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模糊价值观的危害及对策
2013-04-29陈兰萍
陈兰萍
【摘 要】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的模糊价值观对学生的成长是有不利影响的,它会削弱课程功能,模糊学生的价值取向,淡化教师的责任。这主要产生于教师对学生观的误解,以及教学环境复杂化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要改变此现象,教师必须身正为范,在尊重学生和倾听学生心声的基础上,做到润物无声。
【关键词】模糊价值观 成因 分析
笔者在前不久教学常规调研中,听了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苏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课。其中有这样的内容:“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教师首先呈现教材中小强的例子,并根据材料提出问题:“小强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你认可他的观点吗?请你为小强想想办法。”片刻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学生甲:“小强完全不必理会别人,不用和别人争,各有各的命。”
学生乙:“小强不必自怨自艾,如果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只要自己的父亲能干就行。”
学生丙:“如果小强是个女的就不用担心了,现在不是流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吗?”(学生哄堂大笑)
我迫切想知道任课教师的评价,没想到教师在听完学生的发言后笑着说:“刚才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相信如果小强听到了也会感谢你们为他解除了烦恼。”
课后,我问一些学生对他们的任课教师的看法。学生甲说:“老师不错,脾气超好,我们上课有时趁老师不注意还溜出去上厕所呢。”学生乙说:“我们常常上完课后,还是觉得稀里糊涂的。”学生丙说:“课堂上有些同学说一些怪话,老师也不说什么。”年轻的任课教师则对我说:“我反对灌输式的教学,我的课堂应该是百花齐放,各抒己见,而且学生的很多观点是社会的真实写照,不是我的力量能够扭转的。”教师的话“坦诚”得让我吃惊,这样的课堂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削弱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功能。
思想政治课标准指出: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的思想性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我们的课堂通过碰撞和交流没有进一步清晰学生的认识,反而使学生更加模糊甚至走向反面,那么就无法发挥本学科应该发挥的教育功能。
2.淡化了政治教师的责任。
一名有责任、有信仰的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有宽泛的知识和吸引学生的教学手段,同样需要有敏锐的捕捉、睿智的判断和智慧的引领。政治课展现的不是教师高高在上的强行灌输,但也不是众说纷纭、毫无定论的一盘散沙,政治教师承载着其他教师无法替代的使命。
经常听到一些青年教师在谈论“底气不够”的问题,何谓“底气”?“底气”从何而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底气”不仅是专业功底的深度、知识更新的速度,站在现代教育视野的高度和对其理解的广度,更是自己对教育所怀的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和坚定的信仰,如果自己对自己的事业心怀疑虑,那必然会逐渐淡化自己的责任意识。
3.模糊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从上面案例中各种各样的答案可以看出学生对“自我认识”的不同看法,从一定层面折射出学生的“个性”,但言语中更多流露出的却是他们对一些负面东西的向往与崇拜,这些“个性”之下隐含了部分学生价值取向的弱化。而此时教师的一句“刚才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相信如果小强听到了也会感谢你们为他解除了烦恼”的评价,会让许多学生觉得云里雾里,难怪学生会有“我们上完课后,还是觉得稀里糊涂的”的想法。
为何会产生思想品德课中教师的模糊价值观现象,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
1.错误的学生观
诚然,我们认为学生是完整的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以完整的生活世界,我们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但是尊重理解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和是非模糊,它取决于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切脱离主流价值、哗众取宠、超越实际的观点和体验,都应当慎重。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以上面的案例来说,学生的价值观是不成熟的,甚至是消极的,而教师却认为是百花齐放,各抒己见,显然评价是不正确的。
2.教师价值判断能力弱。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认为:“在当今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里,面对庞杂的信息,面对不同的人群、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价值选择,面对社会上多样的诱惑,教师自身判断和辨析价值观、持守正确价值观的能力受到挑战,在自身的价值认同和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上均容易出现困惑和无力。”正如上面案例中教师所说:“学生的很多观点是社会的真实写照,不是我的力量能够扭转的。”如果再加上教师本身的生活阅历的欠缺,就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正确的引导。
3.教育环境的复杂化。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可以说是父母陪着他们一起长大的。因此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渗透了很多成人意识,往往少年老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同时现在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瞬间可获得的网络信息又是良莠不齐,学生不能及时地过滤,往往是囫囵吞枣,消化不良,因此也会在课堂上经常不加分辨,生搬硬套。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1.坚定信仰身正为范。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没有鲜明的立场和坚定的信念,以其昏昏是无法使人昭昭的。如果自己对一切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没有辨别能力,那么面对学生的困惑就会感同身受,这是很危险的。
学生的困惑是我们课堂教学可提供帮助和引导的最好资源,此时对症下药,将浑然天成。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交往有度纯化友谊》一课时,有学生认为,早恋不必大惊小怪,处理好了也能促进学习。教师当场就让那位学生讲讲恋爱是什么,恋爱中要注意什么,恋爱时双方应该如何处理遇到的矛盾和纠纷,面对家长和朋友的反对应该如何应对,恋爱时如何处理与学习的关系,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了恋爱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简单。于是教师就此话题通过班会课和学生进行了深度对话,使学生明白了初一就恋爱确实不是明智的行为。
2.坚持引导与自我教育并举。
价值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无法回避的现实,对于教师而言,这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自说自话,但教育更不能随波逐流。面对丰富多元的社会价值,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冷静地思考,需要坚定不移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思想政治教师承载的使命,要以此来辨别好坏与真伪,批判各种消极、腐败和堕落的世界观和人生哲学,用优秀的人文传统和人类理想去影响我们的青少年,使之摆脱精神生活的困惑和迷茫。
但是引导不等于灌输,正如王尔德所说:“教育是一件可敬的事,但要时刻牢记,没有什么值得知道的事是教得会的。”在多元化的时代,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方式,并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和感悟。
3.家校衔接,未雨绸缪。
学生良好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是哪个单方面的力量能够完成的,当然也不能一劳永逸。我们要营造良好的学生成长环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此说来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不可忽视。我们必须依靠家长的力量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要经常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解开学生的心结,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反思自己的言行,并通过思考和判断吸收教师的合理建议,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能筛选、甄别,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