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013-04-29郑小可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蕴涵渗透传统文化

郑小可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师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中师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蕴涵;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4-0095-03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源泉。中师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中师语文课文中蕴涵的传统文化

1 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历经多种变故,但是作为民族精神内核的生命意识,经久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并绵绵不断地在弘扬人文中开拓自我,所依赖的就是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生命活力。

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意识的觉悟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彖传》)。所谓生命意识决不仅仅限于生命的保全,而更在于生命价值的实现,个性精神的张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大传·坤·彖传》)。这种生命意识在后来民族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弘扬,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形态。例如在艰难困苦中则表现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人格完善上则表现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则表现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世道衰微时则“硬着脊梁,无所屈挠”(朱熹语);个人生命的各种际遇之中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现行中师语文教材中有相当篇幅蕴含着传统文化中博大的生命意识。《劝学》的基本思想是“学不可以已”,君子应该广泛地学习,“日日参省”、“善假于物”、“锲而不舍”。这不正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吗?承认生命活动的价值,并不断地通过生命活动来战胜自身的顽梗和业障。《送东阳马生序》、《黄生借书说》等篇章中所宣扬的不畏艰苦、克服困难、发愤读书、渴求知识的自强精神;《游褒禅山记》通篇在于阐释“世之奇特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一积极进取的命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从逆境创造人才的角度,揭示无所屈膝,百折不挠的生命韧性。

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人世调整社会关系为主流的文化。古人为了争取自我与群体的和谐,把外在的社会责任感、调节群体的使命感转化成内心的自觉要求,形成一种坚定的责任意识,把建功立业,匡世济民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这种思想具体到特定的个人身上就是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的责任意识。中师语文课文中所展现的孔子为了持守自己的信念,一生颠沛流离,忍饥熬难,用自己的苦行,去维护和传播他所信奉的真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生忠于理想,忠于国家,坚贞不屈,从被怀王怒而疏之到汩罗自沉,历经三十多年痛苦磨难,遭尽打击和迫害,但他始终不肯离开自己的祖国,而且越是在最痛苦的时候越是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这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顾炎武喊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之有责焉(《日知录》十三)”,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把民族的责任意识传递到千家万户,古今无数仁人志士,禀承这一民族传统,不断用文墨加以渲染,形成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形态。

中师语文教材收录了一批古代的奏章、史论和政论文,这些文章的作者多为历代帝王的近臣,饱读诗书的鸿儒。他们多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出发,鉴古讽今,忧国忧民,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魏徵针对唐太宗登基定国以后,日渐骄奢忘本的情况,从实行“仁政”,修身治国的高度向太宗力谏“十思”;欧阳修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用伶人,身死国灭的教训,阐发“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的道理,(《伶官传序》);苏洵借六国因贿赂强秦而灭亡的历史讽劝北宋王朝不要为契丹、西夏的积威所劫,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御敌(《亡国论》)。教材中更有一些诗文,直接表现责任意识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式的雄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集中体现了人生在世,要为崇高理想竭尽心力奋斗的正义追求,读来回肠荡气,至今仍然是激励人们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重要精神力量。《出师表》中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兴复汉室的遗业,用尽毕生精力,出师征战四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荆轲刺秦王》、《五人墓碑记》等课文充分表现了一批下层士民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勇于蹈死的牺牲精神,从最广大民众的角度深刻地反映出“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责任意识。

3、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

罗素说:“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宽容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推崇兼容并包的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大传·坤·彖传》)要求君子应当有大地之广阔胸襟,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是中国古代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兼容并包的实质是在于以他人为重,强调合作团结的关系,以提高群体的凝聚力。这在中师语文课文里反映最为典型之一的便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在国难当头的情势下,不讲个人荣辱,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廉颇的挑衅与傲慢宽怀忍让,赢得了廉颇“负荆请罪”,并成为刎颈之交。它弘扬了民族精诚团结、一致对外的合作精神。当前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形势看,现代社会都是一个多元社会,相互兼容,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彼此共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语文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对学生加强宽容意识的培养。

4、旷达淡远的超越精神

在古代文人中有一个命运多舛,磨难多多的弱势群体,他们或在政治上屡遭不幸,或在生活上久经磨难,或在肉体上倍受摧残,然而最终当他们冷静下来,把自己置于宇宙大化中来观照,才发现在浩渺的宇宙之中,个体生命渺小,应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好好生活,把自己理想的人生境界寄托在悠悠浩浩的宇宙本体的流动之美中,才是最好的选择。经过这种心灵的净化,他们大彻大悟,实现精神上的自我超越。他们恪守宁静,心向淡泊,浩然旷达,坦对祸福,或娱情山水,或寓志诗文,悠然自适。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安贫乐道的典型代表。他鄙弃官场黑暗,向往清净无为的田园生活,弃官归田。高中课文《归去来兮辞》是他这种超越精神的集中表白。苏轼博学多才,但他生平有志莫伸,屡遭贬谪,如果说早年他还多有积怨,后来经过几轮折腾以后就能坦然处之:“人生所遇无不可”,“死生祸福久不择”(《和蒋夔寄茶》),“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赤壁赋》)。欧阳修对自己的荣辱升降,也常常表现出一种“进不见喜,退不为惧”(《记旧本韩文后》)的超脱态度。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1 依托课堂教学,因文解道

中师语文教学中讲授传统文化应引导学生因文解道,咬文嚼字,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1)品词析句,领悟深意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给人的启迪作用是通过词和句子的逻辑组合来表现的。因此,我们应抓住作品中某些集中表现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借助于语法修辞等必要的手段,作一些精当的语言分析,来揭示蕴蓄于作品深层的丰富内涵。如《饮酒(其五)》“采菊”写出了一个怡然自得,采菊东篱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见”不同于“望”,是无意中看见,它准确地传达出无心而得的神韵、闲适愉悦的心境以及抒情主人公超然世外的高尚品格。

(2)整体把握,综合渗透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内涵,理解文势,归纳主旨,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思想深度,把握其精神所在。如《师说》针对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提出“传道受业解惑”这一进步的“师道”思想,今天读来,仍有指导意义。

2 突出情境熏陶,以情动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深刻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切忌抽象空洞地进行政治说教,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以人情”,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的情感结合起来,突出情境熏陶、情感体验。

(1)创设情境,诱发情感教材的选文洋溢着人文情调,蕴涵了丰富的情感,但这些情感有时需要教师的发挥才能体现出来,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要把几千年前的诗文情境与现代学生的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把自身的情感融人诗文的境界,深人感受、领悟,从而取得二者的和谐一致,进而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表情、手势,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之进人诗文所体现的艺术境界中。如《项脊轩志》蕴涵着思念追悼之情,讲授时或沉痛,或悲戚,或低徊缠绵,甚至热泪盈眶。这样,当激昂或悲痛的感情在教室里弥漫开来的时候,学生的情操必将得到陶冶而渐趋纯真。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通过情绪饱满、富有感情色彩的讲述,形成一种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让学生生动地感受诗人的崇高形象,为诗人饱满的热情,张扬的个性所折服。

(2)注重诵读,体验情感

诵读能使学生进入意境,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富于声情韵律的古典诗文,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其中的文情之美、意境之妙。例如《兰亭集序》、《赤壁赋》等,通过绘声绘色、传情传神的语言,凝炼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某一思想感情或道德情操,这些作品的语言像醇酒那样甜美浓烈、耐人寻味。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像品尝美酒那样去品味语言,把自己的全部情感融人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祭十二郎文》历来被称为“至情”之文,可采用大声读、轻声读、分组读、全班读、交替读、示范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把握文章悲痛的感情基调,注意排句、文言虚词和呼告的形式,进行或高或低、或疾或徐的诵读,从而感受作者与十二郎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他对后者的沉痛悼念之情。

(3)联系现实,沟通情感

在对教材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客观分析时,还须挖掘其人文内涵,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社会的哲理,并联系社会现实、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沟通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亢奋、深沉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苏东坡在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和愤慨中,从佛禅和老庄思想中获得了某种瞬间和永恒的超脱感:任自然而旷达,由一瞬而转为永恒。正是这种超脱,使他在黄州生活于凄苦孤独中没有沉沦,而是“习惯了淡泊和静定”、“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承受着多种压力,面临着各种可能的失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赤壁”情结中这种失意与痛苦的超脱,对现代人的心理调整,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把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精神。

猜你喜欢

蕴涵渗透传统文化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我的超级老爸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多重模糊蕴涵与生成模糊蕴涵的新方法
关于Fuzzy蕴涵代数的模糊MP滤子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