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审美教育常态化

2013-04-29潘瑞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常态化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潘瑞丽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逐渐从智力型向素质型过渡,美育不仅成了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趋势. 所以,语文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审美教育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把审美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之中去,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 常态化

蔡元培先生曾经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新课标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也把语文教育提升到审美教育的高度,具有深远意义。这预示着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逐渐从智力型向素质型过渡,美育不仅成了当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教育改革突破口的趋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本人想粗略地从着装和古诗文教学两方面对审美教育的问题做管中窥豹式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着装美

罗兰说:“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意思是美无处不在。人们的着装打扮就是很好的例证。孔圣人有言:“见人不可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两千多年过去了,在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大统一思想指导下,中国服饰也力求稳重、平静,有助于营造和谐、礼让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中国服饰独具魅力的含蓄美。中国服装,尤其是古典服装,朦朦胧胧,藏而不露,历来为全球所称赞。如中国女装的旗袍,通过造型、色彩、材料等手段给人以典雅之美,在风情万种的世界服装苑内独树一帜。其幽雅内秀的东方神韵带领着中国女装跻身于世界服装之林,被誉为世界服装花园之“奇葩”。旗袍以其特有的典雅之美独领风骚,给人以温婉和无限遐想的审美愉悦感。如果我们没有审美眼光,不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请问我们如何欣赏?再如《红楼梦》第三回描写王熙凤出场时的打扮更是美到极致:“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撇开其暗含的贪婪、俗气等深层含义不说,其异常丰富的色彩让人目不暇接,美轮美奂的饰物让人叹为观止。作者由衷地感慨“彩绣辉煌,惶若神妃仙子”。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怎能领略其绝妙之美呢?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的洗礼,人的感性和理性才能获得和谐平衡的发展,进而打破工业社会所带来的把人变的单一化、片面化和残缺化的窘境.

教师是无言的教科书,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针对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敏感的特征,教师要抓住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机会,通过既彰显教师职业风范,又能体现当代人风采的得体着装,给学生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请相信,一个举止庄重、言行文明、衣着美观得体又满腹经伦的教师肯定会成为学生的楷模。也会使学生喜欢你,爱上你的课,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无疑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是有利的,容易产生正能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于律己、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注重言传身教,使着装与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完美统一。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一直推崇“活的教育”理论,讲教育必须承认青少年是活生生的人,教师首先要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活的人。活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种种活的能力,所以教师教学要活。尤其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优秀作品中那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凝练蕴藉的语言,典雅优美的意境,这些无不是情感喷涌的结晶,包孕着丰富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通过语文这一媒介,让学生获取语言技能,感受审美熏陶,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品位,历练人格。使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将古诗文的色彩美作为审美教育的抓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古诗文的色彩美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每句都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尤其是前两句。“黄——翠、白——青”四字,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色彩的把握是多么准确!这些明亮艳丽的色彩使我们心旷神怡。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生机勃勃、歌声婉转、天高任鸟飞的大自然的美景,我们的心情得到无比的愉悦和陶醉,从而启示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毛主席也有:“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满江碧透,百舸争流……”的优美诗句。其中红、染、碧的运用也十分恰当生动,这无不得益于作者平时的细心观察和良好的美学素养。再如刘鹗描写白妞的眼睛时用“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来写其黑白分明的程度;用“启朱唇,发皓齿”来写其唇和齿各自美的特点。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举不胜举。王维的《山居秋暝》历来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些美好的语言给人营造了优美的意境,让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所以,我们说:语文课本身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语文教学需要审美教育,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审美理念和趣味,增强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是当务之急,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的底子。教师在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染,涵泳其中的蕴味同时,也就落实了新课标“注重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同时净化着师生的心灵,使每一个人个性健康,人格健全,也共同守护和完善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面镜子,你从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若学生具备了对美的形式的敏锐感知力和一定的欣赏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选定的审美对象在学生脑海中才能获得最清晰和最理想的反映,学生才能自觉地掌握这面镜子,用他来关照自己也关照别人,学会按照美的规律来认识事物和创造美的情景。授课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美学因素,使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用多样的审美形态去丰富学生的美好情感,一定会获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自觉抵制粗俗、低级趣味的“美”的情感诱惑,对学生成为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健康美的正确方向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有裨益。

总之,我国是为数不多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个爱美的民族,中华文明自产生之日起就与美结下了不解之缘。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要树立强烈的审美教育意识,让审美教育常态化,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理工学校)

猜你喜欢

常态化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