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与现实

2013-04-16包力

关键词:现实革命理论

包力

【摘 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的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了“革命”。“革命”是为了什么?当然是打破不合理,使合理的成为现实,使人真正成为人。马克思的“革命”是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的。我们只有真实地理解其本意,才能结合时代精神和本民族文明去把握和改造。现实地理解革命有其必要性,因为“革命”蕴含的精神持续存在,“现实”之矛盾性依旧如故。我们仍需在矛盾性的现实中保持“革命”的精神与气质,发掘其理论思想给予我们的方法和动力。

【关键词】理论 革命 现实 人 精神 发展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篇幅不长,却能给人以思想上的震撼。正如其中的这段话:“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带着这种对理论的新的感受与理解,深入发掘其深刻内涵,在理论中发现可能性,在实践中引导创造性。笔者认为,导言的中心可以概括为“革命与现实”。

一 革命的理论与现实性

以革命为中心,并不是通过它导向一个乌托邦的目的,而是透过其思想逻辑的发展让人意识到社会进程中革命的必然性。无论是现实世界层面还是思维精神层面都需要批判精神,最终引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矛盾的统一,展现出人类的创造性和无限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学究式的理解,我们会有所感受,但只是简单地教条般地“信仰”,其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地结合现实和社会历史。就德国近代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变化都伴随有一种相适应的哲学产生。其思想本身就体现着历史的偶然性和逻辑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转向。而这不是黑格尔式的“哲学家头脑中的变革”,而是直接地现实地对德国制度的“开火”。

《导言》文本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法”代表着上层建筑的现实化,本身包含着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因素。对“法”的批判其实就是对现有制度的批判。为了社会的良性维系,为了每一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有必要打破僵化的体制,扬弃现实、实现理想。正如黑格尔所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黑格尔由于其阶级软弱性没有正确地提出理论的现实意义,只有马克思第一次以“革命”的姿态面向一切不合理的现实。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中,普鲁士王国是人类发展的最终形式,其国家哲学和法哲学虽然是思辨的,但本质是抽象的、封闭的,也就是存在辨证的方法论与体系的矛盾。近代德国是一个较封建且具有理性传统的国家,历史已经证明它发展的困难,哲学正是其佐证。思想中的时代必然会受到现实的影响,在宗教改革日趋彻底的情况下,世俗基础的变革不可避免。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了宗教精神气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影响。而在对宗教的批判中,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而中世纪的宗教的确成了压榨人民的工具,所谓的信仰,失去了它应有的减轻人类痛苦的本真意义。在罗蒂看来,在“我们”之前,“基督教不知道其目的是减轻残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打破了宗教统治,神学基础也伴随着科学发展逐渐被摧毁。尽管宗教气质或者“信仰”存在的意义并没有被遗弃,而是以改变了的形式继续在西方世界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但政教分离已是大势所趋。马克思对宗教持全然的否定态度,其意义还是在于对不合理的现存世俗基础的彻底批判,以改变历史沉淀下来的社会发展的缓慢性与变革阶级的软弱性。

抽象的思维并不是空想,它包含历史的自觉、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只是如果不付诸现实,它只能是列宁所概括的“不结果实的花”。马克思在这里意在表明理论的重要性。理论不是哲学,但具有哲学性,它是现实与可能的结合;理论的内容未必都是哲学概念,但我们要发掘概念的深刻性。还是那段话:“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如果把理论当作一种描述,描述本身就是改变现实的力量,再描述的出现必然具有变革的作用和新的意义。革命是手段,革命也是目的,不是为了革命而革命,而是为了现实和人本身而革命。当故往思想根基牢固,有必要发展一种新的更深刻的理论以打破其统治,而这又依赖于对现实世俗基础的深入分析,才不至于只是“思想中的变革”。

二 革命的基础与目的

这里有个“群众”概念。自笛卡尔以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它的发展是促使由“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的条件。然而囿于唯心主义体系的限制,所谓的能动也只是思维的能动,遇到现实或现实的历史则无能为力。这里的个人也只是抽象意义上的个人,而非现实的具体的每个人。所以在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它不是彼岸世界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基于人的“自由”的共同话语)的道路上,必须首先在立场上作根本的改变。这也是当唯心主义辩证法发展到顶峰后,不可避免地实现唯物主义转向而发展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根源。也只有根源于现实,才能在历史中正确发挥“实践”的作用,使每个个体能够彼此联系,形成群体,而非抽象为“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共同世界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具体的,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人在关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本质。这就要求不断消除阻碍人类本质实现的障碍。在关系中形成的“群众”是集体概念,但不是抽象了的,而是有着共同目标: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是与历史同水平的“群众”。

马克思的理论可以说就是为了“革命”。“革命”是为了什么?当然是打破不合理,使合理的成为现实,使人成为人。在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深刻地洞察到了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他不仅要解放德国人,更要解放全人类。正是这伟大抱负,使其理论具有极强感染力。之所以它作为一种理论已经过时,但作为一种思想、一种哲学犹如“幽灵”仍旧在发挥作用,在于它不仅具有逻辑上的一贯性,更开启了人类进程的新方向。德里达曾大声疾呼:“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这是一个方向,有目标,但难以完成,完不成;却又不是虚幻。对自由的追求永远是人类自身的未竟的事业。在朝着该目标前进时,人终将意识到个体自由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导言》的最后这样写道:“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这一段很深刻,既肯定了革命的意义,更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可能性。无产阶级的概念是马克思创立的,它的出现意味着矛盾在现实中的体现。既然它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为何最终要被消灭?因为它的存在即意味着剥削的存在,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然要消除一切剥削。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必然也要消解,最终实现哲学,即那完不成的目标。这虽然是理想,但在宗教丧失其作为超验存在而具有的对人的形上指导作用的背景下,无疑能使人类的实践不会失去方向与精神慰藉。

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是一种建基在对现实深刻批判上的未来可能性的分析,它不是权威,不值得我们迷信,但值得我们借鉴。

三 现实地理解革命

社会主义的探索表明了马克思所开创的新进程有实现的可能,但具体的实践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任何乌托邦的目标都必须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基础之上。人之为人,就在于使理想成为现实,在这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本质。只有保持这种可能性才有趋向的动力,如果停止了这一努力,必将迎来倒退抑或灭亡。

从文本与自己的理解中,笔者认为马克思的“革命”是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的。我们不能固执于那个时代的思想,而必须发挥现当代的精神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正如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同时,人不是简单的群众中的一员,除了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求。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精神,它不能成为一种信仰,否则极易造成教条。现实中的人具有着二元对立的性质,因为人是矛盾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能把历史、社会的唯物辩证法完全强加在个体身上。只有结合本民族文明的力量,马克思理论才有更大的生机,才能促进人精神追求的满足。

“革命”已非昨日的“革命”,“现实”也非昨日的“现实”,但“革命”蕴含的精神持续存在,“现实”之矛盾性依旧如故。所以伴随着思维把握这场未竟的事业,回到现实实践,我们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继续在矛盾性的现实中保持马克思“革命”的精神、气质,发掘其思想给予我们的方法和动力。

四 结语

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并不只是鼓动革命的宣言,它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它开辟了“现实”这个人所共在的生活世界的视阈,从而也开启了无数可能性。审视现实,在这个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个体的存在也陷入了整体理性的进步与异化状态下个体反思性蒙蔽的矛盾中,这是人自身的困境也是整个现实的困境。由此,我们需要重新走进马克思,走进其“革命理论”,透过批判精神发现理论的效用,改造理论本身,实践理论的意义。在全体意识觉醒的条件下,在“渐进的社会工程”中,朝着那不确定的确定性合理前进。在“革命”中实现“现实”,在“现实”中实现每个个体的本质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德〕马克斯·韦伯.黄晓京、彭强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美〕理查德·罗蒂.徐文瑞译.偶然、反讽与团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法〕雅克·德里达.何一译.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现实革命理论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中国的出行革命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