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发展趋势下就业导向课程改革对策研究
2013-04-29王可珂
王可珂
摘 要:当今社会,就业是民生之本。而想要就业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基于会计实际工作的要求,现行中职会计专业的生源、课程设置与企业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已不能适应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则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且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作为2010年新成立的中等职业高中,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一边摸索一边发展,在改革过程中进行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尝试,更新了教学理念,创新了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现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一些课程改革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东胜现代服务业管理学校建于2010年,是东胜区的第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现有在校学生一千六百余人。教职工一百二十余人,其中副高职称15人,中级职称20人,“双师型”教师102人,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为了响应教育部课程改革的号召,也为了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我校在建校初期就把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我校的核心培养模式,一边摸索一边发展,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以下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现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下存在的问题
在我校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因为引进教师长期受到旧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问题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凸显了出来。
1.教师自身尚未形成终身学习、参与实践的理念,没有起到足够的引导作用
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中,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工学结合,到企业去指导学生实习,并参与在生产实践中。但是,一些教师由于长期受到旧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校企合作的形式认识不到位、心态僵化,甚至产生一些怨恨,不愿到企业基层学习实践、锻炼,满足于课堂、书本与教学现状,沾沾自喜;有些教师缺乏对知识的重视性,终身学习的概念尚未形成,认为到企业实践学习是一个额外的负担,缺乏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也就影响了对学生在实践方面的重视与足够的引导作用。
2.招生难,生源差,很难单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素质
近几年,高等院校扩大招生,导致普高异常火爆,大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了读高中、上大学的道路,而中等职业学校则因为没有“分数”的门槛,进来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逐渐表现出的重视与支持,以及社会对合格劳动者需求量的不断增大,许多应试教育的“失败者”纷纷选择了中职院校来学一门过硬的技术,所以生源良莠不齐。通过对前后5个会计专业班的调查,进职校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都是女生,约占80%;60%的学生虽然语言表达能力较好,集体感强,学习认真,但是普遍文化底子薄弱,逻辑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虽然不乏优秀的学生,但所占比例不超过15%。生源素质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这也是不可以否认的事实。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上照搬计划体制下普通中专会计专业的模式,理论性很强,轻实践,要求学生素质优良,但现实生源质量明显达不到要求,加上教学方式的落后,学生很难接受会计专业课程里“是什么”“为什么”等理论性内容。同时,因为学生的文化底子薄弱,还不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这就导致我们在旧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无法强化理论又无法动手操作,也就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3.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从各单位招聘会计人员的要求来看,企业对会计人员要求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其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如实际操作能力强,具有团队精神,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对中职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机会少,造成了用人单位对中职生会计实务的处理能力的不满,导致我们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下降。
4.课程设置侧重理论缺少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弱
旧模式下的会计侧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实际操作。两三年时间的学习,85%的课程都是在教室里完成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缺少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偶尔一些实践课也局限于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的上机时间也不充裕,会
计软件难以及时升级,设备的更新与维护跟不上,很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业务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
二、加强和改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对策
通过对我校在发展过程中针对办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发现的以上不可避免的问题的分析,我认为,应着力抓好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关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起到足够的引导作用
在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也非常迅速。中职教师要想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授予学生最新最有用的知识,就必须成为一个注重实践、终身学习的人,这也是培养学生做到注重实践、终身学习的首要前提。在新的模式下,突出“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点,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升。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实践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而观念的转变,首先需要教师放弃“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实践学习”的思想,并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概念,努力使自己成为“技能型”教师。只有教师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为学生做好示范作用,成为真正的“引导者”。
2.课程设置应在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所教学科的实用性
课程的选择应立足于岗位要求,中职会计课程应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其中理论课程应通俗易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实践课程应以工作实用为目标,如:会计基础实训课、统计基础知识实训课程、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银行业务模拟等,应贴近工作实际并应考虑近几年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不断更新的事实,课程内容应密切联系实际,且能够经常更新和调整。
3.课程应理论与实践兼顾,减小学生具备的能力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的差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不仅需求量大,规格越来越高,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需要技术精湛,动手能力强,能生产,能操作。所以,学校教育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有适当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巩固,并非一些简答题草草了事,即使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也要与实践相结合,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如:统计基础知识,应有一套完善的模拟题,从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服务等方面进行学习,使学生对统计的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熟悉了统计工作的具体内容。
除此之外,现在的课程具有普遍性,很少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具有职教特色的会计专业课程,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实践性,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群的能力。针对本校学生,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编写校本课程,如:基础会计模拟实习、工业会计模拟实习、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案例集、电算化上机操作模拟实习、银行模拟实训等等。通过学习有针对性的课程,可能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甚至可以“零距离”顶岗。
会计专业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要想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实际工作,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综合处理能力。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促进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会计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崔梦萧.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问题和原则.职业技术:下半月,2006(64).
[2]于忠生,王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动因及任务.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6).
[3]顾建军.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教育与职业,2005(35).
[4]吕善广.“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内涵.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5]孟宪平.简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职教论坛,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