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政治思想史教学策略的研究
2013-04-29赵永春
赵永春
摘 要: 本文针对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一课的教学,对高中政治思想史的教学策略作探讨。提出四个注重:注重揭示历史人物的活动在其政治思想形成中的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注重通过解读文献原文深化学生对政治思想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政治思想自身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 高中政治思想史教学 教学策略 课例分析
政治思想史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重要内容。政治思想史的教学应该体现思想观念与人类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把“思想”与“历史”有机结合。从目前政治思想史实际教学来看,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只见思想不见历史人物;只见思想主张不见时代;只记背教材不能联系原始文献;只见孤立主张不见其内在逻辑联系;只见当时不见前后的发展演变。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一课的教学,对高中政治思想史的教学策略作探讨。
一、注重揭示历史人物的活动在其政治思想形成中的作用
思想的产生首先离不开思想家个人的创造,应尽可能展现出思想人物的个人风采而不能只见干巴巴的思想条文。
本节课的核心人物是董仲舒,西汉景帝武帝时期最重要的一位儒学家。为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出示董仲舒的画像,引用《汉书·董仲舒传》的有关记述并加以渲染:“董仲舒,广川人(河北衡水)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专门研究儒家经典《春秋》的学者兼教师)。下帷讲诵(垂帘授课,很神秘),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老学生教新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性)。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专心学问)。进退容止,非礼不行(个人道德修养高深),学士皆师尊之(尊他为师,威望很高)。”
由这段文字,学生可以感受到董仲舒是怎样一个人物:一位经纶满腹、德高望重、志在治国平天下且善于抓住历史机遇的大儒。董仲舒能够开辟儒学新时代,绝不是偶然的。
二、注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只有结合时代背景才能认识政治思想的实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现实问题?汉朝为什么采用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主导思想呢?
汉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教训,采纳道家黄老思想,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实行了六七十年,经济恢复发展起来。但也积累起许多问题:第一,土地兼并剧烈,社会矛盾趋于激化;第二,诸侯国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第三,相权过重,不利于皇权;第四还有匈奴威胁国家安全。
综合考察汉初思想状况,首先是黄老无为思想占主导地位。其次,汉承秦制,法家思想在继续发挥实际作用。再次,汉初儒家思想也逐渐完善。究竟哪一家思想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呢?秦、汉初的历史证明,法家、道家都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就在此时,年轻的汉武帝即位,血气方刚,不愿意再继续“无为”下去,就立刻下诏问询国家长治久安之策,于是有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三、注重通过解读文献原文深化学生对政治思想的理解
重要思想的表述,应该用相应的文献资料作为支撑。分析原始文献资料,是学生学习历史基本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有效方法。一可以增强教学的历史感,二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三可以训练学生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本节课我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资料主要选自《汉书·董仲舒传》和董仲舒《春秋繁露》)
1.关于“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自然现象反映了君主治理国家的得失。“臣谨案(考察)《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相关联之处),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察觉),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三策》
君权神授:君主权力的来源是上天。“受命(执掌政权)之君,天意之所予(是天的安排)也”。“屈民而伸君(民服从君),屈君而伸天(君服从天)”
——《春秋繁露》
历史教科书中仅仅简单列举了董仲舒的几项主张。这些主张究竟是什么含义?董仲舒自己是怎样讲的?不读原始文献,是无法真正理解的。
问题思考:如何认识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学说?
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是牵强附会的,是不科学的。他强调天人关系,目的是要君主推行儒家仁政。在肯定君权神授的同时,强调君主应实行德治;君王应受上苍的约束,不能为所欲为,这在专制主义政体下具有牵制皇权的积极意义。
2.关于“三纲”关于“五常”
三纲:认识三纲符合天地阴阳之道。“……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
问题思考:如何认识“三钢”“五常”?
董仲舒由物必有合(阴阳)的假设出发,因阳尊阴卑之论立言,最后将基本的人伦关系(父子、夫妻)与政治关系(君臣)固定化为定位不变的尊卑关系,以此稳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但“五常”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对于今天精神文明建设仍有一定积极意义。
3.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前述两项主张,体现了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尤其是阴阳家的思想,完善发展了儒家学说。“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则是董仲舒对汉武帝治国方略具有决定意义的建议。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一,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思考:如何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从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出发,顺应汉武帝尊儒的需要而提出。使儒学取得文化上的主导地位,以此一统纪,明法度,使民知所从。
四、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政治思想自身的逻辑关系
历史上思想家卓越之处,就在于他们思想的深刻和思维的缜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罗列一番教科书中的观点,要求学生背下来完事,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厘清思想家的思维逻辑,才能帮助学生准确完整理解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才能正确展开教学。
如何理解董仲舒几项主张之间的逻辑?“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几个基本观点在“天人感应”基础上得到了统一。天将伦理与政治融为一体,同时保障伦理政治正常运行。以“天”为圆心,伦理与政治围绕天构成社会运行系统。人们恪守君臣父子等级秩序,不仅出于血缘亲情,更遵从天意安排,从而不敢有所违背。
政治思想史的教学不仅是帮助理解思想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帮助揭示历史人物的活动在其政治思想形成中的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注重通过解读文献原文深化学生对政治思想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政治思想自身的逻辑关系等方面探讨高中政治思想史的教学策略。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好这些策略,能够有效提升高中政治思想史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与历史上的思想家一起发现问题、思考对策、解决问题。如同王世光教授所言:“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跃然纸上的思想英雄、跌宕起伏的思想事件、震撼心灵的思想现象。唯其如此,思想史才是站立的思想史,而不是躺下的思想‘死。惟其如此,学生才会以温情与敬意对待传统思想文化,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对社会的担待意识也会油然而生。”这应成为高中政治思想史教学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汉书·董仲舒传.
[2]张传玺等主编.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第一版.
[3]李申.简明儒学史.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年修订第一版.
[5]于友西,叶小兵.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第3版
[6]王世光.写法·文献·评判——试析高中新课标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