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的困境及其反思
2013-04-12吴玲
吴 玲
(广西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广西柳州 545006)
21世纪是一个外语教学研究多元化的时代,其研究范式已从单一型转向综观型,它既有共时的跨学科属性,又有历时的吸收继承关系。而此时,全球“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导致了对“汉语教师”需求的激增。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这一“教师荒”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对外汉语专业应运而生,它与英语专业课程的交叉研究与融合发展是对外汉语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此专业研究与改革的重点之一。为此,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应当是综观、系统的,多层面、多方位的。
1 对外汉语专业教学的困境
最近几年,广西区内一些工科院校先后也成功申请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而且在专业的培养目标方面大体是一致的,即塑造具备系统的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理论与知识,具有较高的英语应用水平及良好的文化素养,熟悉并掌握对外汉语教学规律和方法,能够胜任对外汉语教学与培训、对外文化交流及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管理等领域的汉英双语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在借鉴其他老牌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设置了以“汉语为本,英语为辅”的课程体系,开设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众多专业课程。涉及英语的仅为综合英语、英语听说及英语写作等几门课程。
然而,这样的课程体系却导致了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与英语类课程之间的脱节。这一现象也说明区内院校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是较为单薄的,对其系统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因此,未能形成一个综合化、专业化与弹性化的对外汉语与英语课程设计体系,从而使教学实践环节陷入了片面性与单一性的脱节困境。具体表现在:(1)对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认识不清。对外汉语专业仍在外语系和涉及中文专业的系部间徘徊不定,进而没有形成以统一性问题为核心的范畴体系。(2)对对外汉语的理论基础的认识不充分,没有形成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范式。目前的课程体系更多的是强调了作为学科根本的汉语学习,巩固了对外汉语的“本”,但没能结合地方工科院校特点及本院校内英语课程发展的实际特点来优化课程体系,以致于整个课程体系尚未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3)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近几年来的中国—东盟经济圈的活动及区内高校学生的参与程度都有力证明了:英语仍旧是东南亚盟国成员间彼此交流时所使用频率最高的语种。而目前对外汉语专业中,英汉课程教学的脱节直接影响了工科院校在当前经济形势背景的大框架下,塑造出一支针对性、实际应用能力强的、底子过硬的对外汉语复合型人才,为推动广西经济的大力发展储备一支强大的后备力量。
基于以上困境,区内工科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势在必行。对此,此类院校需进行一次全面的思辨与探究,把对外汉语的问题置于更广泛的跨学科之中。具体来说,当务之急需对专业进行重新定位,从汉语与英语课程间的关系理清专业的特征,整合和优化对外汉语课程设置,以突破对外汉语专业以“汉语”为本的技术及操作层面。
2 对外汉语专业教学的改革
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学应当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对汉语的需求,同时适应学生发展,使他们具有与外国人进行英语的沟通能力而进行的系统合理的、科学的课程设计与安排,而这一切只有靠对外汉语专业独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来完成[2]。为此,工科院校应在综合自身强势的应用型学科的基础上来探讨这一新专业培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汉语与英语交叉研究的教学模式,谋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旨在实现汉语课程与英语课程的最优化、合理性、科学性与经济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需弄清交际能力与综合能力的相关性,进而培养以交际能力为轴心的综合能力,通过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才能实现汉语课程与英语课程的有效融合。
2.1 了解交际能力与综合能力的相关性
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对外汉语英语学习者的最终目的,是在毕业之后能熟练运用英文与外国人士进行教学、商务、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这似乎意味着对外汉语本科生在毕业时应具备有较高的英语交际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课程教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去关注学习者多层面的交际能力的培养,而是从侧面上把交际能力的培养当成是一种技能的培养。许多研究表明,高校各种学历层次的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应试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严重失衡的问题。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是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两者互动关系的失衡。从内在属性来说,这种语言能力又是通过交际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承认的,而交际能力又需通过英语课程综合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得以提高。
由此,可进一步预知,当今与未来的对外汉语本科教育不只是交际能力的培养,而是英语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它体现了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与运用英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汉英语能力素质的综合运用,是学习者运用英汉语知识和智力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一种能力。这个综合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和互为作用的“四合一”有机整体,它既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的阶段性,又要着眼于学习者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终生教育打下基础。
2.2 培养以交际能力为轴心的综合能力
基于以上两种能力的相关性,我们可以从应用型角度来说,对外汉语综合能力的建构应该是以交际能力为中心的综合能力的辐射式扩展,其中包含语言能力、语用能力与认知能力。Pride&Holme指出,交际能力是基于尝试建构一种语言使用的得体[3]。语用能力就是指交际者在话语过程中根据语境情况,实施和理解具有社交得体性的行为所运用的各类知识[4]。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Langacker(1997)认为,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主要是基于日常感知经验之上的,这些能力主要包括:基本感觉能力、比较和类推能力、心智扫描能力、抽象化能力与隐喻能力[5]。可以说,人们正是依靠这些基于体验之上而形成的主要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逐步形成了支撑我们人类交际或交往的概念结构和语义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出各种语法构造。
可见,交际能力、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认知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它们的应用范围来说,交际能力覆盖面最广,它包括了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又包括语用能力。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又要通过人的基本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实现与提升。因此,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对外汉语本科教育,同时也是其课程设计必然要考虑的问题,它应当被视为是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与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但同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交际能力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也就是说,交际能力必然要求一个多面体的能力综合发展,既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也包括认知能力等。唯有如此,交际能力才从真正意义上或从根本上实现其“交际”的内涵与外延。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建构起交际能力的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才能符合现汉语课程与英语课程的相互交叉的教学理念。换言之,它需要建构以交际能力为轴心、以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认知能力为环绕、呈辐射性扩展式的总体能力。当然这种综合能力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把各种能力凑合起来,而是从对外汉语的内在属性与学习者的特点进行合理地考察与研究,其中应当兼顾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阶段性,也要关注各种能力培养的可操作性。这种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模式才能切实将对外汉语专业发展成为偏向应用型的“会通型学科”[6]。这种强调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辩证统一的专业建构,既重视汉语的知识体系,又关注英语的交际能力,最终能真正迎合当今外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的理念,也能从根本上满足社会对汉语人才的需求。
2.3 强调教学的交互性
从专业建设方面来看,鉴于理强文弱、文科专业边缘化等特点,如何在有限课程内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真正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实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这成为地方工科院校对外汉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另一个燃眉之急。
发展心理学的“双主体”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主体,教学内容都是他们的共同客体。换言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应是学的主体。教育中不应有主客体之分,而是应该在尊重教师与学生各自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碰撞与理解。这种注重理解多元性与差异性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交往与对话关系,现在也成为了外语课程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研究课程之一。它为英语的有效教学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如今,也需成为对外汉语教学探讨的核心之一。
笔者认为,强调“互动”关系的交互式教学是实现对外汉语专业英语课程有效教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交互式教学模式,大量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和实践都有效证实了它相对于别的教学模式而言,的确是提高听说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强调教学的交互性,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通过积极探究,使“死”的教材转化为“活”的能力。从“学”的角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则是认知的主体,因此老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并获取知识,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若能生态地看待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清晰地认识师生关系不是操纵与占有,而是平等互动与生态平衡;不是控制性的,而是通融和谐的,那么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展开的竞争是以共生和再生的协作的竞争,而不是以利与害为价值取向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教学生态空间才能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透明的、和谐的、富有人性的空间。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育在地方工科院校中是一个复杂而又特殊的领域。它既要探究对外汉语的培养模式,又要考察专业对英语的特别要求;既要关注专业课程的发展,又要考虑英语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既要聚焦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又要强调学习者以交际能力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培养。因此,从教学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来说,对外汉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以交际能力为轴心的综合能力,强调教学的交互性,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汉英课程间的矛盾性与冲突性,优化课程体系,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罗秋兰,等.广西工学院2010版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Z].柳州:广西工学院教务处,2010:214.
[2]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68.
[3]Pride J.,J.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M].Harmondsworth:Penguin,1972:278.
[4]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67.
[5]Langacker 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25.
[6]应学凤.理工科院校设置对外汉语专业的可行性探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