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套无字书——访英山县教育局局长郑立武
2013-08-21肖昌斌曾宪波侯辛锋
◎/本刊记者 肖昌斌 曾宪波 侯辛锋
2012年1月,郑立武在担任15个月的英山一中校长后,被任命为英山县教育局局长。当初准备在一中扎扎实实干几年的郑立武,刚刚绘制出学校未来的发展蓝图,并着手组织实施,就被推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他对教育的痴情、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在与英山教育现状的碰撞中,变成一串串改变全县教育面貌的坚实足印。
任职一年多,他感叹“教育局局长太重要了!”不是权力之重,而是责任之重,因为“一位好局长就是一方好教育”。郑立武说:“要想成为一位好局长,不仅要读懂教育,还要读懂时代、读懂地域、读懂态势。我正在努力读这套无字书。只有顺天时,创地利,谋人和,才能办好一方教育。”
读懂教育,领悟规律
1985年,郑立武从黄冈师专毕业,没有留校,也没有去武汉,而是回到英山一中做了一名普通的生物老师。他当时的老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评价他:“此生无它志,终生可教育。”他觉得这是莫大的鼓励,因为他最爱的就是教育。
很快,这位普通的生物老师就显露出不普通的一面。他执教的班级常有学生生物考满分,生物的优秀率比某些学科的及格率还高。很多学生在他的影响下选择读师专、学生物。
那时候,郑立武觉得教育很“简单”,就是用自己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热爱教育,就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此后,郑立武先后任一中政教处副主任,教委职教科、普教科副科长,教研室主任,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教育局副局长,一中校长。
在一中短短15个月,他和学校领导班子一起确立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训,初步构建了校园文化,全面推行民主治校,规划了发展思路,学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随着阅历的丰富,郑立武渐渐跳出了生物一门学科的小天地,他发现教育又不是“那么简单”。教育是科学,有自身的规律,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强把鹿变马”;教育是艺术,把握了规律,掌握了教法,最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育是哲学,不仅关注方法论,更不能丢弃对人的终极关怀。
站在这个高度,他把全县的育人理念确立为“立德、启智、养体、怡情”,推广“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认知、走进学生生活”的“三走进”育人模式。
读懂时代,把握脉搏
郑立武说,办教育如同种庄稼,天时不可违。当今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公平、均衡、优质”,只有把握住这一时代主题,教育发展才能健康、持久。
教育局深入中小学和群众调研,广泛听取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多轮次讨论协商,确定整体搬迁县理工中专,组建县职教中心,全面整合职教资源;县一中整体收购民办科文中学;石头咀镇由9所完小调整为2所完小;三门河中学撤并到杨柳中学。至此,全县基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中小学布局调整有效整合了全县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关于质量,郑立武说一要常抓不懈,二要常抓常新,追求低负高效的新型教育质量。近年来,英山县坚持以高效课堂建设为突破口,以教学比武为抓手,以教研教改为平台,以教学现场会为推手,以教学活动为动力,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出台了《英山县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实施方案》,确定13所试点学校,召开了现场会。中小学积极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成立专班,编印学习资料,培训教师,外出学习,积极探索适合校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验中学的“三学一反思”,长冲中学、雷店中学、杨柳中学等学校数学学科的“五步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模式全面铺开,教学效果明显。孔坊中学、石镇中学等学校的“同题研讨、同课异构”校本教研蓬勃开展。县一中、实验中学、白石坳小学等学校推行教师集体备课制,提升了备课效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13年是英山县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的攻坚年。从全省的范围看,这个步子迈得有点慢,但是天时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唯一因素,教育和谐发展还要考虑地域条件的制约作用。
读懂态势,运筹帷幄
态势既包括教育发展的外部大环境,也包括教育内部各要素尤其是人的要素的结构关系。
虽然英山县经济条件无法与大城市相比,但是县委、县政府对办教育的热情和鼎力支持常让郑立武感动。
2012年,在全县财政收入增长不足1600万元的情况下,教育局依然争取到县级财政追加投入630多万元,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缺口。同时,争取200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县所有义务段学生更换了全新的标准课桌凳,所有学校功能室全部达标,完小以上学校实现了“班班通”。
郑立武对教育有感情,对教师更有感情。在他眼里,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的关键。2012年,英山县抢抓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新机制”机遇,在充分调研、科学申报、积极争取的基础上,省核批全县招录205名岗位指标。
从2012年4月中旬到5月中旬,短短一个月时间,郑立武策划、组织、完成了全县46所小学校长竞争上岗工作。新提拔校长13人,留任校长33人,交流任职11人,激发了校长的激情,为加快小学教育改革发展,提升办学水平,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5月份,局机关提拔和调整了部分股室负责人;11月份,在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选拔、交流了74名副股级干部,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中层干部整体素质。
读懂地域,打造特色
走上局长岗位,郑立武关注的不再是一个班、一个学校,而是整个英山县,是与教育相关的县域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作为局长,郑立武现在思考的是如何根据地域特点,变不利为有利,创造性地推进教育发展。
英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又是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一缺资金二缺生源,这就是英山教育面临的现状,是短时间无法改变的。掌控英山教育,郑立武“不放卫星”,不贪快求全,他说穷县小县做大教育行不通,但是可以整体做精,部分做尖。
在反复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郑立武提出了发展教育的“本土论”,并采取了一系列创造性举措。
一是对全县教师开展县本培训。在充分调研、听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订《英山县教师培训工程实施方案》,为教师量身打造本土化培训,计划用4年时间完成全县所有教师的轮训工作。培训内容以通识理论、专业知识、教育技术为主。
二是启动了学校文化建设。出台《英山县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和《英山县特色窗口学校建设指导方案》,配套制订了相关文件。首批确定16所试点学校,组织试点学校校长外出考察学习。目前,全县一大批学校确定了学校文化建设主题,如理工中专的尊重教育、实验中学的卓雅教育、实验小学的儒雅教育、温泉小学的健康教育,等等。
三是积极开展“五五”德育模式的总结推广工作,以点带面,逐步铺开,使其成为全县德育创新项目的重点,并继续整体推进省级课题“德育五项专题”的研究与实验工作。
四是加强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将留守儿童教育作为全县特色建设的重点项目,作为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促进教育公平的重点工程。加强思源实验学校、白石坳小学、北流水小学、金铺中学等留守儿童定点学校的建设,召开留守儿童教育现场研讨会,提炼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模式。
郑立武说:“只要用心做教育,总可以把地域条件的限制降到最低程度。”现在,令他欣慰的是全县教育各项工作都可以真正落到实处,扎地生根。“不是我有什么了不起的本事,只是我对于历史遗留问题、对于内部矛盾敢于亮剑。这一切,都是为了推进工作,为了发展英山的教育事业,大家能从心底里认同。”
一个下午的时间,郑立武侃侃而谈,越谈越有激情。他的教育理想在经历了接触教育现状的短暂挫折后,已经及时调整,重新成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动力,引领他,也引领全县教育踏着荆棘走向前方。他说,英山教育有基础,英山教育在变,英山教育将继续变。这是一句朴实的话,是历经绚烂后的返璞归真,蕴含着一种更成熟、更稳健、更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