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学生阅读情感的触发点

2013-04-29沈新芳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3年9期
关键词:恶龙荷花大海

沈新芳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这样的浪漫和诗意流露在字里行间,字字有深意,句句能传情。当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人物、编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时候,他们的感受才能更丰富,想象才能更生动,体会才能更深切,感悟才能更深入,体验才能更真实,思考才能更有效。

一、对话还原,激起内心真切的感动

周国平曾说过:“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生命的存在唯有灵魂。”语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灵,就会焕发出蓬勃的诗意和动人的情思,也就具有了打动人心的精神力量。如在《日月潭的传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挺身而出”这个词语来引导学生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英雄形象,让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大尖哥和水社姐是在什么情况下“挺身而出”的?请自读课文2、3两小节,想一想。(生自由阅读,在读中思考)

生:两条恶龙吞吃了太阳和月亮,天地一片漆黑,就在人们遭受这样的灾难的时候,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救日月。

生:为了救日月,人们聚集在一起商量办法,可什么办法也没有。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

师:什么是“一筹莫展”?

生:就是什么办法也没有。

生:就是一点也没有办法。

师:人们怎么会“一筹莫展”呢?遇到什么问题呢?

生:恶龙躲在潭底,可人们找不到水性特别好的人,要打败恶龙得拿到阿里山里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可是一路危险重重,没有人愿意去冒险。

师:是啊,在这样最危难的时刻,当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么做的呢?

生:“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

师:听说他们要去降伏恶龙,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赶紧拉住了大尖哥的胳膊,对他说:“大尖哥,那恶龙躲在潭底,水太深了!”大尖哥坚定地说——

生:我不怕,哪怕它躲得再深,我也要去战胜它!

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攥紧了水社姐的手,说:“孩子啊,金斧头和金剪刀藏在阿里山,这一去,还不知道要走多远,不知道要受多少苦呢!”可水社姐却笑着说——

生:奶奶,你放心吧,我不怕!为了救出日月,受再多的苦我也不怕!

师:这时人群中又有人说:“那阿里山山势险峻,灌木丛生,而且还常有猛兽出没,太危险了!”大尖哥和水社姐一齐说——

生:我们不怕!只要能救出日月,哪怕献出生命,我们都不怕!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太好了!“挺身而出”虽然只是四个字,但我们透过这四个字,却感受到了英雄的——

生:不怕艰险。

生:不怕牺牲。

生:见义勇为。

生:不畏艰难。

师:是的,这就是英雄,这就是英雄的精神所在!危难时刻能够勇敢地站出来,义无反顾,这就是英雄,这就是英雄的“挺身而出”!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

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挺身而出”,通过对2、3两小节文字的前后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了英雄“挺身而出”所面临的灾难和艰难,并以三种不同的身份引导学生与两位英雄对话:“恶龙躲在潭底,水太深了!”、“阿里山路途遥遥,不知要吃多少苦”、“山势险峻、灌木丛生,还常有猛兽出没,太危险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那一声又一声“我不怕”、“吃再多的苦我也不怕”、“哪怕付出我的生命,我也不怕”,虽然出自学生之口,但却道出了英雄的心声,彰显了英雄的无畏精神。这层层深入的对话,引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近英雄,走入英雄的内心世界。学生的眼睛触及的是“挺身而出”,但心灵深处却受到了英雄精神的震撼,那份埋藏在内心最真切的感动便喷涌而出,浸满生命色彩的语言文字成了学生表达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语文教育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二、画面还原,奏响思维放飞的乐章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是叶圣陶先生著名的写景抒情散文《荷花》的课文片断,文章字字珠玑,处处透着清新和典雅。因此,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品味这一片段的文字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着这一小节文字,你觉得白荷花美在哪里呢?

生:我觉得白荷花的姿势很美,它们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师:那它们都有哪些姿势呢?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展示):“看看这一朵,它躲在荷叶的背后,只露出了小半边脸,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很美。”读着这句话,你觉得白荷花的姿势又美在哪里呢?

生:把荷花只露出小半边脸,说成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我仿佛看到了荷花那调皮的样子了!

生:这句中的一个“躲”字就让我感受到了荷花的淘气可爱。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那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把这一段话通过你的想象补充完整吗?(屏幕出示:看看这一朵,___________,很美;看看那一朵,_____________,也很美;看看这几朵,____________________,很美;看看那几朵,________________,也很美。)

生:看看这一朵,它在风中摇晃着脑袋,乐呵呵的,很美。

生:看看那一朵,它穿着雪白的裙子,在风中翩翩起舞,也很美。

生:看看这几朵,它们的小脑袋聚在一起,仿佛是一群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很美。

生:看看那几朵,它们围着一片大荷叶,正在聚餐呢,多美呀!

……

师:好美的白荷花呀,这简直就是一幅无与伦比的画!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千姿百态的白荷花带到我们面前吗?试一试。(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着。)

生(美美地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师:是啊,荷花的姿态可真多,可真美啊!

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它包含着许多“不确定”的要素,即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这文本中,白荷花那各种各样的姿态,作者没有用具体生动的文字来表现,这正是本课的“空白”之处,虽不著一字,却尽得风光,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教师积极利用这一意味隽永的空白,给学生提供范例,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语言文字描述中充分感受白荷花“躲在荷叶后”的可爱姿态,在感受美、欣赏美的情绪带动下,产生了表现美的意愿,情感变得飞扬灵动,思维变得鲜活而丰富,通过对“这一朵”、“那一朵”、“这几朵”、“那几朵”不同姿态的想象和补充,有效地还原了文章的画面,让满池的荷花随着学生思维的乐曲而翩翩起舞,舞动在作者的文字中,舞动在学生的描述中,更舞动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股难以抗拒的清香和意蕴。

三、情境还原,点燃言语智慧的火花

《海底世界》是一篇介绍海洋的常识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你是从文章的哪些部分感受到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呢?”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精读课文,感受海底世界声音的奇妙、动物活动的奇特、植物种类的繁多、海底矿藏的丰富。学生在充分阅读、互相交流、感情朗读中深深地感悟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给予资料的补充:“海洋中几乎有陆地上具有的各种资源,而且还有陆地上没有的资源。如:海洋3500~6000米深处的海底储藏的多种金属结核约有3万亿吨。其中锰的产量可供世界用18000年,镍可用25000年。海洋地质专家估计,海底储存石油2500亿吨,比陆地储油量大3倍,海水里的铀储量约为40亿吨,是陆地储量的4000多倍。”

教学片段:

师:难怪作者这样说——

生: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师:这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你们想看吗?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

(学生在看的时候,兴奋不已。他们把小脑袋凑在一起,叽叽喳喳,或是指认视频中自己认识的动植物,或是和小伙伴交流自己了解的一些海底知识。整个视频播放过程中,学生们眼睛没闲着、小手没闲着,小嘴也没闲着,他们的兴奋之情都写在脸上。)

师:哈,真不忍心打断你们。是呀,看着这些画面,我们的确有许多话要说,那就说一说:大海呀——

生:大海呀,你可真是个大宝库呀!

生:大海呀,你真是一个蓝色的聚宝盆!

生:大海呀,我长大了,一定要去探索你的奥秘!

生:大海呀,你要是不发生海啸该有多好啊!

(学生有的大笑,有的点头)

……

“大海呀,你要是不发生海啸该多好啊!”短短的一句话,却是孩子内心情感最真实的流露。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海景色的奇异和物产的丰富,而与视频的对话,让这种感受更加强烈,这一切深深地激发了他们的言语智慧,迫不及待地想要抒发一下自己心里的感慨。而教师给的一个开头“大海呀——”则像一束火苗,将学生的情感在瞬间点燃,那一句又一句童真童言,成了学生真情的自然流淌。“不发生海啸”是孩子心底最美好最真实的渴望。

◇责任编辑:王天杰◇

猜你喜欢

恶龙荷花大海
大海捞金
勇闯恶龙岛
勇者斗恶龙
问大海
恶龙传说
冬日的大海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传说中的恶龙
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