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要素失衡与缺失陷阱”的破解路径

2013-04-29康文峰

当代经济管理 2013年9期
关键词:失衡陷阱成因

[摘 要]“要素失衡与缺失陷阱”是我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现状的真实写照。自然资源外流、产业结构失衡、资金外流、人才缺失、技术缺失、信息滞后、政府制度供给匮乏都是“要素失衡与缺失陷阱”的典型表现。因此,修缮和填补这些“陷阱”已成为发展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当务之急。而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让“陷阱”填平,不再出现坍塌的危险。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县域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三化”联动发展;构建完备的县域经济发展软硬件体系;树开放胸怀,提高决策者、执行者、普通大众的意识水平,则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要素失衡与缺失陷阱”破解路径。

[关键词]陷阱;失衡;成因;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9-0055-06

一、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县域经济都获取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国家“优先支持东部发展、先富带动后富”经济战略的实施,大量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资源快速流入了东部地区。2000年以后,虽然国家在经济政策、社会管理、技术应用和创新等方面给予西部地区更大的支持。但是,由于“优先支持东部发展”经济战略的惯性和东部地区焕发出的在城市发展、社会环境、技术创新等各方面的活力,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资源还是源源不断的流出。尽管西部地区县域政府做了不同的努力,但收效甚微,都无法阻止资源流失的趋势,县域经济步入了“要素失衡与缺失陷阱”的泥潭。

二、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要素失衡与缺失陷阱”表现

我国西部地区县域分布在12省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内蒙古,广西。西部省份国家级贫困县有375个(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占国家级贫困县的63%。是小康社会能否建成的重心。通过对贵州省、陕西省、甘肃省、广西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省区的走访和调研,认真查阅和学习相关文献、资料,认为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要素失衡与缺失陷阱”已经显现。具体表现在:

1. 自然资源外流

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物力,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等。这些本该为西部县域民众带来富有的资源,却出现了外流的趋势。具体外流过程为县域内的资源被探明的消息发布后,大批来自东部的实力雄厚的客商和县政府洽谈,来开采这种资源。但是由于县域内产业层次低、工业化程度不高,需求水平低,开采出的资源在当地无法实现其预期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高、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较长、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大、综合经济效益好,大量的资源就源源不断的运往东部地区,因此,西部地区县域就失去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得到的仅仅是资源开采权交易费用及其相关的税收收入、劳务收入,这在资源的生产利用和收益中仅占很少的一部分,而东部利用这些资源,实现了更大的价值和收益。这就是资源“西部拥有、东部受益”的怪像。诚然,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这是价值规律作用最直接的表现,资源配置的效益和效果实现了,但是西部地区县域和东部的差距却越拉越大了。以广西百色为例[1],百色有丰富的铝土矿、水能、煤炭、石灰石等资源,以及物流通道等关联要素的优势,但当地的水电和氧化铝资源大都转移到东部发达地区,这就使得本地铝加工企业得不到原材料保障,形不成铝工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2. 产业结构失衡

产业结构是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它是衡量不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参照系,从产业结构的比例中,就可以反映一国的生产结构、地区结构及所有制结构。我国的产业结构与世界主要大国相比,是不合理的,而西部地区县域产业结构更处于失衡状态中。世界上的平均产业结构比例为:5%、31%、64%。2011年美国三大产业比重为第一产业:1.8%左右,第二产业:22%左右,第三产业:76%左右。同期中国的第一产业占10.1%,第二产业占46.8%,第三产业占43.1%。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县域产业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发达地区。2009年内蒙古赤峰市县域三大产业结构为:21.2∶48.4∶30.4[2],2010年西藏昌都地域县域产业结构的比例为[3]:23∶38∶39。2011年云南大理州县域产业结构比例为[4]:21.7∶41.9∶36.4。从表1就可以明显看出,西部的产业结构较之全国、东部来说,呈现出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的格局。多数县域“农业腿长、工业腿短”的格局没有改变。

3. 资金外流

缺乏资金或者说财政困难是制约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区县域的资金外流从改革开放后开始,到目前也未停止。其资金流失从总体上可分为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5]显性流失指资金通过银行金融体系流出西部县域,隐性流失指资金以较为隐藏的方式间接流出西部县域,如通过购买股票、基金、期货等理财产品,或者迁移、读书、外出打工定居、民间借贷等。西部地区县域的许多金融机构是“存差行”,上存上级行款项是县域资金外流的最主要表现形式。[6]以甘肃省为例,2005年~2010年甘肃省国有商业银行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由3 459个减少到目前的1 795个,平均每个县(市)区减少21个,造成了一些县域经济及金融服务的空白。全省县域金融机构从农村地区吸收的存款占全省存款的46%,投放农业、乡镇企业和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仅占农村地区存款额的26%。金融资源近3/4的部分流出了县域。

4. 人才流失

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人才。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伟大的人才奋斗史和进步史。任何国家和民族的进步速度都是由人才作用的发挥程度决定的,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都与人才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杨禄民,2009)。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最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因素。但就是这种关乎我国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的人才资源在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流失严重,已经成为其发展的软肋,而且这种软肋有进一步变“软”的趋势。近20年来新疆人才流失达20多万人,其中高级教师、学术带头人、技术创新骨干、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达10万人。新疆近年每年考入内地院校4万多名学生,毕业后大概只有27%的人返回(张春賢,2010)。表2所列数据,就是我国农村地区人才流失的真实写照。

5. 技术缺失

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推动器,对增强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进步等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进步不仅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路径。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正深陷于“技术缺失”的泥潭。众所周知,企业是技术的重要载体,是技术进步最主要的推动力。但是西部地区县域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科技水平差、科技含量低,且绝大多数都是轻工业(比如棉纺厂、啤酒厂、造纸厂等)和服务类小企业(农产品收购公司、宾馆、长途运输公司等)。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西部县域更少,绝大部分县域处于空白的境地。全国万人拥有中小企业110户,发达国家万人拥有中小企业450户,发展中国家万人拥有中小企业250户,而甘肃省仅有37户(民盟甘肃省委员会,2012)。其中,县域内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可想而知。例如,甘肃省泾川县、灵台县(见表3)、贵州省沿河县、德江县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为个位数或者为0。

6. 信息滞后

信息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已经成为国家、企业和个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和目标,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任何社会群体和个体拥有信息的多寡,决定了他们的发展阶段和方向。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以开放的胸襟接受、学习、领会、应用信息的结果。但是在接收和应用信息上,还存在着城市和农村、大都市与小城镇的差异。这集中体现在处于承接大都市和乡村的县域,尤其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信息滞后上。以报纸、杂志来说,发行到西部地区县城的很少(除过机关、事业单位统一订购报刊外),很多西部地区县城没有报刊销售点或销售厅。例如甘肃省泾川县、灵台县、庄浪县、镇原县、平泉县县城无报刊销售点,即使有报刊亭已经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无法使用。贵州省正安县、绥阳县、遵义县、道真县有零散销售《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的摊点,但报刊均不是当天的,至少是一天或两天前的。从行政村通宽带互联网的比率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西部与东、中部差距较大(见图1)。 图1 东、中、西部部分省份行政村通宽带互联網统计

注:此表是查阅以上各省通信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整理而成,截止2012年年底要实现的比率。

7. 政府制度供给匮乏

新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主要差距表现在制度效率的差距。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很多事例可以说明制度供给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8]。全国百强县中近50%的县在浙江,占全国百强县的近1/3。通过对浙江百强县的考察发现,政府的制度供给和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显著的相关性。而西部的县级政府制度供给匮乏,不能有效的为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见图2),与东部地区比较,其制度供给的效率低下。“重行政手段管理,轻制度供给创新”是西部地区县级政府普遍的行政思路。

图2 部分东西部地区县级政府出台经济发展政策统计

(2012.1~2012.10)

注:本图是根据这5个县级政府出台的经济发展政策的统计,不包括有关地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

三、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要素失衡与缺失陷阱”的破解

要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必须要坚持宏观着[、系统思考、抓住要害、政策配套、教育优先的发展理念,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和步伐,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构建完备的县域经济发展软硬件体系,加大先进技术的引进投入力度,加强对干部、群众的培训和宣传力度,使科学发展的理念,改革创新的精神融入决策者和民众的血液。

1. 掀改革创新之风,完善体制机制

当前,改革已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不是隔鞋挠痒,而是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完善。西部地区县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内容很多,但以下两个方面,需要重点改革和完善。

(1)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县域的市场体系不健全、不完整,这一直是西部县域经济发展薄弱环节、民众的普遍印象和感受。例如,西部地区县域劳动力市场要么空有牌子,要么空白。技术市场几乎不存在。而商业市场由于受到人口、消费水平、城市规模等因素的影响,部门不全,发展缓慢。因此,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已经迫在眉睫。首先,政府应大力推进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商业等市场交易基础设施建设,让这些市场因素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其次,加大对这些市场的培育力度,积极“走出去”进行宣传,让外界知晓县域市场体系的建设状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各类市场因素进入县域发展。最后,建立新型“利益共享机制”[9],协调县与市、相邻县域间、跨辖区县域利益矛盾,树立大市场、大财源的观念,把培育区域特色大市场体系作为财源建设重点,并通过区域间的联动创新来消除市场发展障碍,冲破市场封锁。

(2)重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改善县域金融生态。针对西部地区县域金融机构偏少,银行资金外流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重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改善县域金融生态,已成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首先,政府应把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支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力进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放宽农村金融组织准入政策,适度降低设立门槛,但要加强监管。其次,大力推进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和正向激励机制的完善。由于大批的不良贷款和坏账无法收回,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户的贷款一直是谨小慎微,致使大批有资金需求的农户无法获得银行资金支持,所以对失信行为进行制裁,使逃赖债者得到惩罚的机制必须建立,以增强金融机构授信,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信心。同时,通过正向物质和精神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公众诚心正气,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起到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10]。第三,大力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应适应“三农”发展的需求,依照国家政策和农村实际推出特色金融产品服务县域经济,如[11]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信贷+保险”产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以及“惠农卡”等就是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3)改革和完善党员干部选拔标准。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党,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因此,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也关键在于党,在于党员干部,在于决策者。东西部地区的党员干部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改革创新的意识和开拓创新的勇气。因此,要解决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要素失衡与缺失陷阱”的困境,必须改革和完善党员干部选拔标准,不但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还要看是否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胆略。加大对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干部的选拔,让他们拥有施展才华的平台。干部的选拔,尤其是村干部的选拔上,要大力改变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年龄偏大、领导职位长期化、家族化的危险态势,让一批扎根基层、年富力强、想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进入农村基层组织。

(4)改革和完善公职人员工资收入考核制度。科学的行政理念和制度是正确的行政行为的先导。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就是正确的理念。然而在我国五级政府层级中,尤其是在县乡这两层级中,政府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办事程序繁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瞎折腾,已成为基层群众的普遍印象。而且西部地区的县域政府公职人员在这些方面尤其表现更加严重,官僚意识、优越意识、寻租意识更加浓烈。因此,要让人才、技术、资源等留得住,发展好,不改革这种错误的行政和服务意识是不行的。提倡服务理念、公仆意识无可厚非,但是从多年来实施的效果来看,并不明显。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关键在于建立公务人员工资收入与服务质量、效果的挂钩制度,因为人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永远是最能够诱导人们行为趋向的因素。

2. 大力推进“三化”联动发展

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稳健推进的3个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重要过程。离开城镇化,谈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偏颇的,离开农业现代化,谈城镇化和工业化,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基就会出现动摇。所以,“三化”联动发展,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动力和源泉。

(1)大力推进县域中心城镇、中心乡镇发展。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李克强,2012)。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西部地區县域的城镇化之路就要大力推进农村人口进入中心城镇、乡镇生产、生活;大力推进非农产业向中心城镇、乡镇聚集,大力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但城镇化的推进,不仅是城镇规模的扩大过程,而且要下大力气提升和完善城市服务和功能,重点就是要使进入城市的农民能够找到安身之地、安身之所、教育、医疗、交通、生活服务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城镇化才不会出现反复。

(2)积极稳健的发展县域工业。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西部地区县域要实现现代化,没有工业的支撑,现代化是软弱无力,是不可能维继的。但实现工业化,县域经济再也不能靠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而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工业化的重点发展内容。尽管西部地区县域工业基础薄弱,发展这些产业面临的困难较大,但是只有这样的产业,才能使县域经济的工业化走的稳健,走的持续。县域内的决策者们需要有这样清醒的认识。

(3)加快农业现代化,稳固农业的发展基础。农业现代化就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它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西部地区县域都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从业人口占县域整个人口的90%以上。所以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县域的现代化。发展西部地区县域农业,首先要因地制宜,有条件的地方改变以往那种畜耕人种的低效生产模式,大力坚持农业先进机具进农村、进农户的方针不动摇,严格执行国家的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户使用先进农机具生产的支持力度。其次,重建和加强农村科技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使其安心扎根,心甘情愿的下乡指导农民生产,改变那种农村技术员“有和没有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尴尬局面。最后,积极争取和募集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速度,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以产业带动农业发展,以特色形成产业品牌的发展道路。

3. 构建完备的县域经济发展软硬件体系

完备的软硬件体系是吸引投资、吸引企业、留住产业、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但是西部地区县域软硬件体系都不足,导致了大批的生产要素流失,所以大力推进和加强县域软硬件建设势在必行。

(1)解决资金困难,加大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硬伤。而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要解决资金问题。首先,要创新投资主体。除政府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之外,大力引进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间资本的蓬勃发展表明,他们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生产要素效率,加速资金流转上具有较强的优势。把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引导投向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弥补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解决融资效率低下的问题。其次,创新融资渠道。在现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根据西部地区县域城市、农村发展实际,大力发展银团融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债券融资、信托计划融资、产业投资基金融资、BOT项目融资、TOD融资、土地资源融资等渠道[12]。

(2)提升县域城乡服务功能和水平。城乡服务功能和水平,是城乡现代化的重要尺度,是县域聚集人气、扩大影响、实现带动的关键软件,是县域发展的晴雨表。因此,提升西部县域城乡服务功能和水平至关重要。首先,健全城乡市场体系门类,大力发展商业、信息服务业,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满足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打造现代化的城乡。其次,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城市绿化改造和环境优美乡村建设,打造生态城乡。第三,科学规划城市片区功能,加大对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小康屋”聚居点建设,打造宜居城乡。最后,实施城乡路网改造工程,统筹规划城乡公共交通运输网络和场站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由城际快速客运、城市公交、农村客运和旅游客运等组成的多层次客运服务体系,推进城市公交和班线客运服务的衔接融合,打造便利城乡(泸州市运管局,2012)。

4. 樹开放胸怀,提高认识水平

保守僵化、安于现状、害怕失去是西部地区县域决策者们和大众的普遍心理趋向。这已成为这些地区健康、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思想阻力。所以,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要获得大发展,大进步,不破除思想上的障碍是不行的。首先,决策者们就要有开放的胸怀和意识,要把“走出去”学习发达地区县域,跨省区大区域的发展思想、经验放在向外学习的首要位置,而不是一想到“走出去”,就是所谓的“文化考察”。其次,在思想“走出去”的同时,要把先进的改革思想、发展理念、创新措施“引进来”,并结合各县域实际,进行再思考、再创新,找到适合本县域的经济发展之路。再次,要摒弃那种想利用一时热情,通过短期会议培训、讲座学习和宣传先进的发展理念、改革措施的低效观念。要出台专门的政策让学习、培训活动变成一种常态,成为一种长期的、规范性、强制性的要求,这样才能持续改变党员干部的保守、落后的思想,逐渐地让先进的发展思想、理念在西部地区县域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思想中生根发芽,从而使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执政观念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最后,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方式,大力向大众传播先进的发展理念、改革思想,积极引导普通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取向,让普通民众开放的胸怀更加开阔,让改革创新、敢想敢干的意识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王培县.广西百色市经济发展模式评价[J]. 资源科学, 2007(6):199-205.

[2] 温延博.赤峰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J]. 松州论坛, 2010:20-22.

[3] 李霞,同敏玺绕. 西藏昌都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J]. 西藏发展论坛, 2012(1):51-53.

[4] 马云波. 大理州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研究[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13):110-113.

[5] 田海. 直面西部资金流失[J]. West China Development,2003 (3):45.

[6] 赵明宵. 完善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机制[J]. 中国金融, 2011(2):73-74.

[7] 杨和稳. 西部地区农村教师流失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甘肃、宁夏、贵州三省的调查[J]. 继续教育研究,2010(2):86-89.

[8] 宋远见. 关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2012(1):14-18.

[9] 俞天贵. 中国东西部地区投资效率比较研究[J]. 开发研究,2011(3):25-29.

[10] 李志学. 东西部地区知识创造过程投入要素配置效率的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12-15.

[11] 熊德洪. 建设产业承接地 打造重庆后花园——对大竹县域经济发展对接重庆的思考[J].达州新论,2007(2):7-10.

[12] 康文峰.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 2012(9):91-96.

The Solution Paths of Western County Economy"Elements of Unbalance and Loss Trap"

Kang Wenfe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Abstract:"Elements of unbalance and loss trap"is true portrayal of our western county economy. The"trap"includes some unbalance and loss of elements. They are natural resources, industrial structure, capital, talent, technical, information, governmental system. Therefore, the"trap"are repaired by western county. It is important for western county to find correct methods and fill up the"trap".There are many solution paths to make it not collapse,including to reform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western county, to develope the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o build region economy system of soft and hardwar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of decision maker, practitioners, and the public.

Key words:the"trap";imbalance;reasons; reformation;paths

猜你喜欢

失衡陷阱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全金属外壳》:一场关于战争的噩梦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陷阱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陷阱2
陷阱1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