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许地山在港创作的民族性和本土化倾向
2013-04-16吴雨泽
吴雨泽
【摘 要】许地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抗战时期香港文学界的重要作家。作为南来作家,许地山在为中原抗战奔走呼号的同时,也积极关注和融入香港文学本地化进程。在港六年间,许地山的文学创作突出表现了对民族文学传统的认同、吸收和对时代背景的关切,更重要的是对香港文学本地化进程的关注和推进。
【关键词】许地山 民族性 本土化 香港文学
民族性和本土化不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文学的民族性指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及民族文学的特色。对于许地山战时在港期间的创作来说,从时代背景上看还包含了其时中国人民抗战的精神,从其创作特色上看,还包括其作品中的民间因素。本土化在此时的许地山的创作中则表现为对香港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学传统的吸收、对当地民间文化资源的开掘和对香港文学进程的积极融入。因此,民族性和本土化侧重不同的方面,也有互相联系的共同点。从这两个角度能够较为全面地观照许地山在港期间的文学创作。
一 许地山在港创作作品简介
许地山于1935年到香港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成为香港地区抗日文化阵营的中坚人物,积极为抗战奔走呼号,同时以改革当地的文化教育为己任直至1941年去世。因此,许地山在港六年的创作并不多,主要有以下所列:小说方面:《玉官》,1939年2月至5月连载发表;《铁鱼的鳃》,1941年2月发表。戏剧方面:《女国士》,1938年11月发表;《凶手》,1940 年6月发表。童话方面:《萤灯》,1941年发表;《桃金娘》,约在同年7月发表。此外还有杂文若干篇,后来辑在《杂感集》里。
在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地山在港期间创作对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学传统的吸收、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开掘利用、对其时抗日形势的关切和作为南来作家积极融入香港文学的本地化进程的努力。
二 许地山在港创作作品简析
1.许地山在港期间的创作具有故事来源民族化的倾向
首先,从选材来看,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童话,许地山常利用中国传统故事或民间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独特的创造。如独幕剧《女国士》写的是薛仁贵之妻柳迎春劝夫从军的故事,显然受到了历史上薛仁贵故事的影响。两幕剧《凶手》写的是北宋仁宗庆历年间一财主孙荣之妻杀狗劝夫的故事,来源于元曲《杨氏女杀狗劝夫记》。又如,童话《萤灯》,虽然作者在文中说故事发生在西方的两个小国,但显然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故事的改编。其次,“许地山在意象的选择营造上对中国古典文学意象多有借鉴”,如《萤灯》中的萤火虫意象、《玉官》中的宗教意象等。再者,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对甲午海战、大清官僚的涉及,最重要的是对带有鲜明中国特点的主人公思想的展现,都展示了那个时代下民族的苦难、人民生存的环境、小人物的思想动态和生存悲哀,具有重要的民族意义。
2.许地山在港时期的作品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民间化
首先,这些作品着意吸收粤闽一带的民间传说加以改造。如带有鲜明闽粤风情的童话《桃金娘》,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勤劳、善良和美丽的追求。其次,许地山还有意识地借鉴民间文学形式,吸收了民间故事、传说等的表现手法,如两篇童话的“传说”性质和讲故事的方式,小说《玉官》曲折离奇的传奇性质。在此,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如玉官对节孝牌坊的追求、《女国士》写柳迎春向薛仁贵晓之以爱国之义、《桃金娘》展现桃金娘的勤劳、善良、美丽等。此外,对民间流传的民谣、民歌等的运用也给他的作品染上了浓厚的民间色彩。最突出的是《桃金娘》里的民歌,如“大雨淋不着金娘的头;大风飘不起金娘的衣。风丝雨丝,金娘也能按它上织机;她是织神的老师”等。因此,许地山的这部分作品带有民间文学独特的审美特点。
3.许地山在港期间的创作明显受到了抗战大背景的影响
许地山的最后一篇小说,同时也是在港期间最有价值的作品《铁鱼底鳃》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铁鱼底鳃》以抗日战争中的逃难生活作为背景。所谓“铁鱼底鳃”,是指从水中获取氧气并把二氧化碳排出的装置。爱国科学家雷先生发明了在国防上十分重要的技术——“铁鱼底鳃”,但却报国无门。战事来临,雷先生生活在极度困苦之中。最后,“到埠下船时,失手把一个小木箱掉下海里去,他急起来,也跳下去了”。那小木箱里,装着“铁鱼底鳃”的模型。雷先生连同他的发明一起沉入了海底。小说的结尾写道“那铁鱼底鳃,也许是不应当发明得太早,所以要潜在水底。”透露出《铁鱼底鳃》这部现实主义杰作浓重、真实的悲剧意味。“雷老先生的发明不仅无人问津,他连生存的权力也几乎被剥夺了。” 他从船坞辞工后一直失业,老伴、儿子都不在了,他年岁渐大、穷愁潦倒,发明了能为国家增强战斗力的武器却不被人理解,然而在逃难中他依然尽心照顾和帮助临近的一户难民妇幼——科学无人问津,展示了对当政者的批评,而雷先生“铁鱼底鳃”处处考虑以人为本,也是对当局者的反讽。同时,小说里还突出地表达了对“穿屐的”入侵者的痛恨,传达了作品的爱国主义主题和对时代的关注。《玉官》故事的时代背景也并不久远,面对的是甲午战争至抗战爆发前的中国历史,展现了这一段时期里一个普通的中国妇女的信仰和命运。而童话《萤灯》中对两个国家的战争的描写也不能说不带有抗战背景的影响,在这篇童话里,作者宣扬反对不义之战的意识,也表达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追求。
4.最重要的是,许地山在港时期创作的本土化特点
这里的本土化与前述的民族化、民间化和时代性都有很大关系。许地山是“南来作家中协调中原心态和香港文学本地化进程最自觉而有效的”一位。在港期间,许地山没有很多南来作家来港避难的“过客心理”,而是在宣传抗战的同时,关注香港的文学发展和文化事业。在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积极融入香港文学自身的进程。如前所述,两篇童话《桃金娘》和《萤灯》,前者取材于南方民间故事,具有鲜明的闽粤色彩,后者则以战争为故事背景,融入当时香港战时文学的框架中。《玉官》以玉官对上帝和祖宗的信仰矛盾折射了当时香港人在华洋杂处的社会里的心理反应,也隐喻了香港受中华传统文化和欧风美雨影响的现状,不仅描述了社会现实,而且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而《铁鱼底鳃》则真实而典型地反映了抗战过程中香港乃至南洋华人的生存状态。他们虽然处在抗战的边缘,但仍无法摆脱战争带来的悲惨命运。然而即使在战争和困苦中,人们依然不忘良知和善心,不仅发明武器支援国家,而且互帮互助、共度难关。这是当时香港的真切写照。
三 在香港文学本地进程中的作用评价
许地山作为南来作家,在香港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六年。这六年,他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对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吸收、对战事的关心、对香港文学的思考,都体现在这些作品中。这时的香港文学既有和内地文学呼应、互动的鲜明“中国性”,又不断寻找香港和“中原”不同的本土元素,努力实现自己的本土化。这一时期的南来作家大多较少关注香港现实,而是延续在内地的战时文学,仍然以中原人、内地人的心态对抗战摇旗呐喊,加之香港本土作家在创作力量上的势弱,对香港文学的本地性进程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滞。而许地山来港后,不仅积极关注中原战事,同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融入香港文学的本地化进程中。他将笔触细腻地探入当时香港民众的内心,着力展现香港本地人的生存状态、思想动态和香港的社会面貌。这与许地山的个人经历、生活环境及宗教信仰都有较大关系。同时,许地山的创作也在客观上反映了战时香港文学发展的复杂状态。
另外,许地山这一时期在港的创作也给我们考察文学作品经典化的典律构建带来了启发和思考。如今,同那些未能融入香港文学本地化进程中的“暂居”南来作家相比,许地山的这些创作无疑更具有经典意义。这些作品中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吸收和对现实的超越是否促使其在更大范围和更多维度上获得认可?
许地山的创作融入了香港,香港文学的本地化历史也必将接纳许地山。
参考文献
[1]孔令环.许地山作品中的意象及其与传统文学意象的关系[J].中州学刊,2005(9)
[2]袁良骏.简述许地山先生写于香港的小说[J].河北学科,1997(6)
[3]黄万华.战时香港文学:“中原心态”与本地化进程的纠结[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