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九渊家庭关系探微

2013-04-13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陆氏陆九渊爱卿

王 佩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陆九渊的家庭,成员较多,不仅有祖母、父母、哥哥姐姐,还有累世聚食的其他陆氏后裔,再加上家属子女和仆役等,统计起来,其“食指以千数”。[1]332这些人何以相处,似乎是个大问题。有趣的是,这个家庭曾受到宋孝宗亲口夸奖:“陆九渊满门孝悌者也”。[1]419后来,宋理宗又颁诏旌表陆氏义门,赞其“一门翕然,十世仁让”。[1]527陆氏家庭关系究竟如何,本文仅以陆九渊弟兄关系、夫妻关系为例,详考史料,略述其概。

一、 陆九渊与诸兄

1.陆九渊与陆九思。陆九思为陆九渊长兄,字子强,初中举人,晚以恩授从政郎。25岁时,“举进士,象山之始生也。乡人有求抱养为子者,二亲以子多欲许之,九思力请以为不可。是年,九思适生子焕之,与妻曰:‘我子付田妇乳之,尔可乳小叔。’妻忻然而从。象山既长,事兄嫂如父母。及守荆门,迎侍以往,不半年而归”[2]卷八本传。后,陆九渊常致书问候,有时也顺便提及自己在荆门的政绩,不料,“九思犹责其矜功,其严毅如此”。[2]卷八本传受批评后,陆九渊又修书坦陈己见:“某拙钝不敏,岂不自知。然物莫不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若其深思力考,究事物之精详,造于昭然而不可昧,确然而不可移,则窃自信其有一日之长。家信中详言事为者,非是矜夸,政欲以情实达于长上耳。”[1]218-219书中还列举赵充国等人坚定自信、勇于建功立业的典型事例,认为“此等皆非矜夸其功能,但直言其事,以著其事理之当然。故君子所为,不问其在人在己,当为而为,当言而言,人言之与吾言一也”。在陆九渊看来,“后世为不情之词者,其实不能自恃,古之君臣朋友之间,犹无饰辞,况父兄间乎”。尤为可贵的是,陆九渊提出评人论事不可用铢称寸量之法,若“以铢称寸量之法绳古圣贤,则皆有不可胜诛之罪,况今人乎”。“但人之见理不明,自为蒙蔽,自为艰难,亦蒙蔽他人,艰难他人,善端不得通畅,人心不亨,人材不得自达,阻碍隔塞处多,但增尤怨,非所以致和消异。”鉴此,他有感而叹:“格君心之非,引君当道,邈乎远哉!”

陆九思一生的主要作为,是总揽家务,注重礼义教化,培养人才。他著有《家问》一卷,朱熹为跋,称之“所以训饬子孙者,不以不得科第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义为忧。其殷勤恳切,反复晓譬,说尽事理,无一毫勉强缘饰之意,而慈祥笃实之气蔼然。讽味数四,不能释手”[1]480。可见,陆九思在礼义方面对家庭成员的要求是严格而具体的。这些要求,对于包括陆九渊在内的每个家庭成员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陆九思做家长期间,令陆九渊感受良深的是,自己曾被差选掌库,从中学得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本领。后引导弟子向学时,他常提及:“吾家合族而食,每轮差子弟掌库三年。某适当其职,所学大进。这方是‘执事敬’。”[1]428

2.陆九渊与陆九叙。二兄陆九叙,字子仪,“时贤高其行谊,称曰处士,又称为五九居士”[2]卷八本传,长陆九渊16岁,去世时,适逢陆九渊在家,得以写下《宋故陆公墓志》。[1]322文中说,二兄气禀恢廓,公正不事形迹,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和处理家庭矛盾。每当群居族谈至有疑义时,初若无与的他或正色而断之以一言,或谈笑而解之以一说,往往为之涣然。因为家素贫,无田业,为了一大家人的生计,他弃文经商,勇敢地承当主营药店的重任。他诚实经营,精心理财,一家百口的衣食杂用主要由其操持和供给。当穷约时,他的四个儿子、六个女儿总是穿得最差。如果不是大家都分得了什么,他是决不会考虑到自己及其妻小的。他对妻小要求甚严,不允许有半点特殊化行为。但是,每当兄弟们因交游而需要费用时,他不论手头多紧,总是想法子及时予以满足。陆九渊三岁丧母,依赖二兄二嫂之处自然多一些,因此,他特别了解和尊重他们,也特别感激他们。陆氏兄弟中,如果没有这样一位甘于自我牺牲者,大家恐怕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何谈读书做官,成名成家。

3.陆九渊与陆九皋。三兄陆九皋,字子昭,长陆九渊14岁。他从小好学不倦,“日课经子文集,必成诵,夜阅史册,不尽帙不止”。[1]331“少力学,文行俱优。”[3]卷五七“及长,补郡学子弟员,一试即居上游。”[1]331“预乡举,晚得官,终修职郎、监潭州南岳庙。先生率诸弟讲学,从游者多有闻。尝名其所居斋曰庸,学者因号庸斋先生。卒年六十七。象山表其墓,称先生持论,根据经理,耻穿凿之习。壮年以吕氏次序《大学》章句,犹有未安,于是自为次序。著有文集。”[3]卷五七陆九皋常与诸弟、乡举论学,兼治田间。他是几个弟弟的启蒙老师,陆九渊学问尽得其精粹。他与幼弟之间,感情尤深。当陆九渊初登仕途,任隆兴府靖安县主薄时,陆九皋专门写信勉之:“吾曹不可儿戏度日,视听言动之际,三千三百之微,不可不察。若只主张见在者,恐道无时而备,德无时而盛,仁无时而熟。更勇进一步,可共进此道。”[2]卷八本传陆九渊赴荆门时,请他同往,他说:“子行矣,吾往时当自访子。”[1]334可是,数月之后,陆九渊在荆门梦见三兄还没几天,陆九思还在由荆门返还故里的途中,竟传来了陆九皋的死讯。陆九渊自叹“某效官重湖,疾不侍药,敛不抚棺,葬不临穴,呜呼痛哉”[1]334。只能长歌当哭,写下《陆修职墓表》,以遥祭其在天之灵。

4.陆九渊与陆九韶。四兄陆九韶,字子美,“学问渊粹,隐居不仕”,“诏举遗逸,诸司以先生应,不赴”。[3]卷五七他长陆九渊12岁,因与朱熹友善,故陆九渊与朱熹的交游是由他引荐的。其对朱、陆之间相互问学并得以成学具有启发意义。他首言《太极图》错误,朱熹不以为然,导致纷争。陆九韶以朱求胜不求益,不复致辨,而主要由陆九渊论战。其学问以切于日用为要,曾以韵语为训词,供家人每日习诵,以规范言行。他有昼之言行,夜必书之的习惯,故有《梭山日记类编》。另有《类编解经新说》、《州郡图》、《梭山文集》等,惜多散失。他淡泊名利,晚年号梭山老圃,卒于陆九渊之后。临终自撰表礼,诫不得铭墓。其学术地位与弟齐名,时称“金溪三陆”、“三陆子之学”。全祖望谓:“三陆子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3]卷五七陆九渊对其道德文章敬佩有加,与之往来书信不少,但亡佚严重。束景南先生曾发现,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十七录有陆氏兄弟书札四件[4],其中,有两封陆九渊写给陆九韶的信。信中透露,陆九渊在荆门求贤若渴,急切希望四兄来荆裨益于政,还希望四兄能“从容其间”,于“草野市肆”之中搜访可用人才。

5.陆九渊与陆九龄。五兄陆九龄,字子寿,号复斋,长陆九渊7岁。他“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5]卷四三四。乾道五年(1169),陆九龄中进士,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请辞,继改任兴国军,后授太学学录,又授全州教授,未赴,卒于淳熙七年(1180)九月二十九日,时年49岁。《宋史》本传谓其 “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时贤与之论学,“期以世道之重”。他“繙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5]卷四三四,与陆九渊并称 “江西二陆”,比之“河南二程”。朝廷后追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其著作《复斋文集》流传至明、清之际。陆九龄对陆九渊的成才与成学有过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如:教之以《礼经》,使陆九渊自幼就懂得儒家之礼;勉励陆九渊赴举,并请旧友桔园先生指导程文章法[1]485;鹅湖之会,与弟联手,且率先发难,力助陆九渊抗衡朱熹,使之名噪一时。关于二陆之学,学者多有评说,如“朱熹谓九龄学术不偏,任重道远”[2]卷八本传。吕祖谦“尝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2]卷八本传,认为“复斋家庭讲学,和而不同”[3]卷五七。黄发东认为:“复斋之学,大抵与象山相上下。象山以自己之精神为主宰,复斋就天赋之形色为躬行,皆以讲不传之学为己任,皆谓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掀动一时,听着多靡。所不同者,象山多怒骂,复斋觉和平耳。复斋之文,犹多精语,足警后学,而自誉其所得,则在性学。”[3]卷五七陆九渊对五兄一直深怀感激和崇敬。五兄去世后,陆九渊不仅含悲作《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还请朱熹撰祭文,请吕祖谦撰墓铭。当陆九渊重病缠身,谓“吾将死矣”[1]512之际,还“语女兄曰:‘先教授兄有志天下,竟不得施以殁’”[1]512。可谓至死不忘。

二、陆九渊与吴爱卿

据杨简《象山先生行状》介绍:“先生生于绍兴九年二月乙亥,享年五十有四,娶吴氏,封孺人,二子持之、循之,女一。”[1]393

综观陆九渊《宋故吴公行状》[1]317~319、尤延之《吴公墓志》[1]497、杨简《孺人吴氏墓志》[1]497等文可知,吴氏名爱卿,祖籍南京,出生于江西临川前廊村。祖父吴万,以右迪功郎致仕。父亲吴渐,字茂荣,旧名兴仁,母亲黄氏,生五子四女,爱卿居长。爱卿幼有异质,女工不学而能,诗书过目不忘,吴渐感到很惊喜,表示一定要为爱女选得一位佳婿。吴渐雅好文学,却因几次考试失利,终于淡却仕进之意,而日率诸子读书,以自娱乐。巧合的是,陆九渊10岁那年,陆九龄入郡庠,陆九渊前往侍学,文雅雍容,众咸惊异。有老儒对前廊吴渐说:“君有爱女,欲得佳婿,无逾此郎。”[1]482于是,陆九渊与吴爱卿的亲事就此而定。

“绍兴三十二年壬午,先生二十四岁,秋试以《周礼》乡举。初,先生未肯赴举。复斋素善临川李侍郎浩,每为公言之,是年春,俾侄焕之侍先生同访公,公观其贽见之书,大奇之。留数日,力勉其赴举。”[1]485陆九渊回家后,以《周礼》为题认真思考,并找来范文作参考。考试时,临场不惊,自云“未尝以得失为念。场屋之文,只是直写胸襟”[1]485。三日之试,陆九渊写其所学,无疑滞。考官批曰:“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1]485放榜之日,陆九渊“偶过梭山,方鼓琴,捷吏至,曲终而后问之,再鼓一曲乃归。先生第四名,外舅吴渐第九名”[1]485。翁婿同科提解,一时传为佳话。遗憾的是,是年冬,父亲去世,陆九渊与诸兄同守父孝,自动放弃省试资格,乡试成绩由此失效。因丁父忧,陆九渊与吴爱卿的婚娶之事,自然也就往后推迟。

乾道元年(1165)八月,陆九渊再赴乡试未中却不介意。他在给童伯虞的信中,劝勉这位“领试亦不中”者,必须首先完成道德修养,方可考虑功名问题,若“舍此而从事于彼,何啻养一指而失其肩背”。[1]33-34他提醒友人警惕功名利禄之 “陷阱”。两年后,“乾道三年丁亥,先生二十九岁。冬,成嘉礼,孺人吴氏始大归也”[1]486。

“乾道七年辛卯,先生三十三岁。秋试,以《易经》再乡举。得解。”“八月十七日,子持之生。”[1]486次年,春试南宫,“夏五月,延对,赐同进士出身”。[1]487“淳熙元年甲午,先生三十六岁。秋八月十二日,子循之生。”[1]490

淳熙九年壬寅(1182)至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陆九渊“为国子正,删定敕局,居中五年,四方之宾满门,旁无虚宇,并假于馆,中馈百需,先生不一启齿,孺人调度有方,举无缺事”[1]497。

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秋九月既望,作外舅吴公行状”[1]497。陆九渊文中称:“某在童稚时,为公所知,后又妻以其女,知公之平生可谓深且详矣。”[1]319

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冬十月朔,作《外姑黄夫人墓铭》”[1]507。陆九渊高度评价岳母的慈抚与鞠育劬劳,谓“自吾为婿,未尝见其喜怒,唯见其慈祥恭谨,为姑如妇”;“待子婿卑行,犹孳孳若有不及”。[1]325陆九渊后“自云:‘先丈母志铭,叙次颇复明畅’”[1]507。

绍熙元年庚戌(1190)十一月乙亥,吴爱卿的大弟弟吴伯颙不幸以微疾卒,遗下妻子周氏和年幼的女儿。陆九渊为之撰《吴伯颙墓志》[1]330-331,又为之操持以族子为嗣等后事。

淳熙十四年(1187)至绍熙二年(1191)夏,陆九渊在贵溪应天山创办象山精舍。是山地僻田瘠,峰高坡陡,人迹罕至,在此办学,谈何容易。象山学子付梦泉后在《曾潭讲堂记》中忆及其艰难:“计予之从事先生也,自信而潭,播起道里,衡宇敝陋,居用草创,舍诸生者仅三尺地,每为客子连榻居之。日则支接宾识,拣讨馈饷,以资学侣。与先生任勤劳,蔬粥无时,不堪充肠。”[6]卷九之三为帮助丈夫办学,吴爱卿连自己的私房之物都捐献出来了。杨简在《孺人吴氏墓志》中追述道:“暨先生奉祠归,囊萧然,同僚共赆之。还里之明年,经理应天山,孺人捐奁中物助之。”[1]97

“绍熙二年,先生五十三岁。七月四日,赴荆门。携家眷吴爱卿、陆持之、陆循之、陆濬等同行。”[7]433

“绍熙四年春正月,夫人吴爱卿携二孤持之、循之及侄孙陆濬等,护先生灵柩归故里。”[7]434

三、结 语

上述“兄友弟恭”、“夫义妻顺”的典型事例,是当时社会伦理规范在家庭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陆氏家族长期致力于礼义教化的产物。据其家谱载,陆贺为家长时,“笃于义方,酌先儒冠、婚、丧、祭之礼,行于家,家道之整,著闻州里”[2]卷八本传。陆九思继任家长时,“著有《家问》”[2]卷八本传。陆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2]卷八本传,让家人诵读,罗大经《陆氏义门》对其有载。[8]包恢[注]包恢,陆九渊门人包显道之子,时任转运官兼知建宁军,后赠太子师。《旌诏青田陆氏十世同居记》谓“九韶称梭山先生,尤能加详密于治家之制,而大纲则有正本制用,上下凡四十条;其小纲则有家规,凡十八条,本末俱举,大小无遗,虽下至鼓磬聚会之声,莫不各有品节,且为歌以寓警戒之机焉”[9]。陆九龄“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合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闺门之内,严若朝廷。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悌焉”[5]卷四三四。在家庭教育中,陆九渊父子兄弟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注意言传身教,以实际行动为家人做榜样,否则,将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此所谓“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10]。

朝廷旌表陆氏义门,主要基于陆九渊、陆九龄对理学的重要贡献,其目的在于强化封建伦理秩序。由于受中国传统伦理说教的长期熏陶与影响,像陆氏这样累世同居而被立为社会楷模的家庭,在历史上并非绝无仅有,如德安陈氏、浦江郑氏、蒲城王氏等皆是也。他们不仅能维系本家族内部成员的和谐相处,同时还能肩负起和睦乡邻、稳定一方的社会职责,故朝廷特以“义门”称号褒奖之。值得指出的是,陆氏能获此殊荣,不仅因为它兼有以上可嘉之处,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拥有一道十分耀眼的理学光环。这一点,宋理宗在诏书中已明确表示:“青田陆氏,代有名儒,载在谥典籍。……惟尔能睦族之道,副朕理国之怀,宜特褒异,敕旌尔门,光于闾里,以励风化。”[1]527对圣意深有领会的是包恢的《敕赐旌表陆氏门闾记》:“然门闾之高,不惟其世,惟其人,此古今之所尤难者。惟陆氏五世而有文达九龄、文安九渊二大儒,特起东南,上续道统,陆氏之所以名家者,由二先生之名世也。”[2]卷十文中称“先儒谓家难而天下易,故睽次家人以难合而易睽也。一世犹难也,况累世乎!名曰义居,安得人皆知义,不过强合尔,如张公艺九世之出于忍,是也。若陆氏则世世师圣贤,人人知义理,所谓居广居行大道者,乃甚素所讲习。视彼图聚夫众以养口体,如张公艺之坚忍以持久者,天壤异处矣”。文末呼吁并感叹道:“当有闻陆氏之风而兴起者,运动鼓舞,浸久浸广,则人伦民德之弥厚,教化习俗之益美,虽古人比屋可封[注]比屋可封:一个屋接着一个屋的人都可以得到封赏,比喻人人皆贤。之风可期而致也。”

[参 考 文 献]

[1] 陆九渊集[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敕旌义门西江陆氏族谱[M].刻本.淸光绪三十四年(1908).

[3] 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束景南.陆氏兄弟佚札[J].抚州师专学报,1998(1):23-25.

[5]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李人镜.南城县志[M].刻本.淸同治十二年(1873).

[7] 吴文丁.陆九渊全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8] 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323-324.

[9] 程芳.金溪县志[M].刻本.清同治九年(1870).

[10] 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30.

猜你喜欢

陆氏陆九渊爱卿
Explicit K-symplectic methods for nonseparable non-canonical Hamiltonian systems
异录与祛疑:《象山语录》考辩
陆九渊对荀学的理解、接纳与赞赏
陆九渊儒释关系论
陆九渊行书《宋故孙氏夫人墓志铭》
ROYAL ROAST
爱卿听旨
几何说(四首)
上海书隐楼史略
“陆氏”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