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直观化的数学教学

2013-04-29林也治刘锦荣

广西教育·A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直观数学教学

林也治 刘锦荣

【关键词】数学教学 直观 简单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77-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向全体,要求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呢?

一、图形辅助,让数学问题简单化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多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内容比较抽象。画图是信息加工的有效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分析讲解题意时,把分散的、零星的重要数据组织起来,利用画图来辅助展示题目中的条件,可使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例题:甲、乙、丙三个同学集邮,已知甲比乙多集了6张邮票,丙集的是甲的2倍,比乙多22张邮票,他们一共集了多少张邮票?

从题目上看,这道题叙述繁杂,逻辑思维较弱的学生无从下手。因此笔者引导学生画出如下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甲:

乙:

丙:

借助线段图,学生发现:22-6=16,可得甲集了16张邮票;16-6=10,可得乙集了10张邮票;16×2=32,可得丙集了32张邮票;16+10+32=58,一共集了58张邮票。甚至还有学生发现,三人集邮的总数其实就是4个16少6,即(22-6)×4-6=58。线段图的辅助运用,充分展现了量与量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效互补,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二、情境再现,让数学问题简单化

创设“数学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它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结合数学活动,将数学问题还原为学生熟悉和具体的数学情境,从而简化数学问题。

例题:早操集会时,从前往后数小明排在第9个,从后往前数小明也排在第9个,这一小组共有多少人?

解这样的题目,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多数学生列式:9+9=18(人),说明多数同学的理解是错误的。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情境再现。于是,笔者请17位同学到讲台前排成一队,按照题目要求从前依次数到第9的同学是小明,又从后往前数到第9也是小明,排法跟题目完全一致。接下来,又请了几位同学从前往后数了几次,数了几次还是17人。这时有同学站起来说:“小明从前、从后都数了,数了两次,重复了一次,应该再减1,正确的算式是9+9-1=17(人)。”通过情境再现,学生真正地理解了重复。

三、实物演示,让数学问题简单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发展必须经历动作认知、图形认知以及符号认知三个发展阶段。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借助实物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立表象。

如教学《小数点移动》一課,以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移动小数点时,经常不是移错方向就是移错位数,较多学生对移动过程不能理解。针对这一情况,课前笔者特意用硬纸板画了一个直径6厘米的圆形,并涂上黑色。这一黑色的圆形就是一个大的小数点。课上,笔者先让所有同学起立,面向黑板,指出左手方向的位置就是左边,右手方向的位置就是右边。在学生正确区分左右方向后,再引导学生到黑板上用课前做好的大小数点尝试移动小数点。直观的过程演示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点移动知识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活动体验,让数学问题简单化

杜威有句名言:“让学生从做中学。”意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学知识。教师要设计让学生动手参与的操作活动,并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全程参与活动过程。学生有了亲身的活动体验,建立起印象深刻的数学模型,复杂的数学问题由此变得简单。

例题:一个大正方体最少需要几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才能拼成?

学生对这样的题目感到陌生,只是凭借教师的讲解模糊地记得至少需要8个,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上课时,笔者采用了小组动手操作的方式,学生通过拼、摆等活动,体验到至少需要8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由此建构了数学模型。

实践表明,小学生往往凭借色彩、声音、形状来感知客观事物,从而获得真切的事物形象和经验,进而理解蕴涵其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直观教学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直观化表征,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获取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责编 韦 欣)

猜你喜欢

直观数学教学
直观构造中的代数刻画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简单直观≠正确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