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健康课堂的理性思考

2013-04-12叶显发

湖北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主客海德格尔定义

◎/叶显发

(作者系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湖北省健康课堂研究与实验指导专家)

为什么在那么多描述课堂状态的词汇中,恰恰选取了健康课堂一词

“健康课堂”是湖北省教育厅黄俭副厅长主持的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本,建设健康课堂的研究与实验》中的核心概念。参与实验的中小学校有百余所。但至今仍有一些问题萦绕在校长和教师们的脑海里:什么是健康课堂?健康课堂是怎样的课堂?自主课堂、高效课堂、生态课堂等等,是不是健康课堂?第一个问题追问健康课堂的内涵;第二个问题指向健康课堂的特征;第三个问题是健康课堂与其他各式课堂的关系。

“健康课堂”出之有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在《纲要》另一处也有表述:“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据此,健康课堂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既表述了当今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现实针对性,又是“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将课堂教学的状态描述为健康课堂则是贯彻纲要精神的重要举措。

健康课堂是“意在笔先”

中国古典文论有个说法叫“意在笔先”,意思是说,先有立意和构思,然后下笔作书画或诗文。这里借用其字面,意思略有引申,即对健康课堂的理解,应当将其思想内容优劣置于概念内涵是否准确之前;再进一步,对健康课堂的理解,应当将学生健康成长置于知识掌握之前。

健康课堂是“健康”一词的借用与引申。关于健康有许多定义,都有其依据也都有其不完善之处。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提出:“健康是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不衰弱。”有人指责它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式的定义,或认为这不是健康的定义,而是社会的奋斗目标,或称它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健康。实际上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健康都是个模糊概念。没有病痛当然是健康的基本条件,但病痛的概念并不比健康更清晰,例如一个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只要不接触过敏原,他都是健康的,但一接触过敏原,轻则出现皮疹或哮喘,重则休克甚至死亡。用与环境的适应程度来定义健康,把人同环境联系起来理解健康,是一个进步。但这一定义偏重于人体的功能,也有不当之处。如一个健康的教授不一定能适应码头工人的体力劳动,而这两种工作都是社会上日常进行的。用生物学参数来定义健康,似乎是最精确和最方便的,因为只要翻开医学的教科书,就可以找到人体各方面的正常值。但身高超过常人的运动员按照这个标准,就应划为不健康的范围。实际上这些正常值都是从正常人中调查后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来的,但其正常范围并未包括全部正常人,只取了中间的95%,也即超过上限的2.5%和低于下限的2.5%,正常人并未包括在内。所以不少临床学家都认为在这里“正常值”的名称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应该改为“标准值”或“变异范围”,以免引起误解。

健康一词都难以定义,因此,要准确定义健康课堂更是一件难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使用健康课堂的概念。

健康课堂是一种状态

下定义,一般是从语义学意义出发,用“某某是什么”的句式来表示。但是,事物“是什么”的概括是很难穷尽的,不免挂一漏万,这就为学术争鸣和学术流派留有空间。健康课堂可以从语用学意义上去把握它。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语用学隐蔽着一系列快速的排除推理,即“某某不是什么”。例如,厌学的课堂不是健康课堂!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不是健康课堂!……健康课堂是中国特定的时期、针对特定的课堂状况的一种语用学描述。

健康课堂是一种状态。状态,即人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系统从一个状态变成另一个状态,我们就说:发生了一个过程。课堂过去是教师表现的状态,那叫“听课”,现在课堂是看学生学的状态,那叫“看课或观课”。从教师教的状态到学生学的状态,再到教的状态与学的状态融合,这些都是变化过程。健康课堂就是这一变化过程的进行时态和完成时态。

在方法论上,我们应走出二元论陷阱。即走出“不健康课堂—健康课堂”一步跨越的思路,这在实践中很难实现,可能要经历许多“中间地带”,这一中间地带我称之为中间状态:没有不健康的状态。实现分步走,即“不健康课堂—没有不健康课堂—健康课堂”。因此,我们首先是消除不健康课堂,这通过法规、制度、师德及认识可以解决,进入没有不健康课堂状态。再就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通过教学机智与教学艺术,进而实现健康课堂。消除不健康课堂是底线,实现健康课堂是目标。

健康课堂是生命的“此在”形式,连续的“此在”构成生命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一件看似简单,却又很复杂的事情,它的难度在于:对学生而言,要将外部的世界(知识)转变为他们内在的认知。对这种转化的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学说,如行为主义学说,主张通过外部的刺激,在内部产生联系,即“S—R”公式。如认知主义学说,认为并非所有的外部刺激都能引起反应,是否有反应,不是取决于外部,而是取决于反应者内部,这一内部构成反应的中介,即“S—O—R”规则。对内部中介的不同归因,又形成认知学说中不同的学派,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学派等。这样的划分都是主客两分法的认知。主客未分、主客难分是教学中的普遍境遇,谈谈海德格尔的此在,或许对我们有启发。

“此在”与人的关系

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每次遇到“此在”之时,脑海之中都会闪出一个念头,此在之物难道不是人吗?如果不是,那么“此在”意指何物?如果是,那么海德格尔为什么又不用人而要用此在一词呢?这其中有何微妙之处?海德格尔意识到主客观之间的机械二元划分是有问题的,它将很难回应主体如何进入并认识客体这种问题的挑战。我们可以把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称之为存在者,简称“在者”。人也是一种“在者”,然而,人这个在者与众不同,这个在者为他的存在而存在,即他这种存在者不像其他存在者那样仅仅是在者,仅仅停留在存在者的状态上,而是与他的存在密切相关……他存在于自己的存在之中,对自己的存在有所领会,并对自己的存在者有所作为,所以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此在”表示人与存在之间的关系,此在显现的是一种关系状态,即此在与周围世界的纠缠关系,此在是人的一种状态,即认识发生之初未有主客观划分的原始状态。对于海德格尔而言,“存在”必须通过此在的实际生存状态才能得到非概念化的理解。然而,应如何理解实际生存状态呢?从海德格尔对于它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意指一种最原发的主客未分离的人生状态。因此,海德格尔明确此在本身最初的和最通常的存在方式,就是他在日常状态中的存在。海德格尔以为,我们不要从任何理想的设计出发,而要从其日常的存在方式来把握此在。

“此在”与教学的关系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此在”,在教学开始之时,学生不是“白板”,任教师们去涂写或修改,他们都会带着“他的世界”进入课堂,因此,从他出发而对知识产生任何曲解、误解都是他的理解,这就是主客未分的状态。我们常常讨论“知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主客未分就是这种讨论的来源。教师们认识不到这一点,教学中常常会做出抱怨学生、甚至侮辱学生的现象。

我们将学生“他的世界”称为“个人知识”,将教科书称为“公共知识”。有两种途径或方式进行,一是从“个人知识到公共知识”,谓之为“压迫性认识”,为负向认识,负向认识的课堂是不健康的课堂。一是从“公共知识到个人知识”,谓之为“重叠性共识”,为正向认识。重叠性共识的方式主要是“激发”“唤醒”和“对话”。归结如下:

不健康课堂:个人知识—压迫性认识—公共知识

健康课堂:公共知识—重叠性共识—个人知识

猜你喜欢

主客海德格尔定义
《红楼梦》中的“打趣”之妙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经验与存在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成功的定义
旅游目的地主客关系研究——以永定土楼为例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