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内部环境视角

2013-04-29董志峰

高校教育管理 2013年1期
关键词:内部环境

董志峰

摘要: 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自身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数量和规模空前壮大的背后却是质量发展的滞后。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内部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队伍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影响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而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废除“科层制”,实行“扁平化”管理,适当引入“市场机制”;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规范教学行为是增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省属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内部环境

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促使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在数量上很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非但未能赢得人们的高度满意,反而遭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批评。其中,省属普通本科院校首当其冲。尽管它们承载了扩招的重要任务,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主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不但因扩招客观上致使质量下滑而横遭批驳,而且也因扩招深深地陷入教育经费、教育资源短缺而无力办好学的困境,并误入追求“大、全、高”、忽视“内涵发展”的歧途。质量下滑与质量管理有着直接的逻辑关系。本文从学校内部环境入手,探究我国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治理对策。

一、 高校内部环境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管理理念落后

如果用严格的、发展的目光来审视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的管理理念,我们不尽发现以下主要问题束缚着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1) “以事为本,就事论事”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学规章里、管理行为中重事的成分远远大于重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口号的成分还很大,在质量管理中管理者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全员质量管理”的局面。(2) “官本位思想”和“长官意志”还很浓厚,“独断专行、唯我独尊”的管理行为在“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的旗帜下生存得还很活跃,“民主管理”的思想名不副实,有些领导者把从政府手中“夺来”的自主权又进行了二次控制。(3) “求大、求全、求高”的办学理念使管理者陷入“规模效应”的误区当中,致使一些学校步入不符合实际的盲目升格、无限扩张的外延发展征程,忽视了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战略,也扼杀了师生员工共同“治理、经营学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4) 学校缺乏一套科学的、相对稳定的核心办学理念和价值体系,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思路等顶层设计往往因学校主要领导人的更迭而变化。

(二) 管理体制不合理

从目前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构建、机构设置和运行来看,“科层制、官僚化”管理体制的格局和情形,对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了很大阻碍。首先,被“行政化”了的高校,其部门设置酷似政府齐全且庞大的组织机构,部门林立但缺乏提高质量的使命与愿景,机构臃肿、制度僵化、人浮于事、相互克制、运转不灵。其次,高等学校内部权力架构问题明显。有专家指出:“大学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实际上形成了特殊的利益集团,……他们不适当地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学科或专业拨款或争取资源。……他们在出台的各种聘任和奖励政策中过多地关注了自己的利益。”[1]这种管理体制的确立与运行,加速了大学的“官僚化”,也加剧了大学学术文化与行政文化的冲突,削弱了管理者为学术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思想意识,同时也激化了院系与学校、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降低了教学质量管理的效能。

(三) 管理队伍不完善

综观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状况,其现状令人担忧:(1) 教学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且不稳定。尤其在教学单位中,教学管理人员奇缺,教务干事兼职偏多,且多由新进教师或聘用人员担任。(2) 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虽然各校教学管理队伍中高级职称和高学历人员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其中具有教育学、管理学或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背景的人员寥寥无几,参加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的人员也为数不多。(3) 教学管理人员的“结构性短缺”是目前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的潜在危机。一些学校误把高学历或高职称教师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当做提高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法宝,把委以行政职务作为引进或挽留高学历或高职称教师的筹码,乐此不疲。这种做法不仅助长了高学历或高职称教师的“拜官思想”和对教学工作的轻视,而且还极大地打击了大批专职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 管理制度不健全

管理制度是规范组织和个体行为、落实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用制度保障教学已经成为各校的价值追求,特别是经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促进,各学校不断建立健全教学制度。从表面上看,制度涉及了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数量很多,但究其根本质量还有待提高。第一,制度的精神实质还是以“管治”思想为主导,管理者本位的色彩比较浓厚,“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师生为本的理念比较淡漠,刚性十足、柔性不够。第二,内容不完善,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和相互冲突的地方,制度间的逻辑关系和契合度欠佳。在宏观层面,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制定《大学章程》,对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大学等重大问题没有深入思考,缺乏总体规划和长远设计。在微观层面,一些制度要么相互重复或冲突,要么对一些重要环节无人问及。第三,重制度建设胜于制度的执行,现有教学管理制度尚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热衷于制度建设,制度执行不力,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通病,也是广大师生诟病的重要内容。这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使原本不尽完善的管理进一步失去了行为规范的权威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那些失范行为,使恪守规章的人失去了对制度的信赖。从而,使“向管理要质量”的理想丢掉了制度保障的根基。

二、 治理内部环境:增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效用的对策选择

(一) 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第一,制定大学章程。通过制定大学章程,进一步明确、形成相对稳定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治校方略和人才培养目标,规定管理机构设置、学科专业设置、学位授予、经费筹措、教师聘任与管理等大学办学行为的规则和程序,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制定大学章程,实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2],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前提条件。

第二,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治校办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要落实好“以人为本”,实现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在学校的学术、行政事务的决策中,要广泛征寻和采纳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中心地位和民主权利;另一方面,在学校的管理实践中,管理者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学术和生活环境,保证教师最优教学、学生最佳学习。同时,为教师和学生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深度参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创设广阔的平台。“教师应当是大学管理的主体而非管理对象。只要在管理体制上重新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在管理‘习惯上理顺多年来教师埋头治学、不问治校的心态,那么,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改良就有了根本上的动力和活力之源。”[3]

第三,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对于省属普通高校而言,在教学型大学定位的前提下,要树立一种符合省属高校实际、适应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质量观,既要重视教、学、管的质量,又要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质量;既要重视结果质量,更要注重过程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落实“三全一多”的管理思想,即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和多样性。让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管理的视角和行为要覆盖教学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管理的目标要指向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个性生成,从而,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 废除“科层制”,实行“扁平化”管理,适当引入“市场机制”

第一,废除“科层制”,实行“扁平化”管理,遏制官僚作风,构建有利于教学质量管理的管理体制机制。省属普通高校可通过“三步走”战略,逐步废除高校的“科层制”。第一步,严格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方案,深化学校人事体制改革,科学合理地进行岗位设置,避免因人因事设岗的不良现象。通过岗位设置,实现人员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打破人员的“身份终身制”以及待遇“大锅饭”。第二步,取消学校的科级建制,合并个别处级单位。学校的科级单位对质量管理没有实质性的意义,科长没有独立的决策权力,但却增加了办事程序和难度。个别处级部门的独立设置对促进学校质量的管理,甚至学校日常事务管理的作用也不大。这种做法,可以减少中间层级,精简办事程序,压缩干部职数,增加教师编制,增强行政人员的责任心和“职员”意识,消除“官本位”思想,克服因科室设置过窄过细而造成的管理成本的增加以及分工分家、办事扯皮的现象。第三步,取消学校处级建制,构建以“质量为中心”的组织机构。审慎地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建立以教学单位为质量管理实体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质量组织。这种做法不但能把人员间的分工协作由浅层引向深度,而且能把学校的减员增效由可能变为现实。在行政层级扁平化的同时,注重学术机构的建立及其功能的发挥,组建由学术权威构成的院级和校级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增强他们在学校重大事务,特别是在教学和学术活动中的话语权、决策权,终止高校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的“倒挂”现象。

第二,适当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的运作方式,活化学校管理的运行机制,增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效能。通过市场运行机制,把一些易于分散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精力和财力的事情,或者学校独自不能很好地完成的事情,按照“市场机制”的动作方式,交给企业或社会组织来完成。如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可以委托地方保安公司来承担。后勤服务工作通过竞争的方式交给财力充足、信誉良好、管理规范的企业,实现真正的后勤社会化,节约学校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教学、学术评估也可以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来开展,实施“外部评审”,增强评估的实效性。杨福家院士认为:“大学让社会来评估,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的表现。”[4]2

(三)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第一,要高度重视教学管理者及其团队的健康成长,依靠管理队伍,加强教学质量建设。学校领导者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只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而忽视管理队伍建设的情形,树立两支队伍建设同等重要、同步进行,甚至管理队伍相对超前的思想,用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否则,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质量管理不会取得实效。正如杨福家院士所言:“没有优秀的管理人才,难以有和谐的环境,即使引进人才也难以发挥作用,或者远走高飞。”[4]212

第二,以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建设一支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专业化程度高、素质过硬、事业心强的教学管理队伍。通过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管理部门,精简人员,把不符合要求的管理干部淘汰出局,按照“因事择人、因材起用、用人所长、动态平衡”的原则,通过引进、选拔、招聘等形式,补充一批学历层次高、年富力强,有高教管理专业背景、有开拓精神的热心学校教学管理事业的人从事教学管理工作,逐步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克服教学管理人员不足的现象。建设学习型的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质量管理能力。一方面走出“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态度好”的认识误区,摒弃误把高学历或高职称教师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当做提高管理专业化水平的习惯做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学习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各种教育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和管理能力。

第三,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激励政策,关注教学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生涯,创造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成长和发展的组织环境和良好平台,提高他们对岗位的热情和忠诚度。研究表明,“由于缺乏对教务管理人员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与管理,造成教务管理人员的失落心理,以寻求其他发展”[5]。因此,学校决策者一定要高度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创造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成长和发展的组织环境和良好平台,着力解决教学管理人员的待遇低、地位不高、职称和职务晋升慢、职业生涯发展前途渺茫等一系列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管理当中,并愉快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尽心尽力,鞠躬尽瘁。

(四)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规范教学行为

第一,按照“以人为本”、“依法办学”的原则,以大学章程、教学工作规程、教学管理规程为“基本法”,构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逻辑关系和主要内容。首先,各学校在制定好《大学章程》的基础上,遵循“以师生为本”的原则,按照法理要求和法治精神,广泛吸纳师生员工、专家学者和管理者,对现有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删除不合要求的内容,修订不尽规范的地方。其次,以大学章程、教学工作规程、教学管理规程为“基本法”,构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形成,淡化“管理本位”色彩,增加制度设计的“人文关怀”;要以利益相关者的广泛而深度的参与增强制度设计的“必要性论证”、弥补制度形成的“民主性”缺失;加强对制度的研究,增强制度的科学性,防止制度体系内、外部间的重复、冲突、逻辑关系的无序以及制度“真空”现象的出现。另外,还要“把握好刚性和弹性的‘度,妥善处理好教学控制与教学自由、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的矛盾,力争形成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有‘行为边界,又有‘自由空间的良好局面”[6]。

第二,建立“多维度、交互式”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监控,规范师生的教学行为,保障教学质量目标任务的落实。一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监控组织系统,落实“全面质量管理”战略,共同管理教学质量。主要包括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二是要建立全方位监控制度系统,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管理。三是要确立多维度的监控对象系统,主要包括学校的定位与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日常检查、课程考核、毕业论文、教风学风、经费投入等。四是要建立“交互式”的监控评价系统,一方面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质量进行多维度评价,另一方面对教学监控主体和职能部门的教学管理水平进行全面评估。五是要建立网络化信息采集与快速度信息反馈系统,准确收集管理信息,并及时反馈信息处理情况。六是要建立严格的质量约束与积极的质量激励系统,实施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教学质量奖惩制度,增强竞争激励机制。

第三,建立教学和教学管理质量问责制,增强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大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在学校教学管理实践中,不计成本效益、无视科学论证和民主程序的“拍脑袋”决策的事例随处可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比皆是。殊不知,决策失误是最大的腐败,制度形同虚设是影响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最大因素。为保证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教学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执行力,建议各学校建立教学和教学管理质量问责制,对教学和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因决策失误对学校造成重大损失的决策者、对执行制度不力或做出违背制度要求的管理者、在教学活动中构成教学事故的教师以及违犯教学纪律的学生进行问责,从而,保证教学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学制度的严肃性和执行力。

参考文献

[1]王英杰.大学危机:不容忽视的难题[J].探索与争鸣,2005(3):34-38.

[2]冯建明.大学章程制定的理性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1(5):8-10.

[3]董云川.复归于朴——关于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的三点觉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24-27.

[4]杨福家.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杨福家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刘潇.高校教务管理人员流失原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7(10):235-238.

[6]张芊,刘海.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中的缺失[J].江苏高教,2006(6):57-59.

(责任编辑赵文青)

猜你喜欢

内部环境
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内部环境保障研究
我国企业R&D投入的内部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改进
论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现行模式与新模式的构建
对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思考
新时期高校内部环境控制研究
“控制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比较研究
浅析农村信用社发展目标定位及金融环境
基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研究
国内酒店业面临的内外部挑战和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