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构建初中语文“少教多学”教学模式
2013-04-22李乔柱
李乔柱
【摘要】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少教多学”势在必行,在当今的教育下“少教多学”就是改变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的弊端。“少教多学”能科学地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比例关系。让“教”与“学”均衡发展,多层次、多渠道体现学生的学为主体。
【关键词】语文教学“少教多学”构建
长期以来,由于中小学教育中升学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育者往往采用的是“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的教学办法,老师传授多少,学生就接受多少。这种教学方法极大的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过度依赖老师,造成学生思考力、创造力的减弱,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将来的学生就会失去方向、目标,形成了真正的“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在今天的教育新形势、科技发达的新时代,培养具有创造力、思维力的学生,就得先从“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中改变,如何才能构建“少建多学”呢?
1.教师的观念、角色要转变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的前提条件是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师要信赖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能,总不能抱着“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学到底”的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要形成生生互动的课堂结构,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要解放学生的思维与个性;二是要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并让他们交流学习体会;三是要设计有思考和讨论价值的问题,不要提问一些过于简单或无效的问题;四是要让学生养成相互倾听、相互尊重的好习惯。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担心,怕学生吃不饱、吃不下,而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教师在授课之前就要充分准备,本节课 讲哪两个环节、哪两个知识点,抓住重难点进行分析、引导,要充分体现“舍”,这里所说的“舍”就是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考虑时间,抛弃剩下不讲的知识,让学生展开讨论“还学生一片空间”,“舍”了之后,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反馈,就是 “得”。要充分体现教学中的“精讲多练”,精讲什么,多练什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充分准备。而所说的少讲也正是精讲,“多学”也正是让学生合作讨论,体现了“多练”,而不是教师的本质发生了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教师不讲,产生错误认识,相反还要求教师备课时精心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少讲什么,少讲哪些内容,那些知识点必须讲,哪些不必讲,可讲可不讲就放手给学生自学。
2.“少教多学”必须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学校教育从单纯的知识教育、应试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少教多学),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教育方法问题,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深刻转变。在教育与教学改革中,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转变教育观念的基本依据。课堂教学观念应作如下转变:
2.1由“学科中心”向重视人的个性转变。所谓注重人的个性转变,就是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理性、感性和灵性的“全人”,而不是吸收、储存知识的仓库或者专门应付考试的机器人。课堂教学的一切设计,安排运作,就充分顾及学生的认识领域,情意领域及技能领域三方面的均衡发展。确认“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不是教“教材”(书)而是教“学生”(人)。一切教育活动落实在学生身上,始终有教育意义和价值。教师应了解、尊重、欣赏并发挥学生的个性,由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才。
2.2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在“少教多学”的教育新模式中,师生所扮演的角色应转变,教师要由“演员”变为“导演”,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此时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安排适当的学习环境,引起学习动机,让学生自由探讨,激发学生持续性的自我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以开发创造力。学生在教室里不只是静态地、被动地吸收知识,也不再过多地证明自己学的知识,而是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机会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3由“知识中心”(教材)向“方法中心”(过程)转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生学,其重点都是放在书上,教师教书,学生读书,重在教材知识与记忆。而“少教多学”教育的要求却不同,重点放在“方法”上。由于知识是学不完的,在知识剧增的今天更是如此;知识会衰退,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知识不断出现,知识固然重要,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更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钱伟长先生亦说:“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这是最关键的”。由此可见,教师有两件事要做,即:明确“教什么”与“如何教”,学生要要明确“学什么”与“如何学”。
3.敢于打破常规,让学生从读中悟到问题
以往的教学总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记到底,在今天提倡“少教多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以往总是老师提,学生回答,今天就应该让学生提,老师答。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学习一篇课文,读了之后,让他们从文中找出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经过小组合作提出的问题,如果带共性,并且也是教师所要讲的知识点,教师再作出正确的回答,若个别学生提的问题不具有共性,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差异,作出评价,给予鼓励,充分引导他们寻求提问的正确道路。如:我上《曹刿论战》一文时,采用了这一做法:一些同学提出“长勺之战”与鲁庄公有关系吗?一些同学说有关系,一些同学说无关系。我事先没有作出任何解答,让他们再反复读文,通过一遍两遍地读,一些同学大声回答说:“无关”,把“无关”的同学叫了起来,他们再三讨论,派班长作答:说本文长勺之战取得胜利是曹刿指挥有方,这一战之胜跟鲁庄公无关。再把“有关”的同学叫了起来,选派了一名作答,说:曹刿虽指挥有方,但是在鲁庄公的手下才充分得以发挥,当然有关。听了之后两方似乎都很有道理。我又叫他们反复读,读后又知这是开放性题,具有两面性。可以持“反对”,也可以持“支持”。这下他们赞成了我的说法。说“无关”,鲁庄公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长勺之战,全靠曹刿高超的军事才能,鲁国才得以获胜。“有关”,由于鲁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礼贤下士,给予曹刿施展才能的机会,鲁国才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这样一来他们一下感觉轻松多了,教室一片安静。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潜能,师生能互相尊重、相互沟通,师生能相互换位思考,替对方着想。简言之,师生之间要民主、平等。在这方面,魏书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的民主可谓做到了家,上什么课,怎么上由学生决定,问题由学生提,考试题目由学生出试卷和作业由学生改,奖惩办法由学生定……,正由这样他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4.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本领。很多老师喜欢对学生一看就明白或稍为作点思考能明白的知识去详细讲解,其态度可谓认真负责,其效果却是愈讲愈糊涂。给学生自学的时间,自学能力是在自学过程中形成和提高的。学一篇课文或新学一个知识点。首先就要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在课文中或者例题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通过读或者预习让他们从中悟出问题,再去寻求答案。让他们读读议议,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自觉地去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要充分让学生自学,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培养了自学能力,充分彰显了“少教多学”的原则。
总之,语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课堂模式还有诸多值得深入细致探讨,以上仅只是个人之所见。
参考文献
[1]《课堂教育手册》
[2]《云南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