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将写作进行到底
2013-04-29周素华
周素华
【摘要】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将写作进行到底。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提高认识能力,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明特点、悟写法,是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学语言,在高中阅读教学中仿练表达。
【关键词】高中阅读教学 写作 写法 语言 仿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96-02
如何实现课堂教育素质化,如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语文,作为工具学科,重在读和写。而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通常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读”,也就是阅读课上,老师总是一厢情愿地调动各种能耐来肢解课文,同时硬生生地把课堂分为所谓:阅读课、写作课。阅读其实是写作的基础,如果能把“读”和“写”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读”“写”一体化,那岂不一箭双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只是,应当如何既能在阅读教学上,教会学生把握阅读的技巧,又能学会写作技巧,从而,达到一举两得,而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呢,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学生写作文——在阅读教学中将写作进行到底是有效的途径。
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写作文?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语文知识的传授与作文基本功训练科学地结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在阅读教学中提高认识能力。
一方面要在阅读教学中抓住“物”与“意”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认识事物的能力,让他们写作时善思会想,有言欲发。阅读教学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弄清文章写了哪些“物”,这些“物”有什么特点,写“物”目的何在,思考“物”所指向的“意”;“物”与“意”之间在哪一点上是有联系的,或相似或相关,进而探求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人此“物”中。用“物”与“意”转换的思维来指导学生阅读,了解“物”是承载作者什么样的“意”,作者又是怎样让“物”承载了“意”,就这样,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
如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景色——“物”描写中来看作家的“意”。引导学生明白因个人喜好、审美倾向不同。眼中的秋天也是不同的,作家笔下既有悲凉的秋、萧瑟的秋,也有金黄的秋、丰收的秋。有了这样的思考基础,再来看秋景的特点就变得简单了,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总结出郁达夫眼中的秋天清闲、安静。还有点悲凉,由此就知道作家的“意”倾向了,也就明了这“秋“承载了作者的什么“意”了。他偏爱的是一种淡泊、宁静、闲适的美,追求的是一种淡泊、宁静、悠闲的生活。
在学习这篇课文中,教会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意”和“物”结合起来,“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什么样的“意”就有什么样的“物”。我们不难从这篇课文中得到,要运用“物”来载“意”,首先,必须对所写的“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物”描写得逼真生动,为承载“意”打好基础,做好依托。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物”,使“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意”上,因为“意”是主;“物”是手段,“意”是目的。要为“意”而写“物”。
通过对“物”和“意”的理解,进一步认识“物”和“情”的关系,把握了这二者的关系,学生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情和景结合起来,进行写作,学会了学习。
在这堂课之后,曾布置一个题目给学生——校园二、三景。在学生笔下,学校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美丽的。问其缘故,他们说——我们爱我们的学校。
这难道不是“意”和“物”的准确把握吗?
其二,还要引导学生提高对阅读课中的课文材料价值的认识。
在阅读课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课文当作作文的素材。但是,一般的积累,没有辨别的积累,很难把课文素材运用到恰到好处,或者把课文素材充分利用。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素材的认识,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对课文材料价值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明白课文材料的用意,理解课文素材的内涵,在阅读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深入把握、理解课文。
在这种阅读课中可以让学生自己理解课文,让学生将课文中自己读懂的内容、理解的意思分享给大家听,让他们表达出收获的喜悦,而对于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注重主体的个人感受,让师生更进一步进行思考、讨论,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情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感悟,学会自主探索,让学生做到“想到、说出、说好”,加深学生对素材的思想内容的认识。当然,也要把作者的用意和学生分享,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他人的角度、作者的角度来理解课文材料,这很容易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印象——把这课文素材积累起来,并因为每个同学的不同理解积累下来,将来在不同的话题中运用。
如,《陈情表》,陈的是李密的苦情,05浙江高考作文题“一枝一叶世界”中,有考生这么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以一句谦卑之词,结束了向晋武帝的陈情,却激起了我心头的浪花。‘犬马怖惧‘拜表以闻,李密卑躬屈膝,胆战心惊的形象跃然纸上。为臣本甘为犬马,然伴君如伴虎,做官如履薄冰。况晋武帝篡位立晋,虽标榜纲常名荐,屡被征召,仕途险阻,安知福祸?虽以供养祖母为由,辞不赴命,然君心叵测,喜怒无常。若触怒龙颜,则命不久矣,谈何供养祖母?李密内心惶惑,怎‘怖惧二字了得?诗云:‘一叶落而知秋。李密一言而知其苦楚。”
文章运用的就是《陈情表》素材,灵活运用,文笔优美,切合题意。我们不难看到这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深度解读课文,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让自己的感受和素材有机结合,乃至水乳交融的一个成功的范文。
可见要在考场上写好作文,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灵活地利用课内素材作论据也可得高分。不可否认,这的确是课文素材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强大的魅力。
那么,阅读课这大的一块饼,我们怎会随随便便就把它浪费了呢?这样的一个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战场,我们又怎能轻易就把它放弃呢?
其三是在阅读教学中学语言。
高中语文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结合实际精心选编,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对于一些语言特别出众的课文,不防精选需要深入学习的词语句子,作为课堂的教学目标。并且在课堂上,把这些“个性”的句子——拿出来,读出来,钻进去。用这三步方法,让学生学习、品味。当然,我们不能忽视词句语言环境的特殊作用,也依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环境学习,要求学生结合运用学习。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步就可以让学生先把自己喜欢的句子选出来,有感情朗读出来,既可以体会作者的感情又可以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还可以感悟句子的写作特点。很多学生都会找出有叠词的句子,或有修辞的句子,特别是通感的句子。例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都是一些有个性特点的有文采、脍炙人口的文句,引导学生朗读它们,音律的和谐,文字的优美,使得学生读得深情款款;这样也适合他们去读顺并熟记它们,很快就可以积累下来;赏析它们的特色,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自然深有感悟——说得头头头是道;体会它们的情感,结合课文的意境进一步进行感悟,学生可以说各有各的想法。这样从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把喜欢的句子拿出来交流,交流包括句子信息和情感、态度,也包括交流学生的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可因此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及时给予鼓励,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主动收集课文的相关知识,并拓展延伸到生活中,由学习而生活,又由生活而学习,从而掌握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培养学生对美文的感受能力,和对语言的敏感性,也培养了学生对生活中美的体会和感悟,而后,在写作中,就可以达到下笔千言的目的了。
四是在阅读教学中悟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