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动词“SEE”词义变化的认知解析

2013-04-29吕蕾杨廷君

现代语文 2013年4期
关键词:转喻认知

吕蕾 杨廷君

摘 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动词“SEE”的词义变化。研究发现:1.视觉动词SEE的词义变化受转喻理论的影响,这表明转喻是词义变化发展的重要运作机制;2.视觉动词“see”的词义变化的实现方式是基于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型中的映射,以及概念结构的凸显。

关键词:SEE 认知 转喻 认知模型

语言是不断演变的,词汇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会由单个意义逐渐向多个意义延伸,进而导致词义变化。词义变化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它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变化和发展。人类社会一直处于变化发展的状态中,新旧事物的产生和消亡都会在语言这面镜子中得到映现。传统的英语词汇语义学研究认为词义的变化是历史与社会变化作用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打破了传统词义学对词义变化的诠释,赋予了词义全新的定义和内涵。词义不再是抽象的离散元素的集合,而是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感知、概念化、范畴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词义变化研究和传统词义变化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差异。认知语言学家们对词义变化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认为词义变化的根源在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的变化和发展,从历史社会角度去研究词义变化只能解释词义发生变化的必要性,而从认知角度去研究方能真正揭示词义变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认知语言学家在研究当中颇为注重词义间的联系,逐渐建构了以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的辐射性多义网络模型,并用概念隐喻以及概念转喻等理论解释词义的延伸机制,从而揭示了词义演变的基本规则。

转喻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在词义的变化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人类一般是通过感官知觉来体验、感受继而认知这个世界,感官动词是绝大多数语言里的核心词汇,也是语言使用者经常会用到的。Tottie & Gunnel(1991)关于词义变化发展的研究表明:一个词的使用频率越高,其词义就越容易发生变化。在英语中,视觉动词很多,语义分工也较细致,是其他类型的感官动词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很多研究词义变化的语言学家会通过研究感官动词词义变化来揭示词义演变的规律和特点。也正因如此,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动词“SEE”的词义变化,并对此现象进行转喻解释。

一、词义变化发展的转喻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指出,转喻的主要功能是修饰作用。在Lakoff和Johnson(1980)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他们指出转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也正是这本书的问世开启了转喻研究的新局面。传统的观点认为,转喻作为隐喻的下位范畴,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是用一种事物去替代与其相关的另一事物。而在近二十多年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转喻不再被单单看作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是人们借助语言而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认知角度研究词汇语义的研究者们认为,人的感知体验是词汇意义的来源。林正军和杨忠(2011)认为,人们首先通过感知体验外部世界的各种现象,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形成范畴、概念以及思维,最后在这个基础上获得意义。转喻就是实现这种感知体验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认知机制,推动着词汇以有理据的方式变化和发展。

依据认知语言学家对转喻的研究,转喻的运作机制有两种解释:一是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型中的映射,二是概念结构的凸显。从映射的角度看,转喻运作中包含始源域和目标域,二者同处于一个理想认知模型之中,通过邻近性,始源域就能激活目标域,从而实现转喻映射。所以转喻并不单纯是语言表达上的替代,而是激活一个概念框架的认知过程,在人类对客观世界概念化的过程中起尤为重要的作用。此外,转喻还可以用概念凸显来解释。Croft(1993)认为转喻包含同一个认知域中两个认知域显性的变化,从而凸显某个概念。转喻本身就是认知域凸显的过程。转喻,作为人类的认知机制之一,在词义的变化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Sweetser(1990)指出,转喻在词义变化中起主要的构建作用。赵艳芳(2005)也认为词义变化发展现象是人们借助转喻认知手段,从词的基本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一个过程。很多词汇都是在转喻认知机制的基础上以概念映射的方式使得词汇的词义得以变化发展。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转喻是隐喻的基础,认为转喻成为新词义扩展的最为基本的心理过程之一。下面主要从认知的角度对动词“SEE”的词义变化和发展进行转喻解释。

二、问题的提出

我们来看一组句子,这些句子选自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

(1)We suddenly saw a vessel through a gap in the frog.

(2)The doctor can not see you yet,he is seeing someone else at the moment.

(3)Social development is seen as a changing process and not as something static.

从上面所列举的几个句子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句子里的“SEE”表示视觉行为,形容某人看到某物,在该句中将“SEE”解释为“看见、看到”;第二个句子里的“SEE”,显然不能解释为“看见”,根据语用推理,将“SEE”解释为“看病、诊治”;第三个句子中的“SEE”则被用来表达说话人的立场、观点,我们将之解释为“在……看来,……认为”。在这一组句子中,“SEE”同样用在主谓宾的句式中,但是所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语义不同但又有着内在联系的词之间是如何演变的?这些词义变化的实现方式是什么?我们寄希望通过下面的讨论可以对上述问题做一个解答。

三、“SEE”词义变化发展的转喻分析

据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的记录,关于“SEE”的最早文献可以追溯到古英语文献Beowulf,意思是“用眼睛(或用眼睛这种特殊的感官)去感知体验光、颜色、外部事物以及它们的运动”(柳学永,2011)。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SEE”有24个义项:①看见,看到;②发现,找出;③见面;④游览;⑤理解,认识到;⑥观看(比赛);⑦目睹,见证;⑧认为,持有……看法;⑨获悉,了解;j诠释;k确保,务必;l负责;m和……交往;n检查,查看;o经历;p陪同,护送;q看病,求医;r参见(资料);s看望,拜访;t想象,预见;u邂逅,碰到;v有眼光,有欣赏力;w考虑;x下赌注。从上述义项可以得知,“SEE”的基本义是表示视觉感知,是人类感官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被动的感知能力,是外部世界的事物对人类视觉感知系统的触发,而非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主动观察和认识。渐渐地它的语义延伸经历了从物理形式的视觉接触到对视觉对象的心理感知,开始从具体的物理域向抽象的认知域投射。除了“SEE”的基本义表示视觉感知,并由此引申出“观看”(义项⑥)和“游览”(义项④)以外,其他义项都表明“SEE”开始向视觉域,以外的语义延伸。我们可以对“SEE”的这些义项做四种分类:第一类是视觉与心智活动的关联,包括义项⑤、⑧、⑨、j、n、t、v、w。第二类是视觉与社会活动的关联,包括义项③、m、p、q、s、u;第三类是由视觉亲历性而延伸出的确定与可靠性的关联,包括义项②、k、l、r;第四类视觉的体验性质引申出的表示经历的意思,包括义项⑦、o。最后剩下的义项x则属于特殊的棋牌用语,本文不予探讨。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就SEE一词在转喻作用下的词义变化发展做分析:通过改变词义要素而产生新的词义;用典型的动作去代替整体行为事件;用行为方式去代替行为目的。考察“SEE”语义变化的语料主要来自词典,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英汉大词典》等,下面不再注明语料出处。

(一)通过突显词义要素而产生新的词义

词义的变化与词义要素的“突显”和“隐藏”直接相关。在词义的转喻过程中,一般可以通过强调、增加、淡化和抹杀词义中的某个词义要素进而扩展出与原本词义相关的新词义。下面通过几个例句来看看如何通过突显词义要素产生新的词义。

1.看见、看到

(4)She looked for him but could not see him in the crowd.

2.观看

(5)Did you see that TV programme on Brazil last night?

3.参观、游览

(6)I have always want to see the sights of Paris.

4.察看、查看

(7)We want to see how he handles the problem.

例句(4)中表达的是“SEE”最基本的词义“看见、看到”,是一种简单的视觉行为。例句(5)中的“SEE”由“看”变成“观看”时,“SEE”就不再表达简单的视觉行为,其对象和目的都发生了变化:对象变成杂志、书刊、电影、风景等有价值的东西,同时“看”的目的变成领会和欣赏。例句(6)中“SEE”的对象是地点,目的是娱乐和消遣,词义变化发展为“参观、游览”。例句(7)中的“SEE”强调了视觉行为的方式,所表达的语义是通过仔细地“看”以了解状况并发现问题。以上“SEE”的语义构成都侧重于表达视觉行为的结果,突出了语义成分中表方式的义素,进而实现了语义的不断演变。

(二)用典型的动作去指代整体的行为事件

一种事物总是有多方面的属性,人们在认知事物时通常会从事物最突显的、最容易记忆的方面入手,然后用这些突显和易记忆的部分去指代、认识并把握整体。一个复杂的行为事件会由多个子事件构成,这些子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依次发生,转喻关系就是发生在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文旭、叶狂,2006)。在有些行为事件中,视觉行为会非常突出,因此,人们会用视觉行为去指代整个行为事件,从而发生词义变化。下面列举几个例子对此进行说明。

5.照顾、照看

(8)Will you please see after my cat while I am away?

6.诊治、看病

(9)You ought to see a doctor about that cough.

7.探望、拜访

(10)Come and see us again soon.

8.陪同、护送

(11)Ill be seeing Kate home after the party tonight.

9.与……交往、约会

(12)They have been seeing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10.偶然碰见

(13)I saw him at the party last night.

例句(8)中的“SEE”表示“照顾、照看”,这一行为事件包含了很多子事件,而不单单是视觉行为“看”。比如例句中的“照顾猫”是说要关心、料理猫,可能需要做的事情包括照顾猫的吃喝等。在这整个行为事件中,“看”是这些子事件所共有的最突显的行为,因此,可以通过转喻将“看”扩展出“照顾、照看”的含义。例句(9)中的“SEE”所表示的“看病、诊治”这一行为事件同样包括很多子事件。众所周知,医生需要通过“望、闻、问、切”观察患者的病症才能找到病因,并对症下药。在这一系列的子事件中,“看”就是它们所共享的突显行为,因此“看”就扩展出“看病、诊治”的含义。例句(10)中“SEE”表示“探望、拜访”。一般来说,人们去探望或是拜访别人的时候,会观察了解对方的近况,借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关心。在转喻机制的影响作用下,这里用了突显行为“看”来替代整个行为过程。同样,例(11)、(12)、(13)中的“陪同”“约会”“偶然碰见”等行为事件中,视觉行为事件是众多子事件中最为突显的部分,根据转喻的突显原则,人们就会倾向于用突显事件去指代整个行为事件,借以突显行为的意图。由此,不难理解为何“SEE”可以从“看”延伸出“陪同”“约会”“偶然碰见”等词义。

(三)用行为方式去指代行为目的

当人们有意识地去做一件事的时候,通常会先去了解一些信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感知体验外部世界信息时,有80%的是通过视觉获取的,在获取信息之后,把已获取的信息同存储在大脑的已有背景知识进行处理,最终达成共识。部分和部分之间的转喻关系是发生在同一个事件中的,是以整个ICM背景为支撑的。动词“SEE”之所以能从表示具体行为“看见”延伸到抽象的认知活动“理解”,是因为人们倾向于用具体的、有关联的行为方式去替代行为目的,表达抽象的认知活动。

11.确定、弄清楚

(14)I will just go and see.

12.经历、遭受

(15)She has seen a lot of unhappiness in her life.

13.注意、当心

(16)See that order is kept.

14.看作、认为

(17)Social development is seen as a changing process and not as something static.

例句(14)中的“SEE”表示“确定、弄清楚”。一般情况下,如果要确认一件事情,就需要去观察、研究。在这一系列子行为事件中,视觉行为是人们在调查研究中最为典型的行为方式,是采取更近一步行为的前提。因为视觉行为方式承担了整个行为中较多的语义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行为方式去替代行为目的。例句(15)中“SEE”表示“经历、遭受”。在人们看来,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就是我们所经历的,基于这种行为方式,“SEE”扩展出“经历、遭受”义。同理,“SEE”可以引申出像例句(16)、(17)中“注意、当心”“看作、认为”的词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转喻在词义变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词义变化发展的重要运作机制。受转喻影响,基于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型中的映射,以及概念结构的凸显,词义在不断进行演变。

四、结语

由于受到人类思维变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词义会不断变化发展。随着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人们会用已有的旧词去形容新事物,使得旧词不断被赋予更为广泛的含义和新的内涵。新的词义在经过反复使用最终得到普遍认可之后,就可以作为该词的一个新的义项确定下来。词汇习得作为外语学习者的重难点之一,词义变化而导致的一词多义对于学习者而言更是难以掌握和运用。多义词除了其核心意义之外,还有其他需要掌握的词义。但是,各个词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任意的,词义之间的变化是存在理据的。通过前文的讨论,我们知道转喻是词义变化的重要机制,因此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向学习者灌输转喻意识。

参考文献:

[1]Croft,W.The role of domai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

[2]Lyons,J.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J].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5.

[3]Lakoff,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Sweetser. 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Tottie & Gunnel.Lexical diffusion in syntactic change:

frequency as a determinant of linguistic conserv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gation in English[A].Historical English Syntax[C].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1.

[6]林正军,杨忠.英语感知动词词义研究的认知语义视角[J].外语

与外语教学,2011,(5).

[7]柳学永.视觉动词SEE的语义变化与主观化[J].郑州航空工业管

理学院学报,2011,(2).

[8]王文斌.再论隐喻中的相似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

(2).

[9]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报,2006,(6).

[10]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

[11]张建理.英语视觉动词:概念的转换与彰显[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1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吕蕾 杨廷君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转喻认知
转喻式翻译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