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课堂学生“隐私话语”现象分析及实践策略

2013-04-29徐磊

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话语建构

徐磊

一、“隐私话语”的概念释义

所谓隐私,是不想让人知道或不愿公开的事。同样,小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如果不想让人知道,也可以算是隐私。所谓话语,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那么在美术课堂中,“隐私话语”就可以理解为不想让人知道或不愿公开的美术语言。

二、“隐私话语”的特征解析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不为”体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隐私话语”,具体有如下三个特征:

1.不敢说

赏识教育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但不等于孩子犯了错误就不去批评,依然不断地赏识。再者,过度赏识,会导致孩子自满自傲,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若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我们要适当把握赏识力度,对待不同孩子赏识的程度应不同。如对胆小的孩子要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对调皮、好动的孩子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扬长避短。

2.不愿说

缄默知识是由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提出的。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隐性的缄默知识。

3.不会说

建构主义最早提出者瑞士的皮亚杰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三、“隐私话语”的现象分析

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解读学生的“隐私话语”,必须通过赏识、缄默、建构三个方面来构建以孩子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具体有如下三“化”:

1.从不敢说处促成学生认知共性——个性的互化

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开始接触美术了,而且绝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美术。因为他们可以用那五彩的画笔,凭着自己的想象,尽情地发挥。入学后,他们还保持着这种感觉。这时,我们不要去打消他们的这种感觉,不要对他们的美术作品全盘否定,应该赏识他们稚嫩、童趣的作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多方面进行协调,一方面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另一方面达成共同意识,使共性和个性更好地互化。

2.从不愿说处促成学生知识外显——隐性的转化

“缄默的审美模式”对美术课堂教学的影响深远。教师对学生缄默知识的认知程度和理解与否,直接关系到一种正确的教学态度的确立。由此可见,忽视了美术教学活动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并无视缄默知识潜移默化地在美术教学中发挥作用的结果只能是:学生的头脑里存在两种没有发生联系的美术知识体系,一种是显性的课程知识,另一种是在主题上与之相对的缄默知识。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多方面进行协调,一方面形成隐性的理解,另一方面形成显性的意识,使隐性向显性更好地转化。

3.从不会说处促成教学从预设到生成——理解的优化

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身临其境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使预设到生成更好地优化。

四、“隐私话语”的实践策略

1.在赏识的世界中让“隐私话语”激情飞扬

我们只有灵活地运用赏识教育,才会让孩子从赏识中增添知识、发展思维、增强信心,取得成功。让我们教师来赏识学生,让同学来赏识同学,让自己来赏识自己,从而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风采,张扬他们的个性,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增强自信心。提倡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学习的结果。有的可以借鉴创作,有的可以写出欣赏评语,有的可以创造性地临摹,有的可以运用综合材料创作,有的可以运用一些废旧物品进行拼贴等。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允许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多元的解读和创作。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关注其生命成长的过程,提供发展个性的土壤,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展和体验中获得真切的学习感受,提高理解和运用绘画语言、技巧的能力,开启创造之门,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个性飞扬。

2.在缄默的世界中让“隐私话语”神采飞扬

“隐私话语”告诉我们,当一个教师试图以某种方式让学生理解某种知识遭到失败时,他最好反省一下学生是否使用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独特阐释框架,或者自己所使用的阐释框架从根本上讲不适宜于某一类学生。为了激活学生的“隐私话语”,使学生的“隐私话语”得到检验与修正,应大力倡导对话与讨论的互动性教学方法。因为正是在自由的对话与讨论过程中,每个个体“隐私”的认识立场、观点、信念或认识模式,才能伴随着他的见解的发表而显现出来。我们要倡导美术课堂少一点限制,多一点自由。教师通过同伴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童言稚语,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什么是绘画,如何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绘画是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生能画出新发现、新感受,是美术教学追求的真谛。

3.在知识建构中让“隐私话语”激活记忆

美术课堂应该通过具体真实的任务或问题情境来呈现美术学习内容,使学习者在这种真实的任务和问题情境中产生美术创作的冲动和对美术创作方式的探究动力。设计美术课程时,必须根据学生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来不断提供有关的信息、材料、工具和方法,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课程内容要珍视并善于运用学生对于生活的独特体验和独特经验,使其能凭借于此来进行视觉形象的创造。美术课堂的设计还必须考虑与其他学科以及与校内外所有活动的结合,使学生获得艺术创作所必需的社会生活经验和跨学科知识,并有机会将其美术知识和技能活用于真实的场景中。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美术,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建构体验可以引发学生想象,一下子抓住他们的心,使之跃跃欲试。

我们要在美术课堂中很好地解读学生的“隐私话语”,通过赏识、缄默、建构打开学生“隐私话语”的方法,从而产生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从而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隐私 话语”的方向,展示全新的自我。这样我们才能让每一堂美术课都能精彩地展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激活每一个学生内在的潜质。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话语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建构游戏玩不够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