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初中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异常”现象

2013-04-12戈菊香

化学教与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异常酚酞试液

戈菊香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 江苏 苏州 215153)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课程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特点的认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实验课,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在学生实验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和上课所教内容不同的现象或是一些额外的现象,这时就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并科学分析原因。 以下是笔者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 “异常”现象及个人分析。

一、“溶液的酸碱性”实验

在做“溶液的酸碱性”实验中,要检验几种溶液的酸碱性,有同学在用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性时, 发现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一开始溶液确实是显红色的,但经过振荡后溶液却自己褪色了。

笔者用同样的药品重新做了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相同。 笔者马上猜测:是不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液体中使溶液褪色的呢? 为了证明这个猜测是否正确,笔者立刻在液体中再滴了两滴酚酞试液,结果液体变红了,说明异常现象并不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造成的。 笔者经查阅资料后分析如下:酚酞是一种弱有机酸,在pH<8.2 的溶液里为无色的内酯式结构,当pH>8.2 时为红色的醌式结构。 酚酞的醌式或醌式酸盐,在碱性介质中很不稳定,它会慢慢地转化成无色的羧酸盐式;遇到较浓的碱液,会立即转变成无色的羧酸盐式。 所以,酚酞试剂滴入到比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时,酚酞开始变红,很快红色褪去变成无色。

后来,笔者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和浓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加酚酞试液做了对比试验,发现若是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做实验,振荡后红色不会褪去,而用浓氢氧化钠溶液做实验却会褪色。 因此,我们在做此实验时,应该用稀氢氧化钠溶液。

二、“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

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需要学生用排水法收集三瓶氧气。 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当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盖好毛玻璃片并正放在水平桌面上时,玻璃片很容易滑动。

笔者对此现象分析如下:一方面,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集气瓶口和玻璃片上都沾有水,水起到了润滑作用,从而玻璃片可能会滑动;另一方面,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集气瓶是倒扣的,为了防止漏气,集气瓶的瓶口肯定要低于水面一段距离,而不可能恰好和水面接触。 当集气瓶中水排尽收满气体时,瓶内气体的压强等于集气瓶口液面的压强,而集气瓶口液面要低于水槽中液面,因此,集气瓶口液面的压强大于水槽中液面压强,水槽中液面上的压强就是大气压,所以集气瓶内气体的压强必大于外界大气压,从而“推动”了玻璃片滑动。

三、“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

在“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中,有这样一步实验内容: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这个实验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在一次学生实验中,有学生观察到了一个额外的现象:在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时,导管末端刚刚伸入到液体中,就倒吸了一段紫色的液柱,而再通一会气体后紫色的液柱又自己掉落回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笔者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了分析结论:当导管末端伸入到液体中时, 导管内的二氧化碳气体立刻溶于水中, 造成导管内气体压强暂时小于外界大气压,大气压将液体压入导管中。而很快液体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就达到了饱和,二氧化碳就不能再溶于水中了, 所以再通一会气体后液柱就自己回落了。

以上是笔者对实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 “异常”现象作出的个人分析。 在教学中,我们化学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超出预计的实验现象,这时我们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仔细地观察并分析,判断出是实验操作不当造成的现象还是合理的“异常”现象。 若是操作不当造成的,可以重新实验;若是合理的“异常”现象,则需要老师作出科学地解释。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可以为学生化学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 另外,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做好每一个实验,上好每一堂实验课,认真解决好每一个实验问题,以求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1] 王祖浩,王云生等.九年级化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27~128

猜你喜欢

异常酚酞试液
PCR仪温度过冲特性有限元仿真研究
酚酞分子结构的研究
酚酞指示剂配制猜想
电力计量装置异常的监测方法及处理对策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探讨糖尿病合并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异常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
酚酞试液配制中的“意外之旅”
酚酞试剂遇水产生白色沉淀“异常现象”的探究
皮试液配制专用注射器的设计思路
水泥试样三氧化二铁的测定(基准法)中如何快速准确地调节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