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阜阳“非遗”的传承保护及其经济价值

2013-04-29张光辉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经济价值阜阳非遗

张光辉

摘要:阜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遗存有丰富而独特风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阜阳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传承、保护、利用非遗,是不容忽视的,应高度重视。

关键词:阜阳“非遗”;政治作用;经济价值;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2—0078—03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精神文明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各地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热潮日益高涨。与此同时,各地的民间文化资源受到格外青睐,以至于一些地方的原始巫术文化,鬼文化也成为这些地方的旅游开发项目。这种情况下,各地的民间文化资源正得到全方位的挖掘,整理、开发。而作历史悠久的阜阳,近年来对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开发、申报工作十分重视,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阜阳“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阜阳,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城市,这里物华天宝,人文蔚盛。历史上以颍州(今阜阳市区)为中心的南部开发较早。西周以后。在今阜阳境内建立了妫姓和胡子国,临泉境内的沈子国,颍上境内的慎城等。春秋战国是,又出现了太和原墙的原阳,倪邱的新、临泉的寝等县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渐形成。

自古以来,南北文化在阜阳交融,以淮河文化为主流的黄淮文化在这里集聚吸纳,演绎精深。反映在民间文化艺术上,则呈现出多元、古朴、大气、富有想象力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文化特质。千百年来,通过血脉相续,经过代代人的传承,不断的挖掘、补充、弘扬,形成了在不同时期大放异彩的文化现象,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阜阳剪纸、临泉杂技、阜南柳编等形成了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味,并在全省、全国都产生了广大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阜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努力打造文化大市。宣传文化部门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到了突出位置,开展了各种行之有效的“非遗”抢救和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着力推进资源普查,项目申级,传承保护等工作,收效明显。

通过各级各单位文化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目前,阜阳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家、省、市、县非物资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保护体系,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烧制工艺,阜阳剪纸,临泉肘阁、抬阁、界首书会、阜南嗨子戏、黄岗柳编、淮北梆子戏等8项人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和清音、临泉杂技马戏、界首渔鼓、太和狮子灯等16项人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界首斗鸡会,民间木板年画等68项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阜阳,如何将此传承下去,并将此于市场经济接轨,发挥其应有的自身价值,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民间文化就传统意义上说,是一个民族从原始时代到农业社会时代的产物,其特征大多表现为自发的集体创作性、灵活自由的传承性以及传播模糊的主题模式性,区别于较为严肃的官方文化和较为严格的文人文化而独立存在着。民间文化的这种物质及特征是长期的传播中约定俗称的,并非一成不变的,民间文化只要活着,只要仍扎根于民间,就势必出现改变,内容在改变,形成在改变,性质在改变,特征在改变,外延会不断在延伸。

关于“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笔者认为,“非遗”技艺只有传承,才能活着,而要让其活下去,就必须以其自身的价值与市场经济接轨。只要有了经济基础,传承才能后继有人,笔者通过一些“非遗”项目技艺已呈现出大众化,如阜阳剪纸,黄岗柳编,颍上花鼓灯,临泉杂技马戏等,而一些具有独门绝技的“非遗”项目则在传承上遇到的瓶颈,究其原因不外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世代相传的“非遗”项目技艺继承人的匮乏。如杜氏刻铜、猫头鞋制作工艺,均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日益发达的科技,许多年青一代不再甘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对家传的传统技艺不再热衷,因而不愿学习、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其二,一些独特的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人物生活在社会底层,由于他们的经济条件与创作环境所限,很难将技艺传承下去;其三,很多“非遗”项目收徒难,就其家传技艺,本家族子女不愿学,而要招收学徒亦不易。一些难度较高的民间传统技艺,是现代科技手段不能操作的,这需要制作者不仅有精湛的技艺,更要耐得住寂寞,因此年青一代很少有人去学习。当然,制约一些具有独门绝技的“非遗”项目的传承还有其他诸多因素,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认识到非物资文化遗产资源虽然丰富,但也十分脆弱。一旦流失或消亡,是无法再生并且很难恢复的,因而对其保护工作是重要的和刻不容缓的。笔者建议:对那些为数不多的具体技艺的传承人,要倍加珍惜和爱护。因其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就是一种文化财富。开展保护、传承、开发等具体工作应首先体现在对传承人的保护。因而,为他们的传承工作创造条件,包括改善其生活待遇,配备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现代化设施,为他们拜师、授徒提供多方的支持和帮助等等。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传承人乐于为这项工作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而使保护、传承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工作形成有源之水。

二、阜阳“非遗”的市场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时代的产物,将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她不再是单纯的农业时代及以前的产物,应包含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的部分内容。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尤其是旅游业发展的增长点,而阜阳历史文化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合理开发利用并与市场经济接轨既有利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又可助力经济,环境、文化协调快速发展。就目前而言,市场化和产业化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办法,市场化可以为文化换取价值,提供物质文化并培养大批的传承人。大量事实证明,通过与市场经济接轨,以市场化运作让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与所有者直接得到利益,才能增强民众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自我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的能力。

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部分资源,有的早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开发并成效显著,如黄岗柳编,过去,黄岗柳编的技艺为的是编筐打篓赚钱换取粮食养家糊口,当地流行着:“编筐打篓,养家糊口”。而随着黄岗柳编荣登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柳编产业不断市场化,并与国际市场接轨,柳编产品从过去的单一品种开发出了上千种产品,数百年的艺术积淀,让黄冈拥有千万技法娴熟的民间艺人,在传承与开发中创造出“经编”、“立编”、“拧编”、“野生红藤编”的技艺,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随着柳编产业不断市场化、国际化,传统柳编工艺不断“升级换代”,出现了四大变化:一是柳编产品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向生活类、装饰类、艺术类、家居类、园艺类和观赏类等现代化工艺制品转变;二是编织原料实现了单纯柳编为主向藤条、草绳、铁艺、木竹多样化原料转变;三是编织技术实现从传统立编、经编技艺向柳木混编,柳铁混编,柳草混编,柳木草铁复合编,乱编(意编)、植绒技术及复合技术方面转变;四是产品花色实现了从单一原料向多种色彩转变。通过市场化运作并与市场经济接轨,不仅赋予黄岗柳编传承发展的活力。而且使其产品打人了国际市场。目前,当地政府十分重视柳编产品的发展,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助其发展。除了艺术价值,柳编产业更给阜阳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

围绕精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延长产业链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的有效途径。以阜阳剪纸为例,其消费市场可能会有两个层次产业链:一是以剪纸本身的消费市场包括将其做成体验式旅游产品,把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成旅游纪念品等;二是剪纸的品牌效应所衍生的产品市场,如服装、产品外包装、家具设计等等。如阜阳一家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将传统的阜阳剪纸从单一的花色品种创意出具有装饰、礼品的等上千种产品,有些还被作为国礼赠送国外政要,通过市场营销,其经济效益相当可观。而且在推进企业向规模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传播了非物资文化基因。由此可见,在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自身价值与市场接轨,不仅能养活一批人,还能养富一些人。有了经济基础的支持,亦可培养大批的传承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特殊的、世代相传的伟大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阜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资源的利用、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期间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的扶持,专家学者的重视以及“非遗”项目传承人自身的努力外,建议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珍贵资料的保护等;在高校和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让青少年一代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而让他们学习,参与其中,代代相传;组织营销专家出谋划策,科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使保护与开发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使其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阜阳的文化品位。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这一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猜你喜欢

经济价值阜阳非遗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从当下油画市场视角浅析油画创作
经济外语类人才的企业价值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关于《教育的经济价值》的若干思考
基于CVM的商埠文化资源经济价值评估
关于把阜阳建成区域中心城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