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激发智障学生的审美感悟
2013-04-29吴丽华
吴丽华
【摘要】审美感悟是学生对美术作品作出了解、领会和感悟的过程。但对智障学生来讲,难以做到,因为他们是一个智力、能力、情感都与正常学生有所不同的群体,他们缺乏创新必备的智力水平和钻研精神。所以在特殊教育中,如何让这些智障学生逐步实现审美感悟,是我们不断探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智障学生 实现 审美 感悟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13-01
审美感悟是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品、悟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体验去深刻领会作品中内在的意蕴,从而获得感官上的舒适、精神上的愉悦和理性上的满足的过程。由于智障学生是感悟能力薄弱的群体,在欣赏中与其他学生不同的是茫然一片、无动于衷。面对没有激情、没有见解的他们,我们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审美中由被动变为主动,逐步满足审美需求。
一、结合审美的主观性,激发智障学生的求知欲望。
审美感悟是主观性的,它的产生不仅取决于客体的审美属性,还取决于主体的创造。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审美感受是由主体化的对象和对象化的主体双向建构起来的“人的自由的肯定形式”。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智障学生有着不同的表现,存在着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上、想象与情感态度上等等的差异,从而造成审美感悟上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激发智障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实现审美感悟的前提。他们有了求知欲,欣赏起来就有动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和保护智障学生的求知欲,认真聆听他们的不同声音,鼓励他们自觉地去欣赏作品。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多样的模仿来提高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学生潘宇航会说一些简单的解说词,但他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好,每次都要教三四次,成效还不显著,不过他的模仿能力还不错,比如他看到电视上有人在做有趣的动作,会灵活的进行模仿。 因此,我试着创设情景,让他去模仿一些解说词,培养他的审美感悟,进步虽然有但不是很大,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观察发现他原来喜欢和同学们一起模仿,于是我采用了“拷贝不走样”这一方式,既让学生进行了模仿,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默契。因此利用场景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他已经能说一些比较丰富的审美词,能够简单地评价这幅图是好还是不好。如学画中的太阳,我先让学生自己画,然后再比较谁画得圆,让用硬币比着画的学生给其它的学生介绍方法。再问学生“还有什么办法能把圆画圆呢?”这时学生抢着回答:用瓶子、杯子、碗等方法,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带着好奇心进入学习状态。
二、结合审美的渐进性,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
审美感悟不是瞬间完成的,是学生通过反复地品味作品而逐步达到的渐进过程。由于智力残疾学生的病因及发生的时间各异,造成各自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有很大的差别,难以实现审美共鸣。所以我们要针对每一位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结合审美感悟的渐进特点,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学方案,使他们的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掘。就拿兴奋型和抑制型特点的智障学生来说,兴奋型的特点是容易激动和兴奋,动作无节制。抑制型是兴奋过程障碍突出,抑制过程压倒了兴奋过程,精神萎靡、消极被动。对于前者我们必须因势利导,让兴奋型智障学生在欣赏中,通过我们的提问和指名回答的方法,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欣赏作品上来。对于后者,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用音乐视频和游戏来调节抑制型智障学生的疲劳。面对不同类型的智障学生进行双边活动时,我们要抑制兴奋型智障学生的冲动性,减少多余的动作,使其冲动变为兴趣;而对于抑制型智障学生则要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其积极性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穿插许多他们喜欢的作品,放到课堂交流中,让他们在玩乐中体验审美感悟,面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学生钱军一开始对于作品欣赏很陌生,他只是用眼睛去看,并未去思考这幅画怎么样,画的好在哪,还欠缺些什么,因此让他分辨作品好坏时常出错。于是我就将观看融于游戏中,利用时间在画纸上画满不同的小树,有画得仔细的,有画得马虎的,有画得正确的,有画得错误的等等,便于他欣赏,帮助他分辨好看与否,但他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时间长了,他就对于这种练习方式不怎么感兴趣了,于是,我又设计了另一种审美游戏——拼画比赛,比比谁拼的又快又好,让学生之间进行竞争,这样多样的欣赏活动,使得钱军对于欣赏作品兴趣更浓了,培养了他的审美感悟。另外,我们面对不同的智障学生,提问要简短明了,如在教授《枇杷》一课中,我根据枇杷的外形特征提问“枇杷是什么形状?”“它是什么颜色的”等等,这些的问题学生都可以通过观察直接找到答案。每当他们回答时,我们应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你真棒!”“表现不错!要继续努力哦!”你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所以我们决不能轻易地否定他们。对于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我们更加耐心地帮助他们。实践证明,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精神不振的智障振作起来,才能让过度兴奋型的智障生归于平静,才能让茫然无头绪的智障学生给以启迪;才能让没信心的智障学生唤起自信。在老师的言为心声作用下,学会了合作,在情趣盎然中逐步实现了审美感悟。
三、结合审美的不可言传性,培养智障学生的想象力。
在欣赏美术作品中,我们常常会有一种自己能体验到却无法用语言说清楚的感受,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作品中的形象本身的意蕴是复杂的、朦胧的、不确定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运用课件,直接将智障学生带进了一个直观、生动、利于理解的图画世界里。如,在欣赏《鸭子》时,我通过课件展示鸭子的不同形象,通过联想将鸭子变成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物品,我向学生展示可以根据鸭子的外形特征,也可以根据它身体的一个部分进行“变形”,鸭子的嘴巴可以变成“喷泉”,鸭子的外形可以变成可爱的调色盘,可以变成漂亮的游泳圈,可以变成小船,还可以变成花盆等等,但鸭子还是鸭子,没有变成其他动物。我试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鸭子还能变成什么,让学生带着想象去欣赏。又如欣赏画中的太阳时,我出示一个圆问学生,“这个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我把圆涂成红色又问:“这又是什么?”学生回答:“太阳。”我再问:你们能把它变成什么呢?有的说苹果、有的说大饼、还有的说像盘子等。从而把学生带入了想象的殿堂。实践证明,培养智障学生的想象力对智力的提高尤其重要,使他们踏上审美这条路将不再遥远。
实践证明,智障学生在某方面也有特殊的潜力和才能,甚至达到惊人的程度。据有关报道,有的智障学生有较强的心算能力,有的善于绘画,有的擅长唱歌、表演、指挥,英国有个叫理查德·瓦洛的智力残疾儿,医生诊断他为先天白痴,建议将他送往慈善机构以了其终生。但女教师莱布曼发现他对蜡笔画感兴趣,于是加以精心指导、帮助。当他在三十二岁时,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蜡笔画家。他的画在欧美参展百余次,售出千余幅。人们称赞他的画有“工匠之精巧,诗人之想象”。所以,我们的审美教育要结合智障学生的特点,创造有利于他们审美教育的情境,制作适合他们的课件,特别将一些有趣动画片直接引用到课件中,有利于激发智障学生审美积极性,有利于智障学生对作品作出感知,有利于提高智障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帮助智障学生实现审美感悟的方式方法有多种,依我之见,结合审美感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智障学生的审美发展保驾护航吧。
参考文献:
[1]王一兆著:《美术审美》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2]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