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语文质疑能力的策略研究
2013-04-12
(镇江市第三中学,江苏 镇江212003)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1]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2],学生能不能质疑、会不会提问是衡量学生有无创新意识和能否主动发展的重要标志。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能主动地探索,主动地获取语言信息,从而增强课堂认知的亲历性。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加课堂活动,生命的个体得到充分展现,身心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提高了语文素质,并且培养了健康的人格和创新的智慧。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3]。
为适应课改的需要,近些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开始盛行质疑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是新课改语文教学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课上,教师开始变讲为疑,以疑导学,广泛使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试图打破长期以来教师主宰课堂的沉闷局面,想给语文课堂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一种让人忧虑的现象也相伴而来:有的学生提问比较牵强,所提问题与课文的联系不大;学生即便能提出一些问题,也往往比较肤浅,缺乏价值。即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专门设置学生质疑的环节,效果依然不好,课上看似热闹非凡,课下学生却是一无所获,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不令人担忧。那么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学习中有效质疑,达到主动学习语文的目的呢?
1 做好学生质疑的思想基础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对所从事活动的态度越积极,即人对活动的意义、价值与必要性认识越深刻,并对活动持肯定态度,那么他在此项活动中的主动性就越发挥得充分,也就越容易发现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教育学生不断端正学习语文的态度,培养他们善于发现语文学习中的问题的能力。同时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就会在别人不能发现问题的地方发问,或在早被人熟知、极为平常的现象中也能发现问题。可见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人发现问题的内在力量[4]。教师还应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在实际语文教学活动中发展他们学习语文的强烈求知欲和广泛地认识与语文学科有关的种种现象的兴趣。
2 做好学生质疑的示范榜样
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应该为学生做好质疑的表率。如果教师自己都不会提问,学生也就很难有问题意识。许多教师没有自己的问题,不少老师提的问题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从教参上借来的、搬来的,教参上怎么说就怎么问。同时还存在这样的一些不良现象:习惯性地进行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表面性地提问,提出的问题太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急于求成地提问,有些教师提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没有新意地提问,每堂课总是围绕一些常规问题提问,让学生觉得乏味。在这样的教师的培养下,学生的质疑能力怎么能提高呢?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得有一桶水。教师如果没有质疑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岂不成了无稽之谈?所以,学生问题的意识培养,教师要先行一步。教师首先要注意给学生做好“提问示范”,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所提问题的价值与作用,让学生明确提问的大的方向。
2.1 提问要明确具体
好的提问,都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在的意图[5]。教师的提问不是为了表面活跃,而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最佳的角度,有的放矢。问题太大,太笼统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往往也就落空了。如《济南的冬天》的教学,如果老师问这个题目好在哪里?面太广、太宽,学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回答,就失去思考问题的信心。如换成和“北京的冬天”比,学生思考的目标具体,自然也就提高了积极性与有效性。这样引进比较的方法进行提问,既具体,使问题相对明晰,又事实上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和坡度。更改的问题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也就相适应,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也同时要提醒学生自己在提问时一定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别人思考与寻找答案。
2.2 提问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
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推动了课堂教学高潮的出现。可见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提问要有价值可取
语文教师要善于将课文内容构成假设,形成问题,这就使问题具有了思维的价值,提升了想象的空间,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往往具有思想深度。教师要根据教学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出若隐若现、可望可即的具体问题来,学生可以从这些假设性的问题中,推衍出新的知识。比如:在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笔者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父亲被两位太太吃牡蛎的高贵吃法所打动,母亲怕花钱的一番表演表现了什么?学生们都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造成的。笔者又追问了一句:“虚荣心只是资产阶级有吗?一时间教室里议论纷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有的同学说,这种现象我们身边也很多,现在有的人虚荣心就很强,看别人干什么就想法模仿,总想显示自己些什么。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明确了除了社会、阶级的因素以外,还应该把握小说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学生老师形成了共识:虚荣心是人类自身的弱点,是超越时代、阶级而存在的。这个问题的讨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适时也要提醒学生,自己在设置问题时,也要注意问题要带有辩证思维价值,或抽象思维价值,或联想思维价值,或创造思维价值,注意提问既要有量,更要有质。
3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策略
学生在质疑时,往往不知如何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质疑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质疑,形成质疑的能力。虽然从大处着眼的话,任何一篇文章不外乎弄清三个问题: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但是仍需要一些具体的方法,否则范围太大,指向不够明确,所以语文教师还是应该交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质疑的方法,让他们有法可寻,提高质疑的自信心。可以指导学生从如下的角度进行质疑。
3.1 课文题目处提问
例如《变色龙》的题目指是一种自然界的动物,这与主人公有什么联系呢?
3.2 文章重点词处提问
例如《范进中举》中“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句,“攥”、“舒”、“缩”、“揣”这几个动词,你能看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
3.3 文章关键句处提问
对一些深刻隽永、耐人寻味的佳句,学生总能提出质疑。《孔乙己》一课中,介绍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经过思索,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站着喝酒的该是什么人?为什么孔乙己穿了长衫却站着喝酒?他“唯一”在何处?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把握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从而找到了分析这个人物的入门钥匙。
3.4 文章结尾处提问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虽言尽而意未尽,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如《窗》这篇课文结尾写道: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文章这种“欧亨利”式的结尾语言极其凝练,戛然而止,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可以让学生从此处来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5 内容矛盾处提问
不少课文在有些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引导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解决问题,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使学生的思维深化。例如《我的母亲》中“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着衣服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可提问:母亲既流泪,又是说打得好,矛盾吗?这样的提问,紧紧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更便于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3.6 文章的细节处提问
文章的细节,像藏在绿叶丛中的花朵,扒开绿叶,显露花朵,则会彩色纷呈,别开生面。《范进中举》一文,写范进中举之后“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为什么胡屠户要扯上十几回呢?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看似平平常常的细节描写,其实细心品味起来,是非常精妙的。
3.7 不同处比较中质疑
把主题相同题材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发现他们的异同,由此质疑。例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写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经历和命运,都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他们是有差异的:孔乙己是封建社会末期一个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而范进则是一个屡试不第、半生潦倒、痴迷功名的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典型形象。
以上方法可避免学生质疑的盲目性、随意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课文的能力。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上就能有针对性地质疑了。当学生品尝到设疑解疑的快乐,语文学习也就有了好的开端,学习也会渐渐主动有效起来,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提问还可以有其他更多、更好的角度,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逐步深入,教师教给学生提问的途径、方法,让他们觉得质疑是有技巧可循的,提出好问题并不是什么难事,也就增强了他们主动质疑的自信。
4 做好学生质疑的长期训练
质疑方法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提问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质疑训练。因为任何本领都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训”出来的,质疑能力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使质疑训练落到实处,使学习主动有效。学生的质疑训练,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安排。质疑训练,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4.1 每日进行两问
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时,坚持每天在自己的积累上提出两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要针对当天课堂教学中的已学内容,二要针对明天即将所学。这“每日两问”也就是针对新旧课的预习与复习进行的提问,这是最初的质疑形式。即将所学也就是学生在新课学习之前,在家庭作业本上提出有关课本的一个问题,不写答案。当老师上课讲到时认真听,课后再写出答案。还有没讲到的之前已经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可留几分钟集中讨论解决。这样的质疑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相关信息的动力,努力的思考、争论的欲望,以及获胜的信心,这样学生的学习也会变被动为主动。“每日两问”教师一定要定时检查并集中进行归纳讲评。
4.2 开展质疑比赛
给出同一文章,让学生读后质疑。在相同的时间里,比比谁提的问题多,谁的问题切中要害,谁提的问题切近主旨,并要求学生自问自答,说出思考过程以及问题的答案,教师要及时进行评议,让学生从中获得主动质疑后成功的喜悦,养成好问多思的习惯。
5 建立质疑渐进的评价体系
自主质疑、自主释疑,让不同的学生都找到相应的成就感。教师要帮助他们将这种成就感、自信心不断得到增强,恰当的评价方式和准确的评价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让学生突破自己,大胆质疑,最初教师的评价都应以赞赏为主,逐步形成一个渐变的过程:
教师最初可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数量来判定优胜,调动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提高为以提出问题的质量来选出优胜。再隔段时间后,教师可以凭学生提出和老师相同的问题,或是课后习题中所没有的问题为依据来判断优胜。积极对学生所提问题的思维价值、准确性、难易度以及问题的表述的方式方法等予以切实地指导评价,以落实训练、锻炼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当然准确有效的问题表述,用适当的语言将问题表达出来,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是门学问。相信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提问就会越来越多,提问的质量会越来越高,质疑问难的勇气和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培养质疑能力需要教师的激发引导、培养训练,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新课标环境下实施语文质疑教学,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才能真正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活力。
[1]赵新慧.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J].新课程(上),2012,(6):38-39.
[2]姚俊艳.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11):57.
[3]於善琴.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4):101.
[4]蔡宣明.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吉林教育,2011,(22):76.
[5]张金荣,黄惠祥.浅议课堂提问设计的优化[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2,(7、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