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做”数学中再创造

2013-04-29尹克清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图钉动手概率

尹克清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困惑,就是某种类型的问题曾经对学生讲过,甚至还不止讲过一次,但到考试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时,正确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有的学生还是做不出来。讲评试卷时,我们往往多是责怪学生上课时没有认真听讲,于是把此类问题再讲一遍,并提醒学生这次一定要认真对待。以为这次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了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发狠”说此类问题以后再也不讲了,可是结果呢?仍然会出现类似错误,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

对此,我进行了反思,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数学教师不能为了多讲几条题目,而吝啬时间,不让学生动手去做,应抛弃那种过分迷信教师讲解的传统观念。因此,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努力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动手“做”数学,在“做”中学习数学。

“在做中学数学”是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主要教育思想。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原则之一是数学的“再创造”。“再创造”原则认为教师不必把各种概念、法则、性质、公理、定理灌输给学生,而是创造适合的条件,提供很多作为知识载体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数学知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我们在过去的数学教育中往往忽视了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几乎都是“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特别是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新课标加强了这方面的要求,建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多提供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机会与条件。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留一些困难,让学生自己去克服。

比如,在教“用正方形拼地板”一课时,我让学生做了各种正多边形纸片若干,学生分组动手探索哪几种正多边形是能够拼成的,并自己总结规律。课后作业有一道思考题:“任意的三角形能拼成地板吗?任意的四边形呢?”以前,我利用拼成平面只要一个顶点处的角之和为360°的规律,直接将哪几种正多边形能拼成平面告诉学生。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有几个学生不但给出了正确答案,画了示意图而且还说出理由,就是利用四个全等的任意四边形拼成的。

又比如,在七年级的概率部分,有一个掷图钉的数学活动。我要求学生掷图钉50次,记录钉尖着地和钉尖不着地的次数,算出钉尖着地的概率大于钉尖不着地的概率。实验结束后,学生无不露出惊讶的神色:钉尖着地的概率大于钉尖不着地的概率。我立即提出问题:“为什么掷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概率各为1/2,而掷图钉钉尖着地的概率却大于钉尖不着地的概率呢?”经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奥秘:硬币是均匀的,而图钉是不均匀的,钉尖小,钉帽大,而钉帽着地时较稳,所以钉尖着地的概率较大。

学生经过动手实验,亲身经历,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他们的猜想是错误的,学生是不会理解也不会心服口服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因为学生在“做”数学的实践中遇到的障碍会促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这种知识和方法一旦掌握,是不需要再巩固和强化的,是终生难忘的。因此,教师讲课,决不能包办代替,而要从学生的认识的规律出发,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挖掘学生潜力,课堂呈现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就会不断取得成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高资中学)

猜你喜欢

图钉动手概率
我也来动手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第6讲 “统计与概率”复习精讲
概率与统计(一)
概率与统计(二)
当气球遇到图钉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巧取图钉
动手画一画
巧取图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