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2013-04-29叶树斌
叶树斌
摘要: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针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弊端,探索老子哲学思想与高校学生管理相结合的路子,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局面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借鉴。
关键词:老子;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B22/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62-4437(2013)04-0053-03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诸多方面,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品格的陶冶、个性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倡导和谐校园建设的今天,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增强校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后勤管理的社会化、自主择业等一系列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措施的实行,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特别是随着高校学生自杀、校园暴力、传销、网络成瘾等现象的出现,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将老子哲学思想转化为现代话语指导高校学生管理无疑是理论上的突破与实践上的创新。
一、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学生管理有其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凸显出一些弊端,甚至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障碍,主要体现如下:
1 从管理的目标上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忙于事务,流于形式,重管理、轻服务,停留于“管好学生”、“管住学生”。部分高校学生培养重点只放在纯理论或技能上,忽视学生的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究其本质,仍是分数先“行”,素质在后。评“三好”按分数,奖学金靠分数,能否顺利毕业也凭分数,事事皆与分数挂钩,面对新的就业观、价值观、人才观的挑战,显得力不从心。其结果,直接导致目标与实际脱节,教学与管理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
2 从管理的内容上看,思想道德教育、学风作风建设内容枯燥单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变化。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和厌烦情绪,甚至出现学生“越管越难”的尴尬局面。
3 从管理的制度上看,不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少教学工作那样的规范和系统的激励考核机制,过分地强调标准的统一性和行为的规范化,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必然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主观因素过强,长官意识过浓。即使有些学校针对自己的情况制定了一些规章和制度,也往往因缺乏激励考核制度而不能很好地执行,更谈不上形成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统一规范了。在这被监管的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空间很小,硬性的管理制度是难以培养出人格健全并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的。
4 从管理的运行机制上看,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倒三角结构,上边大,下边小,缺乏重心。它的管理功能越是上层越细化,而到了基层却是高度集中于几个人身上,结果大家都在管,实际上都没有管或者说没有管好。这种管理状况与现代的管理要求是有出入的,不利于发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收到管理的最佳效益。
5 从管理的方式上看,忽视“以人为本”的原则,过分注重社会发展及学校发展的需求,方法简单、粗放生硬,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求与长远发展,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往往管理目标难以实现,无法收到高校学生管理的预期效果。
6 从管理的队伍上看,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稳定性较差。在高校中,有的教师只是把兼职学生管理作为其职业生涯的一种体验与历练,这就导致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职业化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有限,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爱学生不是事必躬亲,不是当保姆,更不是抹煞主体的个性,而是要充分重视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引导他们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从而有效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科学管理的灵魂与价值所在。因此,我们不妨将老子的思想引人到学生管理模式中来,要求学生管理工作在终极目标的指引下与长效机制的规范下大胆放手,锐意创新,让学生养成行为上自我约束、学习上自我激励、专业上自我发展、生活上自我管理、活动上自我组织、人格上自我完善的良好习惯。
二、转化老子思想,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老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作为历史上的一面镜子,在当时社会管理的不同层面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对今天的高校学生管理实践,更是一笔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1 上善若水——实现“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的高校学生管理终极目标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最高的善宛如水一样,虽润泽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名利,总喜欢呆在众人都非常讨厌的低洼处,所以,最接近于道。他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老子把水的利万物和补不足看作是上善加以推崇,并将它作为管理思想的终极追求目标。从根本上来说与高校学生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相一致的。即是围绕学生共同“成长、成熟、成才、成业”这一管理目标,让所有的管理内容、方式与机制都服从并体现这一管理目标,旗帜鲜明、目标坚定。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动态模式,既要符合现代管理科学的理念,更要提升“管理对象”全面成长的内涵与品质,实现“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群体的期待,让管理者的管理目标在行为个体的人生价值追求与实现过程中凸现出来,是一个同时让“管理者”与“管理对象”双重收益的事业。由此,让学生管理模式汲取老子上善若水的科学思想,更注重“被管理者”的主动参与过程,弥补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中“要我做”的人性化、民主化的缺失,要求管理过程更富有时代性、多元化和亲和力。很大程度上,在教育理念及培养目标方面,摈弃了“要我做”的强迫式管理模式,代之以对生命参与、欲望唤起的“我要做”的崭新理念。传统的“要我做”的管理理念,是被动、受动、无创造激情支撑的,更无视受动个体个性的,属被强加色彩的理念,而“我要做”则是当代大学生自主的、能动的、并贯彻创造激情的、重视能动个体创造性欲望的理念,充满着个体成长的无限张力与生命力的价值期许,是完全符合老子“上善若水”这一管理理念的出发点与归宿的。
2 和光同尘——创设从“我要做”向“我会做”转变的高校学生管理长效机制
老子提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意思是说,不露锋芒,消除纷争,蓄敛光耀,混同尘世就是道,即协同管理的一种顶层组织设计规律。从高校学生管理的角度来看,创设团队合作的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就是在组织成员共同愿景的激励下,通过人性化、人本化、人文化、人权化的网络管理机制,极大的发挥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创设组织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共同成长的长效机制,这既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更是对老子管理哲学思想的生动诠释。
围绕学生从成长到成才、成业这一高校管理目标,形成系统化的“六管互动”的网络管理机制。所谓“六管互动”:“一管”指校、系学生管理部门宏观管理机制;“二管”指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微观管理机制;“三管”指校、系学生会、团总支等学生自治管理机制;“四管”指各班班委会、团支部前沿管理机制;“五管”指寝室长日常管理机制;“六管”指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总体要求“六管”同时互动、缺一不可。其中,学生个人自我管理既是受动主体,更是受益主体,在整个“六管”的互动机制中处于“灵魂”和“核心”地位。这“六管”的动态运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管理的力度覆盖到每一个学生,推动学生“个体”与“群体”理想目标实现的“最大值”,同时又展示高校学生人性化管理的生动效应,从而达到“牵一发动全局”的整体动态网络管理效应,为实现育人目标提供保障。
无疑,这“六管互动”的动态管理机制渗透了老子和光同尘的管理理念,把不同管理层面的责任进行分解,将管理者对生命潜质发掘的机遇与可能性,最大限度地眷顾到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帮助他们最大可能地实现从“我要做”到“我会做”的全面提升。其中,“我要做”的内涵更多是感性的、盲目的,属行为主体对过程的期待视野;而“我会做”则是动态特征、实践特征和充满挑战特征的过程。有趣的是“六管互动”的动态管理机制的运作,有利于将传统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转变成扁平网络状的组织结构,改集权管理为分权管理,打破传统管理模式静态、封闭、僵化的格局,代之以崭新的动态、开放和良性互动的格局,既加快信息的传递,实现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又增强了组织管理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从而为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全面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无为而治——“我会做”转化“我能做”
在老子看来,无为而治是自然之道,即是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符合客观事物自身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好的管理者总是根据大道来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老子看来,管理不能简单粗暴地只靠行政命令,还需要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科学制度的自觉遵守与履行。因此,老子强调,为无为,则无不治,否则,为之者败之,执之则失之。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生管理模式的本质在于营造开放民主、科学和谐的成长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改变传统政令式的管理格局,使学生从“被管理者”转变为“管理者”,从“受动主体”转变为“能动主体”,由传统管理的“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再到“我能做”的最高境界,从而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志向与兴趣。实践证明,采用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即创建“三项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建立“学生值周制度”,将“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生评学”体现在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让学生分担教学责任,建立“压力”和责任意识,从而在知识技术和管理能力双重成长中获益,同时也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成长。二是实行“寝室长管理制度”,追求“位责一致”。从学生生活空间最基础的环境起步,从小事做起,体现“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提升寝室文化品位与内涵,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与行为习惯。三是实行“学生优秀典型上墙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换校园橱窗,将在学习、生活、卫生、文体活动、技能大赛、就业创业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优秀典型及时上墙公布,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为党员发展、评奖评优等学生民主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权、个性发展与主体意识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增强了核心竞争力,保障了“长效工作目标”的实现,也推进了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人本化”、“制度化”、“规范化”、“便利化”的创新进程。
总之,用长效动态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保障高校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这是一条曲折的探索之路,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希望。作为学生管理者,怎样去促成新的管理模式生成,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个体和群体均能在“被管理者”与“管理者”的角色转换中获得成长、成熟、成业、成才的快乐与动力,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完成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不妨大胆的汲取老子管理思想的积极因素与合理成分,完善与弥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实现刚柔相济、多重受益的管理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不断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