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与情缘:松江历史中的陈云
2013-04-29刘启芳
刘启芳
在上海松江的历史上,陈云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在领导小蒸、枫泾地区农民武装暴动时,陈云来往于松江的村落之间,带领松江人民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租武装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陈云三次到松江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民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陈云为松江烈士题词,表示深深的怀念。陈云,是松江历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
领导松江农民武装暴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中共江苏省委为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重新集聚革命力量,动员在上海的共产党员到外县去发动农民,组织秋收暴动。陈云回忆说:“我即报名,经过区委康生允许,即与省委王若飞同志商量,派我回青浦章练塘去作农民运动。”
10月1日,陈云离开上海。为了不引起敌人注意,陈云没有直奔青浦,而是取道浙江嘉善西塘镇,在颜安小学同窗好友、在源源绸布店学生意的高庭梁的帮助下回到离家乡练塘不远的小蒸。此时,江苏省委已经根据“把有组织有工作的地方作中心”和“结合农村情形相近似地域相连接交通便利的地方为一个区域”的标准,把所辖的区域重新组合划分为13个区,松江区包括金山、松江、青浦三县。这一地区的农民土地观念日益觉醒,并已在早期党员的发动下,积极参加农民协会和减租减息斗争。陈云的到来,直接推动了农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经过与奉江苏省委指示回乡开展农民运动的陆铨生、吴志喜,在青浦县国民党党部任秘书、坚持地下斗争的夏采曦,中共枫泾独立支部书记袁世钊、陆龙飞等人取得联系并讨论后,陈云等人确定从青浦东乡的观音堂、西乡的小蒸入手,恢复和发展农会,开展农民抗租斗争,进而组织农民武装暴动,同时考察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的组织。
当时,陈云经常同吴志喜一起住在小蒸陆铨生及一些农民运动积极分子家里,白天和农民一起劳动,晚上或以拉胡琴、吹笛子、讲山海经等形式吸引广大农民,或到农民家中,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经过工作,小蒸、练塘地区的几十个村子成立了农民协会,多名农会骨干参加了共产党,青浦西乡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得以建立。所有这些,都为小蒸地区农民暴动作了组织上的准备。在陈云的指导下,枫泾、新浜地区的农民运动也活跃起来,并出现了农民武装。
1927年11月,中共青浦县委成立,陈云任书记。按照中共江苏省委指示,青浦县委建立了农民革命军总指挥部,吴志喜任总指挥,陈云任政治委员。接着,观音堂地区建立了农民武装纠察队,小蒸、枫泾地区建立了农民革命军,并成功地接收了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下拨的10余支枪械武器。12月,陈云被中共江苏省委指派为松江区党的负责人。1928年1月3日,在中共江苏省委制定的《江苏各县暴动计划》的指导下,小蒸、枫泾地区武装暴动开始。暴动期间,陈云化名陈亨、陈明。从农民军在小蒸阻击枪船开始,到1月19日吴志喜、陆龙飞等被捕为止,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陈云等人带领农民军镇压了10多个地主豪绅,袭击了多个地主武装团防局,收缴了一批枪支武器。但是,面对声势越来越大的农民武装,国民党反动当局也进行了疯狂的反扑,暴动惨遭失败,200余名共产党员、农民骨干被捕,50多人入狱。随后,青浦、松江两县国民党反动政府又先后进行了7次大规模武装搜捕,陈云等24名“案犯”被通缉。
但是,陈云始终不畏强暴,周旋于松江地区营救被捕的吴志喜和陆龙飞,并给被捕同志送药、送钱,从容布置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和农会骨干转移到上海。然后,他隐蔽到浙江嘉善继续坚持地下斗争。1928年夏,袁世钊、顾桂龙、王子琴等在陈云的布置下回到枫泾乡下恢复党的工作,建立了17个农村基层党支部,重建了农民协会和中共枫泾区委,使反霸和减租减息斗争重新开展起来。同年9月,中共淞浦特委成立,杭果人任特委书记,陈云任组织部长,领导上海市郊十县农村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中共淞浦特委建立后作出决议,把建立县的“指导机关”作为组织工作的首要任务,决定在松江、金山、奉贤、南汇等县即刻成立县委。之后,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松江县委在省委和陈云指导下,又改建为松江中心县委,负责松、金、青三县工作,严朴在陈云的介绍下任松江中心县委书记,并兼青浦县委书记。
在1933年1月离开上海赴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前,松江地区党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在陈云的指导下进行的,展现了他不怕困难,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杰出的组织才能。
深入松江调查研究民情
在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中,陈云始终坚持并娴熟地运用调查研究来解决问题。20世纪50年代,为了摸清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一些重大问题的症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陈云多次深入各地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曾3次来到松江。
1955年新年伊始,陈云第一次来到松江,听取了地委负责同志的汇报,看了几个县批发站,参观了国营大百货门市部,土产公司门市部,还向营业员询问了一些情况。随后,陈云到青浦县小蒸乡住了3天。通过调查,陈云要求省委对粮食产多少、购多少、销多少这些问题作认真的调查研究。
这次调查研究后,陈云提出了农村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意见,经过二月全国财经会议讨论,最后形成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
5月下旬,陈云再次来到松江,了解当地粮食生产、购销和市场情况,并听了专员李崇关于粮食情况的汇报。1954年松江因遭受水灾,粮食实际产量略低于1953年。但1954年的征购任务却没有减少,于是基层干部在统购中,有的把红花草地中夹种的蚕豆,杂边地、自留地种的杂粮,也都计入粮食产量,造成购“过头粮”。陈云听了汇报,严肃地指出:“购过头粮,农民没有饭吃,是不会喊毛主席万岁的。”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北方人,不理解这里农民的生活习惯,夹种地里的蚕豆,是农民当菜吃的,不好计入粮食产量;杂边地、自留地种的小杂粮也不能计入产量。”陈云指示,松江地委必须把购过头的粮食立即返还给农民,并把松江专区统购粮食过头的调查情况立即向江苏省委汇报。回到上海后,陈云又召集了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和粮食厅长陈烈、松江地委书记李楚、副书记郭玉汉、专员李崇等,专门商讨了松江专区1954年粮食统购工作中的购过头粮的问题。陈云对他们斩钉截铁地说:“粮食统购工作不能购过头啊!凡是购过头的都要返回去。”松江地委贯彻陈云指示,很快纠正了粮食购过头的问题。据李崇回忆:松江专区向陈云当场拍板返还了2亿斤粮食。农村缺口粮的问题解决后,农民群众的生产情绪就稳定了。
1956年4月下旬,陈云第三次来到了松江。当时松江地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结束清产核资工作,但有些具体政策界限和“定息”如何确定还不明晰。针对这些问题,陈云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倡导大家踊跃发言,并作了认真的记录。他对大家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们采取的是赎买政策,搞和平改造,这样做不会有大的震动。不能像苏联那样搞剥夺,震动大,损失大。清产核资后,要分分层次,哪些属于小商小贩,哪些属于小业主,哪些属于资本家……前两种属于劳动者,要帮助组织起来,成立合作小组或合作商店。”对商业网点,陈云强调不要盲目撤点合并。他说:“小商小贩分布面广,与老百姓关系密切,只能根据市场需要作适当调整。”陈云还指出:“就是资本家,也要发挥其作用。地主是臭而无用,资本家臭而有用,因为有文化,懂技术,有业务经验,能管理企业,对资本家的定息计算,要简单易记,息率档次不要多,越复杂越不好计算。”对高级职员问题,陈云说,高级职员与资本家不能混同对待,对那些头戴瓜皮帽、手拿水烟筒的高级职员,他们有文化技术,有传统经营经验,要很好对待,发挥他们的作用,职工中的年轻人要向他们学习。陈云还针对有些私改干部怕犯错误的思想,十分关切地教育大家:“做好工作,要多搞点调查研究,搞个点试验一下,这样就是错了改也快。”
从南方回到北京后,陈云在6月份召开的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就对资改造中的政策处理问题作了重要发言。松江地委根据陈云在松江的讲话精神和在全国人代会上的发言,重新部署了松江地区的对资改造工作:如对原来有争议的高级职员,明确了作为职工对待,让他们参加工会;如从方便人民生活需要出发对商业网点进行适当的调整。据当时参加对资改造工作的同志回忆,在松江的对资改造工作进行到紧要关头时,陈云的指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陈云的三次松江之行,体现了他尊重“实事”,深思熟虑,反复“求是”的工作方法和科学态度,体现了他对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深切关怀。
情系松江故友乡亲
在早年的生活和革命活动中,松江的很多人和事都给陈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曾经一起战斗的故友和一起共患难的乡亲,陈云从来都不曾忘记。
1984年8月26日,陈云为在小蒸、枫泾暴动中牺牲的农民革命军总指挥吴志喜和枫泾农民军指挥陆龙飞题写了条幅:“吴志喜烈士永垂不朽!”“陆龙飞烈士永垂不朽!”陈云心中一直记挂着两位烈士,早在松江解放一周年时,陈云就曾写信给时任松江区专员公署专员顾复生,要求他查询陆龙飞、吴志喜尸骨的安葬情况。几年后陈云到松江搞调查研究时,再次向中共松江地委的负责同志谈起陆龙飞、吴志喜。
1957年9月,松江县人民政府为曾任中共淞浦特委交通员的姜辉麟烈士树立纪念碑,陈云应允为其撰写了碑文。这位曾在陈云直接领导下工作过的“小姜”因干练、爽朗、机警而给陈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她的姐姐姜兆麟也是女中豪杰,倾其一生为革命而奋斗。红军长征时留在中央苏区,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将严朴(曾任松江中心县委书记)的女儿抚养成人。也就是在这年的劳动节,陈云特邀她赴北京参加五一节观礼,同时还约见了姜辉麟当年的战友刘晓、吴仲超等人。大家回忆过去奋勇革命的岁月,感慨万千。当过“小姜”领导的吴仲超即席写道:“五一节后,晤姜兆麟同志,共话前尘,30年前革命生涯,从头回忆,数旧时战友,已若晨星。忆及姜辉麟同志,相与悲悼,雁行折翼,姊妹而今只一人矣。而喜革命之伟大胜利,建设之与日俱进,可慰忠魂。”在陈云题写的碑文中,笔画间也浸透着这样深深的怀念之情。
1969年11月24日,正在江西南昌的一个工厂“蹲点”的陈云收到一封来自上海松江县革委会专案办公室于7日发来的信。来信专门询问1927年至1930年间参加地下斗争的曹叔明与平桂祥的历史问题。收信当天,陈云就进行了回复。回信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1927年至1930年间松江地区的地下党工作做了详细的介绍;第二部分介绍了新浜地区的主要负责人及其活动的情况;第三部分介绍了他印象中的曹叔明、平桂祥的基本情况;第四部分特别说明了一下。陈云的复信,虽然不长,但却讲了许多重要史实表达了他对过去战友的真挚感情。
陈云记忆深刻的还有一位叫顾桂龙的烈士,牺牲于1930年,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曾致函他的亲属,表示问候。1986年9月,陈云专门题写了“顾桂龙烈士永垂不朽”,镌刻在中共松江县委、县人民政府重建的顾桂龙烈士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