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未来

2013-04-29杨克强

课外语文·下 2013年9期
关键词:关注学生未来语文教学

杨克强

【摘要】现在一些学生似乎比较钟情于“同学录”,还没有毕业就开始大搞特搞,而现在的“同学录”也花样翻新,里面需要填写的内容越来越多,其中往往有这样一条“你的理想是 ”,学生们都会在这个栏目上填些什么呢?“运动员、科学家、电脑专家、歌唱家、演员、主持人、考上大学、当国家主席……”真是花样翻新呀,可这些算不算是理想呢?“理想”一词我们的古人称之为“志”,《说文解字》对“志”的解释是“志者,意也”,“意”又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意者,志也”。志意就是人心之所向,是人们日思夜想,魂牵梦绕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这才是人的理想。而我们的学生所说的理想充其量不过只是一种目标而已,而且纯粹是只为一已之利的目标。理想应该是一种境界,而绝非带有功利色彩的目标。孔子说的“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老者安之”是一种境界,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是一种境界,为什么那么崇高的境界到了我们的学生这里就变成了带有功利色彩的具体目标了呢?再看看学生们在“你的爱好是 ”这一栏目下会填些什么吧,“玩、游戏、电脑、唱歌、看电视……”,而在“你最向往的国家是 ”这一栏目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填的竟然是“美国和韩国”。还有几个学生是爱读书、爱学习,关心社会、关心未来的?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这其中自然有家庭的、社会的、舆论导向的诸多因素,其中有没有教育的因素呢?有没有语文教育的因素呢?

【关键词】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未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的教育在不断地改革,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填鸭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从“小语文”到“大语文”,这些改革当然是卓有成效的,可是在这些改革里面有没有功利的因素在其中呢?其功利的成分又占了多大的比重呢?

我们的语文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到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固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依然有急功近利的因素存在其中,我们在研究教育理论、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忘记了我们自己小的时候是怎么学习语文的,我们自己是怎样爱上文学的,我们往往忽视了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一点:语文首先是一种情感的愉悦,其次才是思维的改变。忽视了这两点,所谓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则无从谈起。

语文学习情感的愉悦和思维的改变往往是从一篇篇具体的文章和一本本具体的书籍开始的,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也往往是从一篇篇具体的文章和一本本具体的书籍开始的,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不能不慎之又慎。我觉得做一名语文教师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肩上的责任是相当重大的。指导学生阅读不应该只停留在文章的表层,更不应该只停留在学生的成绩上。顾随先生说“文学是人生的反映,吾人乃为人生而艺术。若仅为文学而文学,则力量薄弱”。我觉得语文教学也是这样,若仅为教语文而教语文,则同样力量薄弱。语文教学应该把目光放得更为长远一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未来。

可是,要做到这点真的是很难的,对老师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我自己感觉在教了十多年的语文之后,在边教边学边读书的十多年之后,算是刚刚知道了一点点教语文的道理,想想曾经把那么多年的时间用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学习上,真是可惜。在这里我只是想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感受而已,真是不胜惶恐。

“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这几个字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我觉得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各方面的知识都应该懂一些,能精更好,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固然会有很多的参考资料,而且各种参考资料还很全,正因如此,我们应该怎样指导不该怎样指导就更取决我们语文教师了,具体怎么做呢?我的看法是:

首先,教师自己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对读过的书要有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抛开教案和教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记得我在教学流沙河的诗歌《理想》时,在学生朗诵之后,我问学生“这首诗好不好”?学生齐声说“好”,我让学生阐述了自己认为好的原因之后,表达了我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看法,我认为这首诗只是有些章节好,而多数章节不好,而后我简单给学生讲了一些有关诗歌的理论,并就其中一些章节发表了我个人的看法,例如:“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借此,我让学生明白好的诗歌应该是抒情言志的,真正的理想是不会被玷污、也不会被扒窃的,真正的英雄不会失去理想,而庸人往往也不会真正地拥有理想。我觉得这样做比单单利用“教参”给学生讲解课文带来的收益要大的多。

其次,我觉得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时候最好具备一点版本目录学的知识。清末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张之洞同时也是个版本目录学家,他在《輶轩语·语学·论读书宜有门径》中告诫学子“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现在学生的读书环境真是很尴尬,农村的学生尤为可怜,一方面是自己手头的书籍极度匮乏,可选择性太小;一方面是古今中外文献之富,无法形容,别说人的一生,就是三辈子、五辈子也读不完,如何去选择又太难。哪些书必须读,哪些书没有必要读,哪些需要精读,哪些需要略读,尤其是对待中国古籍,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更应慎重。应该如何取舍,有点版本目录学的知识是必要的。暑假前有学生表示想读一读《论语》和《楚辞》,我就告诉他《论语》谁注解的比较好,《楚辞》谁注解的比较好,并且告诉他最好是买中华书局或者是上海古籍出的。相信这样做,对学生是有好处的,而且是负责任的。

再次,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这一点为基础,则前两点常常落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取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既能做学生的老师,又能做学生的朋友,這样学生对文学的愉悦才会更有保障,教师的行为才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的行为有时真的会影响学生一生的。

总之,教语文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好语文更是难上加难,语文教师不要把目光锁定在一些看似容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而应该终身学习、终身读书,这样做既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其实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当然最终还是为了学生的未来。

(编辑:李敏)

猜你喜欢

关注学生未来语文教学
提高西藏农牧区乡镇小学汉语文课堂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浅议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托夫勒引发的“未来”探讨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关注学生生活学习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