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BC理论在大学生就业生就业作中的运用

2013-04-29葛士强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葛士强

摘要:运用ABC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出现的不合理观念,从改变学生内心不合理观念入手,提出一定的认知干预措施,从不同的途径纠正这些不合理观念,使大学生负面情绪得到有效遏制和化解,为他们的就业之路提供坚强有力的心理保障,进而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ABC理论;大学生就业;不合理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2—0023—02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巨大的就业压力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担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明显增多,并影响到大学生正常就业。恰当运用.ABC理论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就业心态,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就业工作以及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ABC理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运用

ABC理论是关于分析情绪障碍原因的理论,即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简称RET)的基本理论。它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在20世纪50年代创建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及方法。在ABC理论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产生的观念(Beliefs),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诱发性事件和相应信念的作用下,个体情绪及行为的最终结果(Conse-quences)。埃利斯认为,诱发性事件A(activating e-vents)只是引发不良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s)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诱发性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不合理观念B(Beliefs),人们通常的情绪困扰,就因这些不合理的观念B而生。在高校学生就业中,通常人们会认为是诱发事件A(严峻的就业形势)直接导致了C(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不良心理问题C与其不合理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运用ABC来减缓和消除大学生就业时遇到的心理问题就需要改变大学生种种不合理的观念。其基本程序是先找出使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诱发事件A,让大学生客观看待诱发事件A;然后分析大学生对它的解释、评价和看法B,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观念B,并且探讨这些观念与所产生的就业不良心理问题C之间的关系,动摇并最终放弃不合理观念,从而产生出更为合理、积极的就业行为方式。

1.定位过高的择业观念

不少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是人才,一定要找一份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工作,不肯到平凡岗位去“低就”,否则就认为大学白上了。他们认为自身条件很好,自我估计较高,过于关注工资收入、工资环境、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脱离现实。不切合实际的择业观念对大学生的顺利择业和就业产生很大影响。

面对这些大学生,利用ABC理论纠正其不合理信念,让他们理解不是找工作难,而是找“好”工作难。是因为大学生的B(择业观念)出现了自我定位过高,才使他们陷入就业焦虑,感到求职无门。殊不知,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的劳动力容纳力十分有限,而真正的那些能接纳就业人员的单位,正是民营制企业、地方乡镇企业和偏远的山村,他们虽然落后,但是发展迅速,急需要人才和发展的后备力量。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现实的就业形势,降低他们对未来就业的期望值,让大学生以平常心态适应就业大市场的需求,正确定位,面向“大众”,面向“基层”就业,树立职业无优劣、地区无差异的思想。增强他们对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认识和理解,教育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摒弃一职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增强参与就业竞争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就业心态。另外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信念,拓展他们的就业空间。

2.己不如人的自我观念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有些大学生面对比自己好的竞争者时缺乏信心,感觉自己什么也不擅长,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技不如人,进而丧失了主动争取的信心。这种现象在低学历特别是农村的学生中出现的比较多,女性出现的比例也比较大。大学生出现己不如人观念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对待这些大学生,利用ABC理论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纠正其不合理信念B(己不如人,找不到工作)。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通过调整自我认知,帮助大学生寻找和发掘自身优势,认清楚自己的特长、优势所在,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行业单位。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技巧指导,让他们对于合适的就业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争取每一个就业机会,储蓄成功的求职经验,提高就业能力。

3.盲目从众的就业观念

受一些社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的选择上,多数大学生都存在盲目从众和攀比的心理,总认为人多的单位就是好单位,热门的职业就是好职业,缺乏个人主见。在就业过程中,他们没有考虑过将来要做什么,没有从职业发展、自身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去考虑,结果进入工作阶段才发现并不是自己想干的工作,只能换职业。

对待存在就业从众心理的大学生,要纠正他们的不合理信念B(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积极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全面的审视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理想,摒弃从众、攀比等心理,在适合的时候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4.“从一而终”与消极等待的就业观念

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总希望找到一个稳定的、能“从一而终”的工作。这些大学生在就业时就会非常谨慎,唯恐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不适合自己,结果难免错过择业的良好时机,到头来留下的就只有“悔不当初”。与有的大学生存在就业消极等待心理,不愿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社会、家庭,总认为会有自己的岗位,存在等、靠、依赖思想,结果贻误了自己的择业机会,影响到顺利就业。

对于希望“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大学生,我们必须改变其“从一而终”观念,让其认识到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即便是国家机关,也在努力打破“铁饭碗”,精简、裁员、末位淘汰已司空见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要有多次就业的思想准备,树立动态的就业观,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道路。对于持消极等待就业观的大学生,要鼓励他们树立顽强的竞争意识,积极的将自己和社会需求更好的匹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主动出击,检验自己、磨练意志,了解和适应社会,在求职过程中成长自我。

二、运用ABC理论的注意事项

1.适度

ABC理论是通过纠正学生的认知来达到调整学生心态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开展工作前要认识到造成大学生就业不合理观念B的诱发事件A的客观性和不可改变性。如对学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时,我们要认识到学生就业困难若是家庭条件造成的,家庭条件是我们改变不了的,若是自身能力或条件造成就业困难的,在临近毕业时想让学生明显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变自身条件也是不现实的。这时在利用ABC理论进行疏导时就不能对这些现实诱因A进行一味的否认或刻意的漠视淡化,对其就业的不合理信念B也不宜过分责怪和僵硬争辩,否则会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的不信任和甚至是抵触。

2.灵活

ABC理论本身是一种心理咨询方法,高校就业工作指导者在运用ABC理论时要对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有所了解,在与大学生交流之前,也务必要做好准备工作,不能生搬硬套理论,必须注意根据学生情况随机应变,因人而异。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最敏感的成长期,他们的就业观念形成基本就在大学阶段,大学阶段是转变大学生就业不合理观念的极好契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契机,运用ABC理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干预,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的观念误区,逐步摒弃不合时宜的就业观,控制就业负面影响,使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进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和就业能力。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产业转型与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分析
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
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就业
论高校辅导员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