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一个“中国梦”
2013-04-29王永龙
[摘 要]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合肥市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努力澄清3个认识误区,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紧扣实际,以规划为龙头、以体制机制为关键、以产业为支撑、以公共产品为抓手、实现城镇化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良性互动,扎扎实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认识;合肥市;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9-0044-07
农村好?还是城市好?问题简单却又令人纠结!19世纪英国著名的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了城乡一体的思想。他认为“城市和乡村都各有优点和相应的缺点,而城乡一体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必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
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所发出的最强音,也是向全党同志乃至全社会发出的最响亮的号召。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该,也能够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发挥示范作用。
一、对城乡一体化的理性认识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定义
城乡一体化并非舶来品,而是中国的首创。对城乡一体化的定义,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解释。国外也只有城乡均衡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等说法。黑格尔认为,“任何概念的界定都是全部理论的展开”。
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其解读也各有不同。社会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打破相互分割的城乡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的必经途径;经济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紧密,协调城乡发展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生态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平衡系统的最高境界;城市地理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自然—社会—经济符合系统发展变化的顶级状态,它是通过城乡关系自身否定之否定而实现的[1]。
如果以简洁的语言下定义的话,城乡一体化就是指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统一性。城乡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平衡、协调、有机结合的关系。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就不能“城乡两策,重城抑乡”。二是目标性。城乡发展的目标就是城乡一体化。城乡居民在政治权利、收入分配、社会福利等方面趋于平衡、趋于公平、趋于均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现代文明。三是阶段性。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第一步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遏止住目前城乡差距还在扩大的趋势;第二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第三步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四是复杂性;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要改革城乡体制,即主要改革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产权不清晰的土地制度和城乡不平衡的财政制度。
(三)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目标是“七个一体化”
即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要素配置一体化;城乡基础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
(四)城乡一体化的衡量标准
对此,目前形成的共识:一是城乡统一市场的基本建立,特别是统一要素市场的建立;二是城鄉居民收入基本一致;三是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基本一致,特别是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异完全消除;四是农业高度发达,农业GDP比重下降到5%以下,专业农户成为农村的主体居民;五是全国恩格尔系数平均降到15%左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五)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2]
误区之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表现之一,追求外在形态的一样化。机械的按照城市的摸样去建设新农村。城市有的,农村也要有。城市有高楼,农村也要建设楼房,像“城里人”一样生活。把城乡一体化建设变成为一种形式。表现之二,将“城乡一体化”理解为“空间一体化”。盲目追求城市和乡村在空间上的一体发展,混淆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上的区别,走了一定的弯路。有的地区就提出将农村的污水要尽量纳入城镇的污水管网,农村的垃圾处理采取村收集、镇转移、县处理的模式,将农村的垃圾运进城市。但从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来看,很多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是最经济、最生态的。运到城镇集中处理,无论是从管网上、运行费用上,还是从污染方面来说,都是不经济也不生态的。从资源化来说,农村的很多垃圾是可以堆肥、作为资源来再利用的。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城市和乡村有许多不同之处,并且有本质的区别。城、乡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繁荣。
误区之二:城乡一体化就是以新农村建设替代化。认为城乡一体化只是解决农民的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吃水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于是认为当前的“美好乡村建设”就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于是乎,只追求给予农村更多物质和资金上的支持,而没有从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更缺乏全局上的通盘考虑和战略上的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整体和局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误区之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农村城市化。这显然有悖于城乡一体化的本质要求与价值取向。从世界发展历史来看,城与乡、工业与农业、工人与农民是并存的,是缺一不可的。城市化水平再高,城乡一体化程度再高,农村和城市总是并存发展的。从发达国家(地区)和国内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历程来看,城乡一体化不是用城镇取代农村。美国和德国的农村人口也分别有3%~4%。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把大量的农民转变了身份的同时,还要把留下的少量农民转变为现代新型农民,让这部分农民不进城也能享受到城市文明。因此,城乡一体化不是一个消灭农民的过程,而是城市功能、生活方式的扩散,以及城市精神在更大范围传播的过程。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才能实现城市和乡村全面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大问题。“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中国未来30年最大的挑战,就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不破解就意味着执政不稳,中国几千年来都有因为农民问题没有解决好,而丧失政权的例子(张来武,2012)。
考察历史,可以发现,建国后,我国发展经济,执行的是一个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也效仿西方和苏联)。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必须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于是,我国建立了3种制度:一个是统购统销制度,一个是人民公社制度,一个是户籍制度。因而,城乡二元结构于1958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而形成,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二元结构造成了我国城乡分割,阻碍了农村发展,制约了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不断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新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小康”一词出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两千多年前,孔子开始用“大同”、 “小康”来表达心目中的社会理想;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它是我国21世纪前20年要实现的一项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才能促进农村的发展,在全国实现全面小康。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对农村来讲,就是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我国有百分之五六十的人在农村,如果农村很乱,那怎么能和谐?所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城乡差距扩大问题,解决农村矛盾问题,实际上是和谐社会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
三、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历史与现状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进展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城乡一体化的思想逐渐受到重视。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江苏苏南地区。1983年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背景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发展中遇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割的障碍,使得乡镇企业难以顺利发展。所以有些县、市就提出来政府要对辖区内的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实行统筹兼顾的调节和安排,提出要实行城乡一体化。因为这个概念和做法,符合经济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发展的实际,所以不胫而走,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许多学者也开始对其内涵和概念进行研究。当时随费孝通教授在苏南进行小城镇问题研究的张雨林研究员就此进行研究,写了“论城乡一体化”的论文,发表在《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5期上,这是比较系统论述城乡一体化的第一篇文章。[3]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從政治的最高层面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遗憾的是,该政策出台时机不好,正值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之时,因“保稳定、保增长、保民生”而收效甚微。
自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2008年4月起,安徽省政府先后批准芜湖等6市1县(芜湖市、马鞍山市、合肥市、铜陵市、淮南市、淮北市和郎溪县)为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989年,合肥市正式确立了“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战略方针,这在当时全国极为少见;2001年,提出了“坚持城乡一体、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整体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强大的合力推动农村加快发展。2006年,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特别是工业立市、从“141”进而到“1331”空间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从较高层面上引领和推动了合肥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较好较快发展。具体工作也可圈可点,诸如进行体制创新,成立统筹办,城镇医保和新农保“合二为一”,九年义务教育城乡统一免费,肥西晋级“全国百强县”,长丰人县摘下了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等等。2012年,合肥市城镇化率为66.4%。
截至目前,合肥市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形成的特色是六措并举,极力推进合肥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一是以产城园一体化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城乡统筹联动发展;推进合作共建,带动县域经济融合发展;打造工业集中区,促进特色镇域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二是以“三新”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坚持把新社区、新村庄、新农庄环境整治等“三新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以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为载体,探索出了一条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三是以土地制度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坚持将城乡统筹发展的第一步迈向了“土地”,走出了“以土地整治提基础、以土地流转促规模、以仲裁调解化矛盾、以转移就业作保障”的创新之路。四是以社会保障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城乡并轨;③农村低保、五保和失地农民实现应保尽保。五是以金融创新破解农村融资难题。①探索农村资源资本化的路径;②大力发展县域新型农村金融组织;③大力发展农村扶贫资金互助社。六是以政策创新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坚持把理念、政策、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作为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动力源泉。“整村推进”是合肥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试点和新农村建设方面涌现出来的全国名牌。
区划调整后,合肥市正站在更高的平台、更广的视野,全面谋划、科学推进城乡发展。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问题
1. 城乡规划没有形成一体化
合肥市目前面积为1.14万km2,常住人口为752万人。过去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过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原因归结为,合肥市地方总体规划尚没有覆盖城乡,区域规划不及时,美好乡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没有到位,各项专业规划如道路交通、给排水等制定滞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关系没有协调好,有的城镇单纯做好示范村镇的选点和规划编制工作。对城乡规划的落实也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突出问题:一是建设与规划不同步。先建设后规划,或是边规划边建设,导致规划流于形式。即使有了规划,也不能做到科学发展。一些集镇、农村建设无序的现象大量存在,农业污染源面广量大,环境生态功能系统急需保护和修复。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也带来了农村居住用地闲置等问题,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面临诸多新课题。二是人为修改规划。目前人治大于法治的地方仍然存在。尤其是乡镇主要领导换人后擅自改动规划的现象不无存在。三是村民乱建房、建大房、占用耕地违背“规划”现象屡屡出现,因而是“新房子,乱村子”。农村的第三产业一直难以发展。
2. 城乡体制机制没有一体化
其一,城乡二元体制仍然存在。合肥市现行的户籍等制度仍然是实行“城乡有别”,属于城乡二元体制。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东西还有很多没有真正得到清理和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依然严重阻碍着美好乡村建设的步伐,制约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目前合肥市城镇化率已由2011年的64.6%上升到2012年的66.4%。从调研来看,除了主城区城镇化速度发展较快外,各县市农业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仍然缓慢,甚至有的止步不前。其二,城乡管理不对称。从部门设置来看,目前城镇化归建委管,美好乡村建设由市农委的统筹办全面落实。两个部门分头管理,造成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直管干部也认为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是相互矛盾的,此消彼长。当前城乡管理存在以下3个突出问题:重城区,轻集镇;重城镇,轻美好乡村建设;重硬件建设,轻视农民就业和公共服务。农村常驻的仅是所谓的“386199部队”,青壮年纷纷到江浙沪一带寻找工作,过年才回家一次。如此情况,城镇如何发展,美好乡村又怎样建设?[4]其三,城乡建设资金少、使用效率低。相关政府部门的涉农资金投向分散,项目决策缺乏统筹安排,难以形成合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安徽省一样,由于配套政策的缺位,合肥市也陷入“工业化城镇化缺土地、美好乡村建设缺资金、耕地保护缺动力、城乡统筹缺抓手、农民增收缺渠道”的尴尬局面。
3. 城乡产业布局没有一体化
产业布局不合理导致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合肥市除了主城区各种产业竞相生辉外,尚有四县一市,产业发展差距较大。一方面各地加大招商力度,实施趕超战略,有的甚至盲目发展——“捡到篮子都是菜”;另一方面是农村的产业发展相当落后,目前仍有近百万农民外出打工。产业支撑力总体不强,导致吸纳就业不足。大量的实践证明,没有产业作支撑,城镇是难以“化”起来,农村也难以建成小康社会的。产业统筹急需上升到全市层面,力争做到全市“一盘棋”。
4. 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大
2012年合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459元,比上年增长17.9%;人均消费性支出15 697元,增长12.0%;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0%,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 862元,比上年增长18.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 477元,增长15.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8.3%,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合肥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 2.76,比2011年2.86稍微收窄,各县市恩格尔系数仍然处于大于35%,小于50%的温饱阶段。农民收入不高,消费意愿不强,内需潜力有待挖掘。
5. 城乡公共产品没有一体化
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占比低,消费意愿不高,农村居民消费总量明显偏低,源于城乡公共产品配置不均衡。突出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低,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医护人员近年来改变不大,素质尚待提高。由于大力发展县城教育的导向,农村优质师资转移县城,农村高中教育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不利于城乡均衡发展。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一)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可以避免走弯路,甚至可以实现“弯道超越”。
1. 发达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经验
一是在农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二是积极转移农村人口;三是推进财政向农村倾斜;四是大量增加农民和农村补贴;五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六是逐步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七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八是制定法律法规,当然要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和检查反馈,法律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2. 国内发达地区已经形成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一是苏南“乡镇企业发展带动”的模式;二是珠江三角洲的“以城带乡”的模式(义乌模式);三是上海“城乡统筹规划”的模式;四是成都市“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模式。[5]一言以蔽之,除了学习以上成功经验和模式之外,还要有结合合肥实际的应对策略。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思考
1. 以规划为龙头,统筹城乡科学发展
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必须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通盘考虑,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八大就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只有科学规划才能保证百年建设。一要在规划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使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应该成为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它涵盖范围很广,物质条件的改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二要整合办事机构。合肥市已经成立统筹办。各地新农村办公室要与村镇科合二为一,合署办公,相互协作,像一个大脑指挥两条腿走路一样,统一行动,协调前进,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推动两大战略任务的实现。这是当前从制度上提供保障的关键之举。三要以市域总体规划为龙头,修编市域各类规划,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层次完整、比例适当、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等级规模体系。特别要把中心村规划作为龙头工程,精心打造安徽特色,着力引导人口集聚,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发展。规划中要采取系统考虑方法、注重差异化发展。四要充分考虑人口流动,农民减少的必然趋势。有些地方希望小学弃置不用,就是无视人口流动的教训。城乡要统筹考虑人口转移,防止出现既阻碍城镇化建设又制约美好乡村建设的尴尬局面。
2.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关键,推进城乡一体化
其一,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合肥市打造区域性特大城市,首先要壮大体量。改革户籍吸纳人口是关键,而这需要破除户籍障碍。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转移农村人口,才能减少农民;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富裕农村,合肥城乡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目前农民不愿意转移户口。根本办法是,只有要让农民切身感受到转为城市居民的诸多好处,农民市民化进程才会加快。为此,可以先让进城农民无障碍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逐渐消除城乡居民因身份不同而带来的现实差距,增强其城镇归属感,以此引导农民市民化。
其二,加快改革财政制度。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保证。一是结合中央省级财政支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二是要统筹使用资金。积极改革政府支农投资管理方式,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实行统筹分配使用,重点投向美好乡村建设。老欧盟采用按基金方式管理农村发展公共资金已有多年经验了,它们的做法值得借鉴。三是要根据各地实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要继续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持、风险补偿、减免税费、简化手续、加强财政金融服务等措施,把鼓励创业、支持中小企业和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通过政策支农和财政补贴,促进城市资金流向农村。市县政府要采取具体的考核指标,鼓励、引导乃至干预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部门参与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
其三,加快改革土地制度。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障。土地关涉农民的社会保障,又关系到农业的发展问题,更牵涉到农民城镇化。一要加快土地、林地和宅基地“确权办证”工作,确保在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前提下流转土地。二要加快建立失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比如征地补偿标准要提高、补偿形式多元化、人性化等。三是积极推广合肥市既有的土地整治经验,继续实施土地整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乡村干部要主动作为,为民着想,加快土地流转,推动“三农”发展。
其四,完善就业制度。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因素。要做到全市“一盘棋”,统筹城乡就业安排。一要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健全劳动关系,实现转移户口、留住人口、稳定发展。二要开辟农村现代农业就业和公共服务就业之路。各县市和乡镇政府应该积极行动,抓紧建立人口、产业和就业联动机制,搭好人口、产业和就业三者之间交流的桥梁,引导劳动力流向合理、适度和有效,带动三方良性循环,促进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健康发展。
3. 以产业为支撑,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一是合理布局产业,促进人口合理分布。要抢抓当前產业转移、合肥经济圈建设等政策叠加机遇,合理布局三次产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和人口发展状况,特大城市应该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教育产业,以解决就业问题。合肥主城区要尽可能为周边地区提供高端服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低端、加工为主的产业要尽可能地让位给县(市)区。
二是市直属开发区要带动县域经济尤其是产业发展。产业既要顶天立地,如合肥平板显示、光伏太阳能、公共安全、电子信息、江淮汽车等,又要铺天盖地(如浙江小狗经济),比如一般小企业。要始终围绕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加强产业链招商,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做大做强现有产业;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和项目,并加大培育。要在市级层面统筹安排各县市招商引资,防止产生雷同、同质化竞争。
三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合肥市农村人口依然不少,尤其是庐江、长丰、肥东等,要继续转移农业剩余人口,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县乡镇产业不在多,而在强、在优、在特色,更在于各级领导善于挖掘!倘若每一个小城镇都有一个产业集聚,那么,各地就形成了发展优势,也就形成了吸引劳动力的强大磁场,城乡发展就有了厚实的基础。
四是把现代农业打造成一、二、三产业的结合体。传统农业是弱质农业,风险很大,效益很差,日益受到农民排斥。但是如果加快良种改造,延伸产业链,把农业打造成一、二、三产业的结合体,这样的现代农业就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发展前景,并产生令人惊喜的效益。为此,可以发展第三产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宁夏中宁市把枸杞产业打造成世界第一大产业,变成一、二、三产业的结合体,建成一个漂亮的城市。其思路是:先解决市场销售问题(出口),然后解决品种、种植、加工、创新等问题,实现产业兴城,产城共体。以产业为引擎的城市,就是有效的规模城市。这种经验,值得合肥市借鉴。
4. 以公共产品为抓手,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备和配套,能提升城镇发展的承载力,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进而释放大量劳动力。把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造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增强产业发展潜力,顺利实现产业转移,进而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政府要义不容辞、想方设法提供公共产品,做好“兜底民生”。二要推进集镇和中心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城乡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在总体上均等化,并非是将公共服务延伸到乡村分布零散的各个住户。那样,只会浪费公共资源,延缓美好乡村建设。就公共服务而言,要把集镇和中心村建设成为农民向往、人口集聚的地方。三要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利用民间资本,发挥民间作用。采取民办公助、BT、BOT等方式,尽快改善基础设施,积极提供公共服务。
5. 实现城镇化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良性互动
美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要逐步进入“两条腿走路”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关键在“城”。其一,关于城镇化建设。一要尽快将现有厂矿企业中的本市农民工市民化;二要让农民买得起房子,积极吸引本市青壮年农民去城镇就业并市民化;三要以产业聚集推动城镇发展;四要对合肥主城区与巢湖主城区之间实行填充式发展。合肥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通过政府推动、体制创新、市场运作的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配套水平,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其二,关于美好乡村建设。一要培育新农村建设主体。改革补贴方式,按劳动人口补贴,以激励4 050人员从事现代农业,并吸引热爱农村的青年从事现代农业,尤其是农业大县比如庐江县;二要发挥示范点作用,并设法推广其成功经验,以形成全面开花之势;三要严格遵照规划建设美好乡村,并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合肥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与建设美好乡村实现良性互动,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对实在不能城镇化的地方,建成美好乡村,最终形成生态文明下的城镇村共生模式。
到2015年,合肥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城乡社会发展同步、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成为安徽省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真正在合肥市城乡实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并早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美好格局,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进而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身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范昌年.略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客观必然性[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2).
[2] 黄楚平.澄清对城乡一体化的三个认识误区[J].学习时报,2010-06-30.
[3] 陆学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分析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 王永龙.构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机制[J].合肥行政学院学报,2012(1).
[5] 李一文.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模式及经验启示[J].甘肃理论学刊,2010(5).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 "Chinese Dream"
——Taking Hefei,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Yonglong
(Hefei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Hefei 238000,China)
Abstract: It is a major task to carry out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promot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ll-round way. Hefei is fully awar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makes efforts to clarify three misunderstandings in cognition,actively learns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t home and abroad,and tries to realiz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reality and with planning as the leading guide,system mechanism as the key,industries as the support,public goods as the starting point in order to build the "Lake City,Innovation Base"with all efforts,and promote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own to earth.
Key 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cognition;Hefei;pres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責任编辑:张改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