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桥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实践及思考
2013-04-29林春姣
林春姣
摘 要:针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特点,阐述了桥梁工程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践环节实施效果不理想、缺乏对桥梁工程专业硕士的合理评价标准、双导师制的实施缺乏相应约束等,并分析了各种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桥梁工程;专业硕士;实践环节;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67-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全日制专业硕士作为一种新的学位教育模式,在短期内获得迅速发展[1-2]。目前,全国具有学术型硕士点的高校绝大多数都已获得相应专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资格。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已培养出两届毕业生,目前有80多人在读。桥梁工程是其中的一个方向,该方向的目标是培养桥梁工程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其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体现为“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和工程实践类课程,特别强调实践环节,要求在学习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一年或半年到工程现场的实践时间。
桥梁工程专业硕士与其他专业硕士的发展过程大致相同,都具有历时比较短、发展规模迅速壮大等特点[3],因此,不少单位和导师在培养过程中都遇到过一些问题[4-7],由此引发的思考对于专业硕士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以下将根据目前桥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情况及笔者指导专业硕士的具体经历,探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一、实践环节的效果不易达到预期目标
(一)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设置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强调的是培养对象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在理论知识和学术深度上相对弱化一些。因此,培养方案中特别强调实践类课程和实践环节。
在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具体操作中,专业硕士的课程虽然已成独立体系,但总体上还是借鉴学术型硕士的课程体系。其中除了设置实践环节,其他可选择课程大多仍与学术型硕士相同。此外,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仍然按照学术型硕士的方式进行教学,难以突出专业硕士的特点。因此,这样不利有效培养专业硕士的工程技术能力。
(二)实践环节的实施效果
目前的桥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硕士生应到工程现场进行实践,入学时为往届毕业生的,实践环节时间至少半年,入学时为应届毕业生的,实践环节时间至少一年。对于缺乏工程经验,尤其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硕士生来说,这是提高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借此机会快速成长。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践环节的效果却往往大打折扣,比较常见的是部分硕士生并未真正到现场参加具体工程实践;或者实践时间未达到计划时长;或者学生到现场没有高质量完成工程实践,仅仅履行一种形式等等。导致实施效果打折的原因有多方面:如导师和学生重视不够;校外导师仅挂名不指导,校内导师缺乏适合项目;部分学生怕吃苦;一些工程现场不愿意接受硕士生或不安排具体业务;经费不足、监督考核及管理跟不上等等。此外,由于学位论文才是硕士阶段最重要的考核内容,其撰写需要充分的时间保证,因此硕士生希望用更多时间撰写学位论文,减少工程实践的时间,这也影响实践环节的效果。
(三)各方重视,合理安排
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都是硕士阶段重要的环节,充足时间的工程实践可以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提供坚实的基础,学位论文的撰写也需要充分的时间保证。
要真正有效落实桥梁工程专业硕士一年或半年的工程实践,需要高校管理部门、相关企业、校内外指导教师和硕士生几方共同重视并努力才能解决。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桥梁实践环节的监督考核,重视培养基地建设,积极与相关企业建设联合培养基地;另一方面校内、外导师要有效沟通,依托相关的桥梁工程项目,指导硕士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此外,硕士生自身对实践要有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寻找机会参与工程实践。
具体操作上,导师应与研究生共同商量,在制订培养计划之初,合理安排硕士期间的两年半时间。比如,可以在理论课程学习的间隙分阶段进行现场实践,把实践提前与课程同步进行;或者在实践过程中着手准备学位论文,将实践与学位论文结合起来,相当于把学位论文选题提前进行,并把论文工作时间拉长,因而学位论文的质量相应就容易提高了。
笔者指导桥梁工程专业硕士的实践表明,通过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进行一年的现场实践确实让他们在专业技术上提高很多,并促进了专业理论的学习,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了学位论文的质量。
二、缺乏桥梁工程专业硕士的合理评价标准
(一)选拔管理方式降低了专业硕士的社会形象
在宏观上,国家大力发展专业硕士。但是在实际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却降低了专业硕士的社会形象。
桥梁工程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一样,有两种选拔方式: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入学和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入学。在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首选报考的是学术型硕士,在无法入选学术型硕士的时候才会选择调剂到专业硕士就读;在推荐免试的学生中,只有排名靠前的才能获得攻读学术型硕士的资格,排名靠后的只能获得报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资格。这种选拔方式给社会和考生造成一种印象,即认为专业硕士在各方面要劣于学术型硕士。
另一方面,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所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样,导致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形象受到进一步影响。目前的硕士研究生中,仍存在公费和自费之别,其中学术型硕士的公费名额往往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专业硕士只有很少的公费名额。因此,全日制专业硕士中,大部分学生需要缴纳每年上万元的学费,相比之下,大部分学术型硕士不仅可以免交学费,而且每月还能领到一定的生活补贴。这种不同的待遇在社会上容易造成错觉,被解读为“专业硕士学位是花钱买来的学位”。
(二)缺乏专业硕士各种奖励评选标准
目前,针对高校研究生的各种奖励比较多,有各种级别和不同层次的奖学金(最高级别为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这些奖励的评比往往是将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放在一起进行的,而其评选标准却大多按照学术型硕士进行考虑。比如目前国内各高校对学术型硕士都要求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并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一篇,但对专业硕士不作此要求。因此以此二项指标作为标准对学术型硕士进行评选是合适的,但以此指标作为标准评选专业硕士则必然使专业硕士处于标准之下,无法获得相应的荣誉。事实上,不符合这两项指标并不完全影响部分专业硕士成为优秀研究生。
由上述可见,专业硕士的选拔、培养和管理还存在需要完善之处,需要管理部门深入研究,引导全社会对专业硕士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出台适当的鼓励措施,解决其中的各种问题,吸引优秀人才报读专业硕士,并真正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好的环境,才有利于这一新的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
三、双导师制的实施缺乏相应约束
专业硕士实施的是双导师制[8-10],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高校或研究所)即校内导师,另一位导师则来自本专业相关企业的专家即校外导师。双导师制是一种很合理的培养方式,两位导师对专业硕士的指导既能为硕士生在理论上把关,又能提供有效的工程实践机会,提高其专业能力。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双导师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两位导师的分工缺乏明确的约定且无其他相应约束。这种情况下,如果校内、外导师相互之间不够了解,缺乏沟通;或者校外导师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而校内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众多,精力不足,产生依赖心理,将硕士生推给校外导师,那么“双导师”容易演变为“无导师”。
要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除了聘请高水平、能力强、技术过硬的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外,管理部门对导师的责任、分工等方面进行明确的约定和适当的监督,使校内、外导师都能重视并认真负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桥梁工程专业硕士作为新的高级人才培养方式,已经受到了同行业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各高校的进一步扩大招生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重视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其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03-15.http://www.moe.gov.cn/public-
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65/201005/xxgk_87768.html.
[2][8]教育部.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试点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04-26.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moe_836/201007/xxgk_91987.html.
[3][9]杨艳琼,黄学,蒋艳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以广西大学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4]肖顺华,刘峥,杨建文.浅析如何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J].教育观察,2012,(1).
[5]王洪波,邢丽贞,陈文兵等.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教学方式探讨[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4).
[6]宋平,杨连茂,甄良等.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
[7][10]李太卫,邱法宗.专业硕士培养体制调整下的双导师问题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