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的探讨

2013-04-12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分流管理制度课程体系

(漳州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系,福建 漳州363000)

近年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这种模式是我国教育学者在现有教育体制下,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探索出来的,它以其在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的优点逐渐被我国许多高校所采用,而且采用之后取得的成果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国高校在实施这种新型模式中如何做好专业分流,如何采取有效的配套教学管理制度,如何编制配套的课程体系等暴露出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

一、“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内涵及类型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即是指高校在招生录取时,按学科(或系或学院)制订招生计划而进行招生录取,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学科(或系或学院)的范围内共同进行为期1—2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求,再在学科范围内自由地选择专业。

总地来说,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类别可以概括为五种:第一种是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招生培养;第二种是一级学科内大类招生培养;第三种是跨学科相近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第四种是不分院系也不分专业的大类招生培养;第五种是“基地班”、“实验班”形式(例如我校教师教育学院的卓师计划班)[1]。

二、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遇到的问题

1.没有充分认识本校的实际情况,盲目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第一,在未具备所需的充足资源的情况下实施此种模式。目前一些高校在未具备相应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设备等软硬条件下,盲目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导致改革越改越乱,出现似是而非的情况;第二,未充分认识本专业的特点,盲目追求此种模式。比如一些高校盲目地追求在全校内实行统一模式,按照大文大理或者一级学科大类的招生培养模式,未能具体专业具体对待,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所谓的“通才”,专业能力缺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课程体系的改革没有到位。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改革浪潮中,高校改革了很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方式,但是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大项——课程体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革。在现实的情况里,许多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后,相对应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没有到位,各种不符合这种模式的课程体系被硬搬上来支撑场面,从而导致学校的课程计划出现一团糟的情况。

3.分流培养时,“冷、热专业”间失衡现象严重。自从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以来,到了分流培养时,大类内“冷、热专业”间不平衡的现象总是会出现,由此说明高校在实施这种模式时制定的分流制度不够完善和专业设置得不够科学,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在表明学校的教师在学生选择专业时所做的指导工作不够到位,导致一些对专业不够了解的学生随大溜,加剧了这种不平衡现象。调查发现,学生分流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为社会需求和学科实力,所占比重分别高达47%和38%,致使社会需求量较小以及学科实力相对较弱的专业招生困难,长此以往,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师资力量的整合、学科的发展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2]。

4.没有健全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众所周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配套新的教学管理制度。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就应该改变旧的以管理者为本位、以教学控制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代之以实行与新型培养模式相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现实情况却令人遗憾,很多高校没有实行真正符合“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致使这种模式的灵活、弹性的特征没有体现出来,从而学生在这种模式中还是没办法便利地自选专业和课程组,也使得分流培养的计划名存实亡。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

1.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办学理念的一种创新模式,它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求,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已经慢慢显露,它必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改革一种趋势。因此,我国高校必须在认清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实事求是、有条不紊地在本校范围内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笔者认为,有条件的高校在实施此种模式时要做到选择性和区分性,具体专业具体对待。也就是说,高校在实施此种模式时,要对每个专业都做好充分的调查、了解,有选择、有区分地实施这种模式。例如,北京大学在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之初,全校20多个院系只有13个院系按院系招生,3个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而不是全校专业、院系一起上阵[3]。

2.改革相应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所在,因此,高校在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师资力量,考虑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情况以及所在地区的发展情况,编制出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改革的支撑点。

“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是我国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探索出的较为公认的一种课程体系。因此,目前我们可以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和调整课程结构体系。在“平台课程”中,要在“厚基础、宽口径”理念的指导下,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夯实学生的“两基”、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平台课程体系。比如,处理好小专业的专业课与大类的基础课的比例问题,思想品德课与专业知识课的权重问题等。

3.学校要合理地划分专业及引导学生分流

学校要合理地划分专业,首先,可以投资建设人才需求信息调查和预测工作系统,预测社会上的人才需求信息,并及时反馈到学校的培养方案中去,以便专业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其次,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建设。一方面对学校整体专业结构和发展规划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另一方面进行院部学科布局调整以便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4]。

学校要做好人才的分流培养,教师的指引作用举足轻重,在学生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时,教师尽到自己的责任,在专业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分析各种专业的内涵,教育学生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专业。另外,进入“分流培养”阶段,学生因为环境的改变,他们的人际关系网、专业归属感等在短时间内发生比较大的变化,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产生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老师在学生心理、教学管理衔接等方面做更多深入细致的工作。

4.建立有助于推进“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

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有与其理念相符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对此,各高校纷纷各显神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即在教师中通过公平、公正、透明的方式选拔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和品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本科阶段实行导师制,可以在借鉴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创新,即在通识教育阶段采取导师组模式,导师组负责向本阶段的学生介绍整个大类中各个专业的内涵、特色与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其他方面的专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在分流培养阶段实行班级导师制和科研导师制,班级导师主要负责向学生介绍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个人人生规划,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成绩情况,解决学生学习方法、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问题[5]。

四、结语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清问题的主次矛盾,认清自身的实际情况,转变教育观念,耐心地进行改革和调试,有条不紊地推进“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出“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1]王恒安.高校按“大类招生培养”的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张鹏,王强强,甄东龙,李鹏大,于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招生模式的利弊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7).

[3]地方高校实施大类招生之个人观点[EB/OL].道客巴巴,2011-07-01.

[4]许玉清,李瑞雪,牛庆玮,张庆荣,黄保.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6,(3).

[5]江萍.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价值与运行模式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6,(7).

猜你喜欢

分流管理制度课程体系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基于MEC的LTE本地分流技术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肝胆胰外科手术与动、静脉自然分流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西点军校严格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