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基本解决思路
2013-04-12孙雨含楚梦华
孙雨含,楚梦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 a.传媒学院;b.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25)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面对“一职难求”的现状,大学生自身准备不足,职业生涯模糊,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不愿意下基层锻炼。有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锻炼缺乏竞争意识,在招聘面试时感到胆怯、过于拘谨;有的学生抱有自卑心理,不敢积极表现;有的采用“拉关系、走后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使就业市场存在不公平的竞争因素。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习惯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当他们从学校进入社会,由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到所有的事都要自己解决,心里准备不充分,很难适应,所以产生了不想找工作的想法。自2008年以来,尽管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但大学生自主创业热情仍然不高,呈现“旁观者居多,参与者少”的状况。
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1.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并没有提供人们更多的就业机会,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人条件普遍提高,用人单位都希望并要求大学生能够把选择的工作当作长期追求和投入的事业,与单位同甘共苦,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职业和临时落脚点。也有很多单位并没有科学的用人标准,往往不顾单位实际,片面追求高学历或名牌院校毕业生,结果是人才高消费,既浪费人才资源,又使大学生供求矛盾更加尖锐。
(二)学生个人因素
1.大多数学生没有兴趣爱好,不懂得怎样扬长避短地通过学习来发展自己,在选择学校和专业学习时不考虑与就业的关系,随意性大。
2.大多数学生只满足于完成必修的课程,知识掌握不扎实,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际中;创新性欠佳,动手能力差,综合水平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大部分学生及家长对择业的期望非常高,总是认为大城市的发展机会多、空间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待遇好、收入高,更多的看重薪资,以至于造成学生就业的成功率、对口率低。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锁。
(三)学校因素
1.现在许多学校都提倡“先就业后择业”,从就业的结果来看是正确的,但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值得商榷。“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是造成大学生毕业一年内频繁跳槽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大学生频繁跳槽、盲目试错使得企业对大学生工作的稳定性产生了质疑,最终导致大学生群体就业压力急速上扬。大学生要及早为自己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己职业方向和目标进行选择才是科学就业观。再有,大部分学校只重视对文化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就业教育。大部分的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就业教学课程、指导人员及工作制度,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虽然有部分学校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但往往是为了教学任务而设置,使就业教育效果不好,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学校教育的实施最终要由教师来完成。就业指导主要是为了帮助毕业生解决求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使毕业生能尽快找到工作,同时也提高学校的就业率。然而,学校里大部分的教师都是直接毕业从教,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就业经历,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很少。因此,讲授就业课程时,要完全吃透这些理论知识并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难题,就业教育在学校不能很好地开展。
三、大学生就业的注意事项
1.准确定位,为将来做长远打算,明确目标即明确自己要在哪个行业工作,选择哪个职业,在哪个城市生活等。
2.写好简历,过好面试关。让别人能快速了解你的经历和能力,给你准确的定位。
3.多读书,给自己充电,让自己有真才实学,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将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4.立足基层,脚踏实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必须要去基层锻炼,脚踏实地,不断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就能成为工作单位的顶梁柱。有了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就能在单位中得到重用和提拔,待遇也随之提高。对于应届毕业生,刚开始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进入一个新单位要能吃苦,多学习,尽快适应单位的工作要求,让自己的专业技术过硬,这样就不愁没有好的就业前景了。
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方法
1.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缓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难题需要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适当调适专业、坚持特色育人、强化就业指导是现行教育体制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普通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最本质的价值指向就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也是大学生创造人生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而达到这一目标,大学生首先必须要在社会生活中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这就是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其中就业能力是关键。然而,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很多不足。这些不足主要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而导致的。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在求职、面试、工作等一系列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因此,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大学生就业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基本职业能力欠缺、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缺乏、职业获取能力和创业能力缺乏等问题。那么大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自我培养就业能力:尽早关注就业信息,做好职业规划,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端正择业心态,准确掌握职业信息,提高职业获取能力和创业能力。
3.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目前学校专业与市场脱节,造成就业难。现在仍然有一些学校使用旧的教育模式、培养方案、教学手段,实践环节跟不上市场的需求。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主动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政府部门也要配合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1]。经济增长是提供就业岗位的最主要来源,只有努力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岗位,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另外,社会应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家庭、用人单位、社会与学校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4.大部分学生不能了解自己,走出校门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自卑、胆怯[2]。鉴于此,学校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校、专业,让学生了解在他们学有所成之后,将会达到怎样的一个层次和水平,同时也要为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提供机会,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将职业和就业融入其中,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5.“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习总归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在不断地学习和锻炼中增强自信心,提高综合水平。在网络与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教育方式。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做好学生就业这个市场[3]。除了学生在参加招聘会使用到的传统简历,还可以通过新兴的微博作为应聘的新途径。
6.有大部分的学生由于高考失利,没有进入理想的大学,但是并不意味他们的能力比名牌大学的学生差。老师应鼓励学生好好学习继续考研。还可以鼓励头脑灵活,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自己创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只有四方政府、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共同努力,协调发展,才能真正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达到标本兼治、良性发展。
[1]周俊.经济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J].成才之路,2009,(1):2.
[2]楼锡锦,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3):40 -41.
[3]叶小华.就业新媒介——探析微博在招聘求职中的作用[J].现代阅读,2012,(6):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