学生学医为民、救死扶伤、从医光荣的专业思想;再次,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校规、校纪教育、各专业的课程要求,培养学生文明守纪、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品格和尊重科学、热爱专业、现身医学的专业理想[9]。

3.2 师友的热心指导——增强其爱心自力

新生对大学环境、专业、学习方法、新同学的陌生是产生不适应的主要原因。班主任(辅导员)及在校校友的关怀及指导,会缩短学生的“不应期”。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同学间的沟通技巧、生活费用的合理支配、和异性同学的交往须知、宿舍内务及自身衣着的整理、如何申请奖助学金、怎样合理安排社团活动、如何处理好同寝及同班同学的关系、怎样树立医学生美好形象、对患病及有临时困难的同学给予及时帮助等,使新入学的学生增强对学校集体的热爱,尽快与集体相融,激发爱心,增强其自理自立能力。

3.3丰富的校园活动——培养其兴趣和特长

进入高职的学生,虽然在学习成绩方面没有突出的优势,但在业余爱好、文体特长上却具有一定潜力。学校、班级针对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团活动,为其搭建施展才华、挖掘潜力的平台。如主持人大赛、歌手大赛、辩论会、书法及舞蹈大赛、外语、多媒体制作大赛等,以增强其自信心、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促进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了解、相互沟通。通过爱好、兴趣、特长的培养,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充实在校的空闲时间,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为其就业、适应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3.4 特色的文化熏陶——提升其综合品位

高校具有文化传承的主要功能。特色的校园文化,会使新入学的新生置身于高等学府的特色环境氛围中,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地区的区域文化、专业的特有文化、学校的特色文化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时空中去,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文化冲击的力量,如文明修身、礼貌待人;敬老爱幼、善良孝心;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博爱互助、团结和谐;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精益求精、自强自立;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宽宏大度、承担奉献等优良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视觉文化、典型文化、制度文化、操行文化等途径在新生中广泛、深入传播,使其言行在正向的引导下,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10]。

3.5 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化解其特殊矛盾

针对新生的种种不适应,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首先要对新生进行普遍的心理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分析,掌握不同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问题。特别是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状态,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集体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干预进行解决。对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时化解矛盾,并和家长及时沟通,共同配合解决其心理问题,避免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的发生。

总之,医学高职新生在入学阶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问题,作为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掌握不适应的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快化解矛盾,适应大学生活,缩短学生的入学“不应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讨、总结、提高的重要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琼,罗唯. 高职新生入学适应问题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08,11(26):24.

[2] 李英,张磊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9(4):122-123.

[3] 王涛,李文刚. 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及教育对策[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2):186.

[4] 段兴利,叶进,权丽华.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浅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4):68-70.

[5] 罗丽娟,周朝华. 谈大一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J].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09,11(10):93-94.

[6] 施宁清. 高职新生入学心理初探[J]. 中国电力教育,2008,7(23):180-181.

[7] 朱效东. 对职教学生入学适应问题的若干探讨[J].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21(7):48-49.

[8] 刘婉婷,程宏. 浅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适应教育[J]. 科教文汇,2010,9(28):24-25.

[9] 罗蓉. 如何做好高职新生的入学适应教育[J]. 职业,2011,7(32):42.

[10] 周璇. 高职新生入学适应教育的创新与思考[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2(7):208-214.

(收稿日期:201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