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子技术中高职教育衔接思考
2013-04-29白桂银
白桂银
摘要:中、高职教育承担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从明晰培养目标与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学习内容的确定、学分互认机制的建立等方面阐述中高职教育课程的衔接。
关键词:课程衔接;培养目标及标准;专业教学标准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9-0159-02
0引言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承担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劳动力市场上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给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机遇。
职业教育虽然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但还没有自己完全独立的体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很大一部分希望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深造,但不知如何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希望向本科及以上教育延伸,但也没有机会,职业教育成了“断头”教育。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既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人的提高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既有宏观上的,如教育体制机制方面,也有微观上的,如考试制度、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笔者在2012年“湖北省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项目申报中,就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1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尽管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并且在很多地区已进行了实施,包括笔者所在学校,但实施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充其量只是一种学制上的衔接,比如“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或“分段式”衔接模式,笔者所在学校就是实施的“3+3分段式”,或者说是一种在学历上的衔接,以课程为核心的衔接还处在研究阶段,不是很深入。近年来,很多学者认为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本”,制度的衔接是“标”。没有课程衔接,中、高职的协调发展必然流于表面,只有课程的衔接才是最深入和最灵活的。因此,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明确要求: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职业教育通过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个人的发展与提高,为就业、立业创造条件。如果学生学完全部课程,但是相应的职业能力却没有建构起来,那就是课程的最大失败,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失败。
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思路
2.1明晰中、高职培养目标及标准
笔者在“湖北省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项目申报过程中,仔细研究了项目合作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中、高职学校在培养目标上有一致性,都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技能型人才,但两者在层次上有着差别。中职教育强调有一技之长,培养的是一般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强调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中高职学校应通力合作,广泛开展职业调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相关产业岗位群,明确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结合行业、企业职业标准,进一步确定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确定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时,可以参照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等级考核制度,以职业资格初、中、高三个不同等级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为标准,将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中级以下,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中级以上,以此确定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避免不同教育层次职业能力水平的重复和错位。
2.2制订专业教学标准以确定学习内容
在明晰了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之后,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要相互沟通交流,从整个职教体系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不影响大部分中职毕业生通过劳动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的前提下,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下两个递进衔接的层次来进行一体化设计,包括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方案、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等,我们将这些合称为专业教学标准。
在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建立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打破原来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结构,改变为由文化课模块、专业通修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综合实践课模块、选修课模块五个部分组成。其中选修课模块是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满足学生继续学习需要或为满足学生准备升学考试而设置的拓展模块,学生可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不同需要加以选择。
在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中,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功能,以工作项目为中心,分梯度等级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中职所学过的内容,到高职阶段能有一个大的飞跃。比如中职教育阶段所讲的《单片机技术》课程,大多是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以51系列单片机为主,到了高职教育阶段,《单片机技术》课程可以采用C语言编写程序,可以选用AVR或PIC系列单片机,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单片机接口技术及外围扩展芯片的综合应用。又如《PLC应用技术》课程,在中职教育阶段主要是学习PLC基本指令,很少涉及到功能指令及外围扩展模块,到了高职教育阶段,《PLC应用技术》课程应开发触摸屏、变频器与PLC综合应用项目,同时增加功能指令在综合项目中的应用等。
以评估引领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建立一套多方参与,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指标体系的重要指标,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全面、客观的评价。
通过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即使中、高职教育由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组织实施,由于有了一致的培养目标、培养任务,以及统一协调的课程标准、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也不会出现像现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出现的文化课程脱节、专业课程重复学习等情况,避免了课程衔接效率不高、教学资源极大浪费等现象发生,不仅考虑到了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影响中职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的就业优势。
2.3建立合理的学分互认机制
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是要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获得职业能力,而不是学习时间。只要中职毕业生修完与高职接续专业的某些课程,并考试合格,或者已获得了专业资格证书,可以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对其进行能力评估或考试而免修该课程。也就是说采用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深化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相同课程免修制和未修课程选修替换制,有效避免学习内容的重复。
3结束语
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与实践,是加快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健全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我们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要解决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我们必须以终身教育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培养目标衔接为前提,遵循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以课程衔接为核心和落脚点,制定并不断完善专业教学标准,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我们将以此为据,完成好“湖北省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项目。
参考文献
[1]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业论坛,2012,(13).
[2]刘迎春.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衔接状况及主要问题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王红梅.试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2012,(01).
[4]孙慧芹.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