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理工学院精英人才培养及启示

2013-04-29车如山季红波

高校教育管理 2013年1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

车如山 季红波

摘要: 印度理工学院培养的人才不仅实现了印度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输送了新鲜血液。印度理工学院的注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实践教学,重视学校高度自治和学术自由以及重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等创造性办学理念,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和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印度理工学院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启发是:建立产学研联合机制,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实行教授治校,保证学术自由;因地制宜,改革招生制度;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育。

关键词: 印度理工学院;精英教育;高等教育

注重实用人才和精英的培养是各国高等教育的普遍追求,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印度理工学院在世界享有盛誉,被誉为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作为一所发展中国家的理工学院,在学术界中能享有如此声誉,它一定具备独特的办学理念。我们试图通过对印度理工学院办学经验的分析,梳理我国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 印度理工学院的创设背景

20世纪50年代印度刚刚取得独立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对于印度政府来说,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培养高端技术人才,是解决当时印度政府困难的必由之路。当时的印度领导人也意识到这一点,政府虽然面临着千疮百孔的社会局面,依然不惜一切代价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兴办高等教育。因为印度政府坚信,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壮大,印度一定会实现由废转兴。印度理工学院就是作为国家重点投入和建设的院校兴办起来的,虽然刚刚成立的印度理工学院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兴办学院的工作一刻没有停止过。

印度理工学院最初建立时仅有42名教师,224名学生。第一所校址选在英国殖民统治时,专门用来关押反英的印度爱国人士的监狱。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每一位学子奋发学习、建设国家的热情。之后,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在讲话中指出,印度理工学院在这里选址的更深一层含义是“在这曾是隔离营的地方,矗立着印度崛起的象征,它代表印度的未来充满了光明”。印度政府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1958年,印度政府又颁布了《科学政策决议》,为了更好地落实这项决议,满足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先后在孟买(1958年)、马德拉斯(1959年)、坎普尔(1960年)、德里(1961年)、印度东北部(1966年)等地先后建立了印度理工学院[1]。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印度理工学院取得了较快发展,今天的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最顶尖的工程研究与教育的机构。

二、 印度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

一所高校要想在办学中取得成功,最主要的是要有适合自己的办学理念。印度理工学院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适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

(一) 注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实践教育

今天由于受功利化价值观的影响,高等教育的本体职能——育人已被边缘化了,虽然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2],是必须要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的,但是社会需要高校输出高质量、掌握高端技术的顶尖人才,而不应成为输送廉价劳动力的“服务站”。当时的印度理工学院正是认识到市场需求的特点,积极倡导培养精英和具有独立思考的创造性人才。虽然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教授给学生许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当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就不允许使用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方法,而要根据教师讲授的思路,自己进行独立思考,创设出具有自己独特思想的解题策略或方法。这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传统的传授和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钱学森先生曾质疑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这一疑问被称为“钱学森之问”,为了回答这一疑问,我们通过分析印度理工学院创造性的办学理念来寻求答案。

印度理工学院很重视文化育人、文化创新、文化融合和文化引领的作用,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学习和实践教育。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亲近社会生活,学校在每个校区都创建了实习基地,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体验处在生产第一线的感觉,这对于学生熟悉自己的专业以及及时纠正在学习中产生的误解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使学校清楚市场的需求,从而在培养人才时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这样,学校、社会和市场间就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链条,这才是真正体现了高等教育走在了社会发展的前沿。这种教育模式与古代“斯巴达式”的人才培养方式类似。学院为了提供学生最好的实习培训教育,借鉴了当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成功经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本校特色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做了很大的调整。例如,印度理工学院学生的毕业论文需要准备300个小时,而麻省理工的学生需要准备120个小时[3]。可见,印度理工学院在实践学习上的时间远远超过麻省理工学院的实践学习时间,这也正契合了政府发展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印度理工学院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理念,这正是印度理工学院创造性办学理念的体现。

(二) 重视学校高度自治和学术自由

大学的职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纽曼的知识传授到洪堡的科学研究、科学创新,再到威斯康星的社会服务,以至21世纪的引领未来,大多是围绕着学术展开的,可见重视学理教育,重视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在大学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却表现出功利化、庸俗化和工具化,大学的文化和根基——学术性被悬挂或遮蔽了。而印度理工学院在办学中独树一帜,不被现实的价值所左右,认为只有赋予学术充分的自由和空间,教学才能产生更具文化内涵的想象,从而使想象中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为知识,以这种意念被赋予的知识就具备了更大的潜力。在这种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印度理工学院高度重视学术自由,主要体现在学校在办学中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学校的校长由教育家和教授担任,不受外界任何权利的约束。印度理工学院虽然是由政府投资兴办的院校,但是在印度理工学院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会发现有任何官僚气息的存在。这是与印度理工学院高度重视学术自由,高度重视教育的传统分不开的。为了确保印度理工学院的发展,明确规定政府不得干预学校的自由发展。从其管理形式上看,政府其实是在实行一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这样,既可以确保国家教育教学方针的有效落实,又不至于限制学院的自由发展。而印度理工学院的真正管理者、治校者是真正的教育家,不同的教育家虽然各司其职,却又能进行通力合作。印度理工学院又有印度教育学院之称,学院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以学术的自由发展为第一要义的,根本不存在超乎学术发展的观念。这样就可以遏制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官僚意识的萌生,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学术的自由发展。

印度理工学院在教师聘任、学生选拔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享有高度的自由。充分体现因人施教、因材办学的理念。这样自由的选择机制,为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这样的公平机制尤其体现在学生的选拔上,印度理工学院在进行人才选拔时实行的是优中选优的政策,为了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进入学院进行学习,印度理工学院实行联合入学考试(JEE)的形式进行录取。这种考试形式虽然是学院自行组织实施的,但是在考试中却没有一点特权的存在。每年都会有数十万的学生参加该考试,但是最后却只有2%的学生获得进入该校学习的机会[3]。可见,这项考试的严苛程度有多高,其被称为世界上最严苛的,但却也是最公平的考试形式。此外,印度理工学院在选拔人才时,采用的是一份最公正、最客观的考卷。考试的题目一般都是教育家经过深思熟虑后自行创制的,每年的试卷中没有任何重复题目,甚至连重复思考的路径也没有。这些都充分保证了印度理工学院所选拔的都是优秀中的优秀,优秀生源正是印度理工学院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印度理工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与现今我国提倡的教育家治校理念完全契合,这也正是印度理工学院赶超世界、领先我国高校的原因所在。

(三) 重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现今世界积极倡导资源的优势互补、资源重组。虽然大学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是一所大学要想更好地得到发展,就必须要借助这种资源理念来充实大学的内在实力,进而使大学与社会、企业、市场之间建立良性的对话机制,为学校的发展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印度理工学院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成功,尤其是在其生源、教师队伍、毕业生就业的国际化方面。这都有助于印度理工学院良好人脉关系的积累。尤其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交流、合作开创出独具本院特色的办学之路。

资源的优势互补和重组更需要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以保证为学校的开放式办学提供广泛的资源支持,这种办学理念意味着有价值的创意和办学资源可以从学校内部和外部同时获得,资源配置既可以从学校内部进行,也可以从学校外部进行。印度理工学院在有效使用本校资源的同时,注重从外部吸取办学资源和成果。尤其是对英国和美国等高校办学经验的吸取和借鉴,这也是实现其精英教育的重要保证。此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和优秀人才也是印度理工学院的重要资源。印度理工学院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它通过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来吸纳企业的一线技师为学校的“软件园”基地提供服务,保证学生实践教育的实现。这不仅保证了学校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

(四) 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

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是一所高校发展的重点所在,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关乎学校未来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不仅要重视显性课程,还要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通过完整、有效的课程体系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印度理工学院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就高度重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效结合。在显性课程设置方面,印度理工学院与其他的学校不同,它不仅仅迎合社会需要,传授学生一些特定的工程科目,使其成为符合上岗要求的工程师,而且培养比工程师能做更多事情的人才。因此,学院还开设数学、科学以及人类学等科目。这样就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除此之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会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鼓励其自主学习。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促使新的思想观念萌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印度理工学院高度重视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例如,为了让航空工程系的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印度理工学院甚至自建了一条飞机跑道。而隐性课程的设置更是学校的重点,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印度理工学院致力于将学院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砖一墙都蕴含文化的气息,给人以启迪和陶冶。校标、校徽作为一个学校标志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样的文化和课程虽然表面上没有教授学生知识,但是它却在情感上影响了学生。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另外,印度理工学院的和谐环境以及印度人的高贵品质都是促使印度理工学院迅速崛起、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说,研究印度高等院校的发展理念,对我们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 印度理工学院带给我们的启示

印度理工学院建立的时间虽然没有美国和英国的一些大学早,但是它所取得的成果和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他为美国硅谷输送了大批掌握高端技术的科研人才,为美国硅谷的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这也促使美国硅谷成为世界高新技术研发的核心基地。中国与印度的实际情况相似,但是中国高校的发展却没有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因此,研究印度理工学院的办学经验,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 建立产学研联合机制,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

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追赶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大学不能仅要培养有高深学问的精英人才,而且要培养工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因此,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通过产学研的结合,让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练,获取实践经验,从而形成扎实的应用能力。高校要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加强校企联合、合作办学,使其科研成果得到及时转化。

同时,大学要发展,就必须具备一定量的资源。资源的获得和配置要求不仅要在学校内部进行,同时要在学校外部进行。这也是大学走向开放式办学、走向社会的必然选择。而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资源地,也应当成为学校的资源地。印度理工学院的经验告诉我们,高校应走应用型道路,应深入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并主动与企业合作,互相支持,共同办学,协力研发高新产品,促进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走与企业共同办学的道路也是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题中之意。因此,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是我国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的保证。

(二) 实行教授治校,保证学术自由

印度政府对印度理工学院实行“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这是学术自由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印度理工学院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高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政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相对较少,学校的行政职能不断被强化,甚至级别观念日趋明显,以致使学术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从而使大学丢失了自己本来的职责——育人。这样大学就失去了发展方向,找不准定位,也就很难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了。《纲要》中明确指出:应积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因此,我国高校要取得突破,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必须放宽原有的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实现教育家治校、教授治校、专家治校,以有效保证学术的自由发展。

从根本上说,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和真理探究的学术组织,需要有思想火花自由碰撞的空间,并积极鼓励批评乃至质疑。教授治校、学术自治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般做法,几乎达成共识。但是,我国高校仍然沿袭行政管理体制,学校缺乏自主办学权,教师缺乏学术自主权。行政化倾向吸附了学校自治、学术自由发展的空间,成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大阻力。因此,必须弱化政府在学校中的行政管理。但仅有社会和政府提供外部自由空间还不足以使教师享有学术自由,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自由,还必须建立教授治校的内在制度,这并非是简单地提倡教授担任行政职务,而是要淡化行政化思想,强调教授在学术事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增强教授治理学校的责任意识。

(三) 因地制宜,改革招生制度

高等学校的发展不仅要注重速度,更要关注质量的提升。为了确保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质量也能得到稳步提升,我们不仅要向教育教学过程要质量,也要把好生源入口关。在招生录取时,要因地制宜,宽严相济,让更多的学子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同时加强学生毕业关的监督与管理,保证向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招生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过程与质量。招生的目的是为大学招进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为此就要制定灵活的招生原则,以适应各个不同的大学。从大学的共性看,都是知识创新的地方,因此,首先必须选择那些具备相应文化知识素养的人。其次,所选择的学生应该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最后,身心健康状况也成为招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人的个性发展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育才目标如果能与学生个性发展相吻合,就能做到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从大学的个性看,大学分为许多类型,他们具有各自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因而不同的学校又有其不尽相同的招生要求。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实施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做到因地制宜。

(四) 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育

印度理工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育,这也是其受到世界欢迎的关键所在。我国高校目前在发展中很少关注学生的实践教育,这与我国的教育传统是分不开的。而我国高校要获得发展,得到广泛认可,就必须培养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仅仅重视理论的学习是很难做到的,必须关注学生的实践教育,这就需要高校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良好的设备和师资力量,注重将课程与就业相结合,高校通过与社会、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来支持学生实践教育的深入开展。

高校课程建设要着重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提高学生一定的理论修养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设置要突出应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要根据市场需要,反映本学科应用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要求。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学术、技术和职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依托行业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培养具有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以实验、实训为主要教学形式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验、实训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实验、实训与教师的科研开发工作相结合,在实验、实训的基础上,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既可为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服务,也可为学生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并能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实训项目的选择上,应考虑不同学校的特点,因地制宜。不能将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都放在实训基地,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与行业的多种形式、灵活、全方位的立体式合作,既要吸收、利用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也要考虑为企业创造相应的环境。进行产学研的合作教育,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基本教学环节中去。

印度理工学院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印度本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壮大,而且对世界科技发展和进步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研究和学习印度理工学院的办学经验,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可以为我国高校的发展提供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方面的参考。印度理工学院之所以成为世界瞩目的高等学府,正是基于印度理工学院公平的发展环境。因此,我国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应努力营造相对公平的高等教育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叶赋桂.印度理工学院的崛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102-108.

[2]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8.

[3]桑迪潘,德布.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M].黄永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5.

(责任编辑马双双)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
教学和管理层面的高等教育服务思考分析
高校双语教学现状与创新分析
在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中引入MATLAB的简单介绍
教育国际化视阈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之职业素养培育
法津实验教学的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各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分析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