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素养的策略探究

2013-04-29李冀晖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渗透小学语文

李冀晖

【摘 要】人文素养强调以人为对象,在过程和结果中都能看到人的成长和完满,以人的自我实现为依归。小学语文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将学生人文素养等的培养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从小抓起”。基于此,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树立“新课标”理念,凸显教学内容的人文情怀、构建开放式课堂,营造师生平等的人文气氛、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构建具有发展性、人文性的学科评价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渗透;策略

随着人本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人文素养为基准的教育正在成为诸多学科的着眼点,实现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手段,通过各类教育平台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包括小学语文在内的各学科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均将学生人文素养等的培养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从小抓起”。对于“人文素养”内涵的理解,我们需要把握其核心的关键点:以人为本。人文素养强调以人为对象,在过程和结果中都能看到人的成长和完满,以人的自我实现为依归。小学语文实现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要把握其核心概念,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身心成长,在教学的各个步骤中真正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之上,以语文知识为载体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小学语文渗透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从课程标准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素养的渗透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和“本真”需求;同时“以人为本”的社会背景对新型公民的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要求,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公民群体素质提升的标志;此外,“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对于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各个击破,系统开展。

一、树立“新课标”理念,凸显教学内容的人文情怀

“新课标”理念强调语文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如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人格。新课标从语文素养入手,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最大化发挥,通过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悟,在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下实现其他素养的提升。其中比较重要的便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审美情趣的提升以及良好人格的形成等内在品质的升华。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是从千万篇文章中精选出的极具人文情愫的内容,无论是文章体裁,还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意蕴都有着独特的人文气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和教学时,要重点凸显内容中的人文情怀,将其中包含的能够引导个人健康发展的思想提取出来并以生动、直观的形式传达给学生,以达到人文素养提升之目的。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部分课文为例,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在不同的主题下蕴含着对人文精神的阐述:《师恩难忘》一课以“难忘”为切入点,让学生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深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感恩之情;《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通过内在结构严谨的诗歌阐述了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并以此传达出保护环境,珍稀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含义;《成语故事》则通过将两个成语还原为其典故故事,表达出了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也教会了学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艾滋病小斗士》则关注了世界性的艾滋病问题,并借此唤醒学生内心中对全人类的博爱之情,学会关心他人,珍爱生命。

二、构建开放式课堂,营造师生平等的人文气氛

新课标强调要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实际上就是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将语文学科的内在精神和动力重新调动并运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这里的内在精神与动力来源于课程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来源于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变化。教师既要关注“课内”,也要关注“课外”,并以发展的眼光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科与社会发展的对接,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相对接,在师生平等的人文气氛中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长江之歌》,以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赞美了中国的“母亲河”,基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现状,以书本的诗歌为载体对长江的描写略显单薄,如果教师能够合理的开发课外资源,引入黄河的相关资料,并以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则能够更为生动的展现出长江的宏伟壮丽以及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夹竹桃》一课则通过对夹竹桃花色“奇妙有趣”以及花期之长的特点的叙述凸显出夹竹桃韧性可贵的品质,教师则可以将学生带领至大自然中亲自感受夹竹桃的魅力,或者由教师将夹竹桃带到课堂现场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花容。课堂气氛的营造和课程进程的安排要充分凸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观,鼓励学生针对课堂资源进行发挥,在保证纪律和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主搜集课程资源形成生本课程,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在大脑中构造知识结构。

三、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但是鉴于语文学科所包含内容的丰富性、特殊性,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则成为一线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小的挑战。实际上两者不仅不会构成冲突关系,还会互相促进,互相借鉴,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学目标的三维设计当中。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在写作、口语交际等的基础阶段,体现在课程教学上就是每一课的生字词、文章的段落划分和主旨大意的概括、每一单元的写作练习、周记日记的练习以及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开发的学生口语交际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工具性功能与人文性特征是同步进行、互相影响的。生字词的教学、段落大意的概括为后续文章的理解奠定了基础,对文章人文元素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但愿人长久》,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上就可以从教学目标入手,在知识层次上,要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埋”;在过程与方法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并能够背诵课文的4-6自然段;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能够体会作者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可以看出,知识目标是工具性的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人文性的体现,而过程与方法则融入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元素。

四、构建具有发展性、人文性的学科评价策略

新课改对先前的学科评价进行了质的改变,更加强调评价促进师生发展的功能,注重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人格的形成为目標,以促进课程质量的循环上升为目标,以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为目标。由于学科本身的开放性与多角度,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体系对内容的见解进行自我加工。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方向和价值引导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发挥大脑风暴的功能,积极探索课文背后的内容而不受所谓“标准答案”的拘束。《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不同的学生所关注的点也会有所不同,在凸显了林冲谦虚忍让、傲慢无礼,武艺高强、狂妄自大等性格特点的同时,也可能会对洪教头的骄傲蛮横、飞扬跋扈的特点有所感悟。学科的评价重在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实现自我生成,这是对人文素养教育的体现,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反映。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的渗透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课内外的联动,又需要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教学、资源、环境塑造等方面发挥合力,共同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李林.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及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163-164

[2]杨桂菊,白玉荣.重视《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S1:91-92

[3]肖丽俐.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渗透小学语文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