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肥胖对上游治疗的老年阵发性心房纤颤复发的影响研究
2013-04-21宋宏雁方志敏钟小兰刘超群刘顺民
宋宏雁,方志敏,钟小兰,刘超群,陆 云,刘顺民
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直接导致血管栓塞、慢性心力衰竭和死亡风险的增加,严重影响着人群生命健康。与窦性心律失常患者相比,房颤患者死亡率增加2倍,部分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反复发作可引起心房重构(包括电重构和结构重构),随着时间推移最后可发展为持续性房颤。上游治疗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治疗或预防房颤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多项临床试验研究表明,上游治疗可以降低房颤发生率和死亡率[1-4]。房颤发病率的增加与多种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肥胖是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体质指数(BMI)每增加1个单位房颤发生风险增加4%[4],但目前超重和肥胖对房颤复发的影响并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超重和肥胖对上游治疗的老年阵发性房颤复发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122例,其中男69例,女53例;年龄60~80岁;阵发性房颤定义为可自行复律的房颤,一般持续时间<7 d;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为BMI≥25.0 kg/m2[5-6]。
1.2 方法 所有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上游抗心律失常药物12个月以上,上游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福辛普利钠片、螺内酯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及比索洛尔片,房颤持续时间≥7 d者给予胺碘酮片。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每个月由固定的专业医师对患者进行主动电话随访或门诊随访,同时通过专用电话接听患者的咨询电话,了解患者有无房颤复发、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等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房颤复发定义为治疗6个月后发生持续30 s以上的阵发性房颤或持续性房颤;于随访3、6、9、12个月行12导联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以期排除无症状性房颤。
2 结果
共随访(14.9±3.0)个月,失访6例,失访率为4.9%。根据BMI将患者分为超重和肥胖组68例,非超重和肥胖组5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房颤发作次数、距首次房颤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和肥胖组患者的BMI、24 h尿清蛋白定量、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大于非超重和肥胖组,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高于非超重和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超重和肥胖组房颤复发率为47.1%(32/68),非超重和肥胖组为18.5%(10/54),两组房颤复发率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64.106,P=0.003,见图1)。
图1 两组患者房颤复发率曲线比较
Figure1 Comparison of curve of AF recurrence rates of the two groups
3 讨论
老年患者房颤发病率较高,随着房颤病程进展,患者心脏也会出现结构和/或功能的改变,如心房结构和电重构、交感神经重构等[5]。上游治疗后可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阵发性房颤发作次数,抑制左心房扩大,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螺内酯治疗房颤疗效较好,有助于控制心室率、减小左心房内径、改善左心室功能。
近年来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是房颤的危险因素。Framingham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是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与正常体质量者相比,超重和肥胖者房颤发生率明显增加[6]。超重和肥胖增加房颤发生风险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血容量增加、左室舒张功能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等神经体液系统激活以及脂肪本身引起的心肌结构和电生理特性异常均可能是超重和肥胖引起房颤的病理生理基础[6]。我国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中国人超重和肥胖率为17.3%[7],但房颤患者中超重和肥胖率的流行病学资料缺乏。
本研究结果显示,超重和肥胖组患者的BMI、24 h尿清蛋白定量、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均大于非超重和肥胖组,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非超重和肥胖组,且超重和肥胖组房颤复发率明显高于非超重和肥胖组,提示超重和肥胖是上游治疗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复发的影响因素,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超重和肥胖引起的左心房增大、高血压、糖尿病等均会对房颤复发造成一定影响[8],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其具体机制仍有待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及循证医学研究进一步分析。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注:BMI=体质指数
1 JCS Joint Working Group.Guidelines for pharmacotherapy of atrial fibrillation(JCS 2008):digest version[J].Circ J,2010,74(11):2479-2500.
2 Schneider MP,Hua TA,Böhm M,et al.Preven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by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inhibition:a meta-analysis[J].J Am Coll Cardiol,2010,55(21):2299-2307.
3 Abuissa H,O′Keefe JH,Bybee KA.Statins as antiarrhythmics:a systematic review part Ⅰ:effects on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J].Clinl Cardiol,2009,32(10):544-548.
4 边波,孙跃民,万征.他汀类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从临床循证证据到分子机制[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9,23(5):377-381.
5 孙颖莉.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慢性心房纤颤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8):1342.
6 Wang TJ,Parise H,Levy D,et al.Obesity and the risk of 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J].JAMA,2004,292(20):2471-2477.
7 武阳丰,马冠生,胡永华,等.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16-320.
8 Pritchett AM,Jacobsen SJ,Mahoney DW,et al.Left atrial volume as an index of left atrial size:a population-based study[J].J Am Coll Cardiol,2003,41(6):1036-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