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按语文学习的规律教语文

2013-04-29苏立康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蔡明生态语文

苏立康

2013年春天,蔡明老师获得了《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荣誉,这应该说是名至实归。这个奖项几乎诠释了一个中师生如何成长为一个知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的全部奥秘,那就是不知疲倦、永不停滞的阅读。“永远是学生”“永远是读者”,这是蔡明的名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让一个刚毕业的中师生担任高中语文教学的工作,应该说,是那个时代的尴尬,也是一个历史的误会。而面对这样的尴尬,蔡明白天教学晚上自学——参加中文专科函授学习,继而参加本科函授学习;已经被评为特级教师了,还报名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时至今日,他已成为生态语文团队的领跑者,但他依然在阅读,在带领团队建构和践行生态阅读文化,致力于培养真正的、更多的、有品位的阅读者。在这方面,他有许多真知灼见,例如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从阅读开始的”,他还认为“阅读存在的地方就是一所迷人的学校”。与语文结缘,与阅读相伴,他认为是命运对他的惠顾和关爱。

蔡明用不倦的阅读把当年的“尴尬”演化成今天读书人物的风采;更用他的阅读体验指导语文教学,把历史的“误会”华丽转身为莘莘学子与语文的美好约会。即使在高考竞争如此激烈的背景下,他毅然带领学生坚持:每节课3分钟演讲,每日读赏一诗和每天日记一则,每周一次辩论,每月一次读书报告会;他坚持把经典引进课堂,把《红楼梦》列为语文课程必读书;他坚持教材“读一文”(某一作者的一篇选文),课外“读一本”(该作者的一本书),甚至“读数本”(该作者或某一类选辑的多本书)。他的阅读经历、读者形象,使得他的语文教学的行走方式与众不同。而正是这些不同,恰恰体现了语文这一门课程的本质特点,符合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学生在习以为常的听说读写氛围中亲近语文,养成读写习惯,提升语文素养,他的每届学生高考的语文成绩自然也相当出色。但是蔡老师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教学个案,他还花了很大精力,追踪、研究了近百名高考语文高分获得者,寻找这些偶然背后的必然,最后总结提炼出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生态语文”。

“生态”有三重内涵:一是每一个生命(生物)个体的样态,二是生命(生物)体相互间的联系与影响,三是生命(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圆融互摄”“共生共长”的发展与演变。语文与之对应的也有三重意蕴:一是“语文是每一个人的语文”。二是语文能力与习惯是在人与人的语言学习、对话、交流、表达、阅读、鉴赏等实践活动中形成、丰富和发展的。用蔡明的表达,语文学习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是语文课程的建设永远与时代、社会、自然、人生等环境密不可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于是有了关于“生态语文”的提出与概括:学校教育中的生态语文是在语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组织下,每一个学习个体(生命个体)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互相影响、“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我发育的生命化过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语文教与学的实践。

“语文是每个人的语文。”这句话表达了语文教学开放的姿态和语文研究对话的品格。“每个人的语文”,是大家的语文,大家的才是生态的、共生共荣的。“每个人的语文”,更是强调一个个鲜活个体的语文生机才是整个生态系统得以和谐、平衡、共生、发展的保证。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与“听”“说”“读”“写”能力不尽相同,语文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地贴近、切合和满足学生差异性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语文有“规定动作”,还要有“自选动作”。每个人的语文素养,是由后天的阅读的量和质所决定的。这已经是人所尽知的常识。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的增长;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的丰富;学生的思想境界的提升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的提升与内化,正所谓“智赡德日新”(叶圣陶语)。如何才能使有效知识的量和质产生变化呢?那就是“阅读”,“有效的阅读”,“大量的阅读”。这是“读者”蔡明的坚信,他的改革也就是从这里起步和发展的。

“读什么”是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生态语文研究阅读材料的处理思路,其实就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他们首先充分用好语文教科书这个语言文字学习的“范本”,他们以此为“凭借”,引导学生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积累语言文字的知识,总结读写的方法与规律。更为重要的是“举”教材“范本”学习中之“一隅”,而“三反”于课外的阅读、广泛而大量的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成了学生阅读的“大餐”,报刊时文、美文成了学生阅读最可口的“时蔬”。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阅读一个专题的文章,如何阅读某一个作家的数本书,如何阅读同一个时期的作家作品,常常成为语文学习的家常话题,也成为学生乐此不疲的谈论话题。每周有1~2个课时的语文课是必须在阅览室或图书馆上的,每个教室里都有图书角,保证学生随时读书随时有书读。在生态语文人看来,只有真正养成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人生的行走方式,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阅读,这样的读者才是真正的读者。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三十多年前曾痛心疾首地谈道:“贫乏是语文教学的致命伤。”三十多年之后,语文教学的面貌从整体上看变化不大,大家仍陷在贫乏的泥沼中不能自拔。而在蔡明老师的语文教学中,这一顽疾却被治愈了,这难道不是个奇迹吗?!做到这一点,十分不易,尤其是现在。因此实在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且认真地加以研究。

“怎么读”是他们的又一实践。据我所知,生态语文团队有“广义阅读”的路径尝试,他们有“五点”(要点、重点、难点、疑点、微点)阅读法的总结,他们还有不同阅读课型(精读、略读,美读、趣读,细读、粗读,课内、课外等)的实践。更为可贵的是,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他们进行了语文课堂教学形态的自觉重构。在蔡老师和他的团队成员的课堂上,“先生讲学生听”早已不见踪影。代之而来的是学生讲,学生听,学生评,学生议;是小组学习,研讨,然后是全班的展示和交流;是围绕阅读内容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更与同伴、老师等展开对话。当然这一切的进行都是在学生课前或课内先行阅读、自主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提出阅读课是先读后教,生读生教,写作课是先写后导,生写生导,充分发挥并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老师成了名副其实的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偶有讲解,往往在学生疑难处、有误处,稍加点拨引导,切实做到了“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学生在这样民主、自主、自由、热烈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形成知识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和智慧的碰撞,学得活泼主动,轻松愉悦。

大家或许急于关心“读的效果如何”,其实这一问题我在开篇时就做了介绍。这里想说的另一个话题是师生关系的悄然变化。在生态语文实践者看来,尽量淡化“老师”“学生”的身份,捧起书本,大家都是读者。课堂常常是读书报告会、交流会,也常常是读书沙龙,座位摆放也不拘一格,“U”型、“O”型、“V”型是常常出现的格局,这是开放式的语文活动。谁是中心,并不是身份说了算,而是你的交流、表达、思想、智慧说了算。而在写作课上,师生都是作者,教师参与学生审题立意的活动,参与学生谋篇布局的研讨,参与学生写作的修改与斟酌,经常与学生同题作文。于是,教师和学生有了共同的体验和甘苦,也就有了共同的话题。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形成了真正的语文读写生态场。从学生而言,是语文学习和身心发育得到了同步发展;从教师而言,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和发展,于是产生了教与学“质”的飞跃,“和谐共生”“学教相长”。

以上谈到了语文教材的变化、课堂教学形态的变化,还有师生关系的变化,这三点,已经触及语文课程的最根本的问题——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当前的教学改革,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这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生态语文的实践呼唤学校生态文化的建设。蔡老师他们所进行的尝试,并非哪一位教师自己想改就能改的,需要诸多方面的支持。如果用生态的视角来表达,生态语文教育的生长,必须有生态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作为土壤,必须有富有生态视野的各级教育部门和行政领导的眷顾,必须有懂得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规律的家长的支持,当然,更需要有一批志同道合的生态语文人的共同追求和奋力前行。或许,这正是蔡明老师为什么要致力于“书香校园”和“生态语文团队”建设的良苦用心之所在。

蔡明老师用“大树说”隐喻他的“生态语文”是关于顺乎自然遵循规律的成长的语文,是始终“走在路上”的语文。目前,他还领衔“苏州市中学语文名师发展共同体”“苏州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发展中心”等团队,一大批地域名师共同实践着“生态语文”教育思想,在语文界已有一定建树。这个团队有两个显著的特质,那就是阅读,就是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教语文。相信他们的理念与实践,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同道加入他们的队伍。

愿用阅读浇灌的语文生态之林,蓬勃发展,四季长春。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猜你喜欢

蔡明生态语文
High resolution spectroscopy of Rb in magnetic field by far-detuning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生态养生”娱晚年
倪萍和蔡明,怼不散的姐妹花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蔡明老师教你写作文
蔡明逗你笑
生态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