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秦汉间的生肖文化
——以简牍材料为中心

2013-04-15郑言午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干支图腾崇拜秦简

郑言午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略谈秦汉间的生肖文化
——以简牍材料为中心

郑言午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生肖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毋须质疑,但传统文献中的记载却众说纷纭,而秦汉简牍材料的出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事实上,在秦汉时期生肖文化就已经成熟化,十二生肖名称也逐步定型。而通过不同秦简的记载,可以看出秦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这一变化与当时的社会也是密不可分的。另外生肖文化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杂糅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文化,图腾便是其中一种。因此,通过对秦汉时期简牍材料中生肖记载的分析,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当时的社会变迁与民众思维。

生肖文化;简牍;图腾

生肖文化自古以来便一直与人们的生活、宗教、礼仪、时令、农业生产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直到现在,依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生肖在中国人的脑海里的影响之甚,其影响人们的时间之久,乃是不容忽视的。但是一直以来,对于十二生肖的起源和产生时间,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对其生肖的选择和排序问题也是各抒己见。虽然生肖文化就其本身而言,属于大众俗文化,但其很多问题和历史学、考古学都密不可分,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对历史学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本文着重于从秦汉简牍材料切入,力图对其起源以及先秦到秦汉间的变化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并且简述生肖文化与中国的图腾文化、地域性变迁和民族性的关系。

1 从传世文献和简牍材料看生肖文化在东汉之前的变迁

生肖的起源并非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笔者根据传世文献、简牍材料以及一些考古材料,大胆推测认为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干支和若干生肖动物符号;春秋战国到西汉初年,十二生肖的名称基本形成;在东汉进一步定型并且成熟化,此后普遍流行。

1.1 生肖文化的萌芽时期——夏商周时期

有关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不多,在甲骨卜辞和金文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关生肖动物的记载,包括不少牲畜的名称。从文字记载来看,早在商代时期,人们就有畜牧的传统,并且数目种类都很多。不同的生肖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作用,比如牛、马、羊、是用来祭祀的,虎、兔是用来狩猎的,而蛇、鼠则是人们厌恶的对象。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发现很多妇、子之名与生肖相联系。这一点在刘青的《从甲骨卜辞看十二生肖之衍生——兼论十二生肖衍化的思维模》[1]一文中有很多例证,笔者不再重复。同时在安阳殷墟出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干支表,显示出商代成熟的干支体系,但目前尚未有更多的史料能够证明此时已经和生肖动物发生了联系。第一个发现干支与生肖产生联系的在《诗经》当中,《诗经·吉日》“吉日庚午,既差我马”。故笔者推断此时出现的的动物名称应该和图腾文化有一定关系,虽然未产生生肖的概念,但已经处于一种萌芽时期了。

1.2 生肖文化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到西汉初年除了上文中的《诗经》中的例子,在《左传》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条记载,《左传》禧公五年有“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2](395)可以推测生肖逐渐和干支结合到了一起。这类的记载还有一些,但是还没有系统地联系起来,而云梦秦简中却第一次出现了系统化的记载。《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盗者篇”中有记载:“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兔也”、“巳:虫也”、“午:鹿也”、“未:马也”、“申:环也”、“酉:水也”、“戌:老羊也”、“亥:豕也”[3](220)“辰”下未记载生肖名,注释小组的注解曰“当系漏抄”。而睡虎地秦简日书的成书时间应当在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之前,部分内容甚至可追至战国时期的秦国或者楚国。在这里面主要是透过失物日与当值的禽名来推演出盗者可能的体貌特征、残疾、赃物窝藏地点、盗者名字、出入的方向、活动的时段、身份、捕获的机会以及盗者的性别等等,内容包罗万象,并提供了基本上明确的方向来搜捕盗者。这是目前为止笔者所见最早的系统的出现了十二个生肖的概念并且和干支联系到一起的文献。

差不多同期的战国晚期秦国竹简——天水放马滩秦简的日书中也有相关的记载,放马滩秦简《日书》甲种曰:“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兔也”、“辰:虫也”、“巳:鸡也”、“午:马也”、“未:羊也”、“申:猴也”、“酉:鸡也”、“戌:犬也”、“亥:豕也”[4](86)。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曰:“丑:牛也”、“巳:鸡也”、“午:马也”、“未:羊也”、“申:石也”、“酉:鸡也”[4](86)其内容与睡虎地的秦简有类似之处,也是用来占卜盗者相貌特征、入盗方向以及物品藏匿之处的,但很名称有了几处明显的变化。这个问题在下文中还将谈到,故在此不深入。

汉代以来,历代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肖文物和与生肖有关的文字记载。西汉初期的孔家坡汉简“盗日”篇曰:“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鬼也”、“辰:虫囗也”、“巳:虫也”、“午:鹿也”、“未:马也”、“申:玉石也”、“酉:水日(也)”、“戌:老火也”、“亥:豕也”[5](175)张家山汉墓竹简里面亦有记载:“寅:虎也”、“卯:象也”。

从上述简牍材料中,至多可以推断出这时候十二种生肖动物与十二支已经有所相关,但是与人的生年还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且十二种动物的排序也是比较混乱的。因此,只能说此时十二生肖的体系还在慢慢形成当中,简牍中的十二生肖也只能认为是现今流传十二生肖的雏形而已。

1.3 生肖文化的成熟时期——东汉

而传世文献当中最早系统记载十二生肖的当属东汉王充的《论衡》,在《论衡·物势》中载:“曰: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水胜火,故豕食蛇;火为水所害,故马食鼠屎而腹胀。曰:审如论者之言,含血之虫,亦有不相胜之效。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水胜火,鼠何不逐马?金胜木,鸡何不啄兔?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土胜水,牛羊何不杀豕?巳,蛇也,申,猴也;火胜金,蛇何不食猕猴?猕猴者,畏鼠也,啮猕猴者,犬也。鼠,水也,猕猴,金也;水不胜金,猕猴何故畏鼠也?戌,土也,申,猴也;土不胜金,案猴何故畏犬?”[6](148)可以发现这段文记述中缺记地支“辰”,但在同书《言毒》篇有载,曰:“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6](957)和现有的十二生肖大体已经很相同了,只是有“犬”与“狗”、“豕”与“猪”的古今变化。王充在《论衡·物势》篇中驳斥了把十二生肖与干支、阴阳五行相结合的现象,认为这没有根据。从另一方面而言,说明十二生肖与干支相结合的体系已经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被大部分人们所接受,因此王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批判。

除此之外我们在蔡邕的《月令问答》里也可以找到类似的材料,《月令问答》载:“凡十二辰之禽,五时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戌犬、酉鸡、亥豕而已,其余龙、虎以下,非食也。……寅虎非可食者……冬水王,水胜火,当食马,而礼不以马为牲,故以其类而食豕也”。而在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的一面东汉铜镜背面刻有十二生肖图案及十二地支铭文,证明当时的生肖文化已经完全定型,并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综上可见,东汉时期的生肖文化已经成熟,并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生肖文化形成于东汉年间,是有过一段漫长发展历程,而其与干支、阴阳五行相结合用以算命学说,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 秦汉简牍材料中的生肖文化的地域性

笔者为了更直观的看出秦汉时期的生肖变化,综合了上文中所列出的文献资料列表如下:(见下页)

如表中所列,秦汉简牍材料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在一些生肖上如龙、蛇、马、羊、猴、鸡、狗上的变化以及与现实的差别还是挺大的。而基本同时期的秦简,明显放马滩的记载与现世的更接近,更为不解的是像现世的“蛇”、“马”、“羊”“鸡”,睡虎地秦简里面对应的却是“虫”、“鹿”、“马”、“水”,到了稍后期的放马滩秦简叫做“鸡”、“马”、“羊”、“鸡”,到了西汉初年的孔家坡汉简,却又变成了“虫”、“鹿”、“马”、“水”,与睡虎地秦简相同。难道生肖的变化不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慢慢成熟定型的吗?笔者认为简牍中生肖的变化除了与时间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睡虎地秦简在湖北省云梦发现的,孔家坡汉简是在湖北省随州发现的,两者虽然反映的时代不同,但相同点是都属于古时的楚地。而放马滩秦简是在甘肃天水发现的,古时属于的是秦地。由此看来,战国秦汉时期的十二生肖尚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类型。睡虎地秦简与放马滩秦简的不同正反映了当时楚系文化和秦系文化的差别,各自保留有各自的地域特色。而孔家坡汉简与睡虎地秦简的相似,我们可以看出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虽然“书同文,车同轨”,但是对于地方性的大众文化还是有所保留的,以至于到了西汉时期,楚地还保持的着原有的生肖文化。这一方面与秦朝统一时间较短有关系,另一方面我认为是秦始皇故意而为之。因为强行改变一个地方的大众文化或是民俗习惯必然会激起不满,这样不利于秦统一初期的社会安定。

另外,从放马滩秦简与东汉乃至后世的生肖文化相差不大可以看出自秦统一后,秦文化迅速占据社会的主流地位,因此带有秦文化色彩的放马滩秦简中的生肖文化得到了更多的保留。如李零指出睡虎地《日书》、孔家坡《日书》的一些不同配法可以在后来的三十六禽体系中中找到[7](204~217),这表明以楚系文化为代表的南方的十二生肖体系则逐渐转入到了三十六禽体系之中,而北方文化开始占据主流。

3 生肖文化与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乃是一个非常奇特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化现象,可以算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宗教信仰。图腾这个词语本为外来词汇,将“图腾”一词最早引进我国的是严复。他指出:“古书称闽为蛇神盘瓠犬种,诸此类说,皆以宗法之意,推言图腾,而蛮夷之俗,实亦有笃信图腾为其先者,十口相传,不自知其为怪诞出。”[8](9)由此可以看出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旨在区分群体。而在史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早期图腾崇拜的痕迹,如《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当为黄、炎两帝之争时,黄帝与众多小部落结盟共战。而熊罴貔貅貙虎应非野兽,而只是部落的图腾。又《后汉书》卷九五《礼仪志中》有大傩条,曰:“先腊一日曰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文中所述的傩舞以十二兽为原型,可见亦源自原始的图腾崇拜。当然图腾崇拜并不仅仅限于动物,杨堃先生曾经说过:图腾“是一种动物,或植物或无生物。”[9](140)

以睡虎地秦简为例,秦简中:“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善弄手,黑色,面有黑子焉,疵在耳,臧于垣穴中、粪蔡下。.多鼠、鼷、孔、午、郢。………”[3](220)此句大意为若在子日失物,则从「鼠」来求知盗者。盗者尖嘴、少须,手相当灵巧,肤色为黑色,脸上有黑斑或黑痣,耳朵可能有些问题,在墙洞或是杂草之中可以发现赃物。盗者多名为「鼠」、「鼷」、「孔」、「午」、「郢」。暂抛下相面命理的因素不论,亦可看出“子日”与鼠的联系。此类例子下文中还很多,在简牍材料中看到的生肖文化与纪日紧紧相连,而在秦汉时期中国的历法还没有完全的成型。所以在历法产生之时,图腾崇拜仍是古代中国的主要文化之一。任何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一般都是在旧的文化现象的基础上产生,或与它有密切的关系。在图腾崇拜流行时期产生的历法,必然带有浓厚的图腾色彩。在制定历法之初,为便于记忆,大概是用人们所熟悉的图腾动物纪年、纪月和纪日。这样便可以理解了简牍中的纪日与各种动物的关系。

十二生肖,可以看作是古人对干支纪年法的一种具体取象。尽管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原始动物图腾崇拜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而且古人对动物图腾的崇拜也远不止这十二种,十二生肖所取的十二种动物之象,其本质特征与阴阳五行的取象性一样,都是与“人”以及“人”的“生命”这一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出发点及归宿息息相关的。从简牍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生肖动物与十二地支的相配,出现与后世基本相同的形式,虽然未最终形成,可是图腾崇拜对生肖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 小结

有关生肖文化的研究很多,但更多的是从民俗学的角度去解读,或是追溯其起源以及辨析词语的意思。其实生肖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正是这漫长的过程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精彩的历史长卷。生肖文化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本身的研究,更应当与农业经济、阴阳五行、图腾文化、地域变迁、民族融合等等各个角度去发现内在的联系。

[1]刘青.从甲骨卜辞看十二生肖之衍生——兼论十二生肖衍化的思维模[J].思想战线,2008,(05).

[2][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C].//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4]甘肃省考古文物研究所.天水放马滩秦简[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6]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李零.中国方术正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英]甑克思.社会通诠[M].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9]杨堃.原始社会发展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AStudy of the Chinese Zodiac Culturebetween Qinand Han Dynasties——Based on the Bamboo Slips

ZHENG Yanwu
(School of History,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It’s no wonder that the zodiac culture is importa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but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records divergent opinions. The unearthed bamboo slip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give the way to clarify the doubts. Actually, the zodiac culture had been matured and the twelve animals’names had been stereotyped in these two dynasties. According to these bamboo slips, we can review the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of the different regional couture in the period, which was inseparable with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The Chinese zodiac culture, whose forma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 merges many kinds of culture, including the totem.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zodiac culture recorded on the bamboo slips in Qin and Han period, we could observe the social changes and people’s psyche at that time.

Zodiac Culture; Bamboo Slips; Totem

G122

A

1672-2094(2013)05-0047-04

责任编辑:周哲良

2013-07-12

郑言午(1990-),男,安徽和县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生。

猜你喜欢

干支图腾崇拜秦简
干支梅
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中国风
北大漢簡《節》篇“冬夏至干支速算表”解讀
云梦睡虎地秦简,让秦史“活”起来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从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探索早期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
秦简“识劫 案”发微
送你一片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