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水浒论坛(菏泽)
——水浒文化研讨会暨山东省水浒研究会年会”综述*

2013-04-12刘洪强许中荣

菏泽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水浒水浒传文化

刘洪强,许中荣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天下水浒论坛(菏泽)
——水浒文化研讨会暨山东省水浒研究会年会”综述*

刘洪强,许中荣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天下水浒论坛(菏泽)——水浒文化研讨会暨山东省水浒研究会年会”在山东菏泽召开,来自全国的近五十名专家学者围绕水浒文化、水浒文本阐释及人物解读、《水浒传》的传播进行了研讨。

天下水浒论坛;水浒文化;菏泽

端午刚过,艾叶飘香于空中,粽子脍炙于人口。“天下水浒论坛(菏泽)——水浒文化研讨会暨山东省水浒研究会年会”于2013年 6月13日至16日在水浒故里、牡丹之乡山东省菏泽市召开。

研讨会于6月14日8:30在菏泽学院图书馆报告厅举行。菏泽学院党委书记张存金先生致欢迎词;山东省水浒研究会会长杜贵晨教授致开幕词;山东大学教授袁世硕先生致词。袁先生指出,《水浒传》描写的时代人民生活比较困苦,《水浒传》写的人肉馒头,是当时生活的写照。在蒲松龄的作品中写到清代某时大旱三年,人肉比羊肉便宜,当然小说不是历史,小说是一种宣泄,不能看作历史。我们要把握小说的内容与内涵,梳理其中所含的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的内容,以求从最深刻与最适合作品实际的角度来理解《水浒传》,这样就会做得比以前好一些。

参加会议的人员来自全国近三十个单位,会议收到论文近三十篇。其中,关于水浒文化的经济潜质,杜贵晨教授从“水浒文化圈”的宏观角度作出探讨,曹先锋先生则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水浒文化微观角度,如水浒纸牌、水浒拳等探讨其流传,对《水浒传》的文化市场开发有着指导作用,可以说是这次会议的一个收获;另外,周文业先生对《水浒传》版本进行数字化研究,填补了《水浒传》研究的一个空白。《水浒传》研究可分“外《水浒》”与“内《水浒》”两个研究角度,本会议在注重“内《水浒》”(《水浒传》文本)研究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外《水浒》”(《水浒传》文本之外)的研究,这可以说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特点。

本次会议围绕水浒文化、水浒文本阐释及人物解读、《水浒传》的传播几个方面进行研讨,大有创获。

第一,在水浒文化方面,杜贵晨《论“梁山泊遗存”——从〈读史方舆纪要〉看“梁山泊”并未完全消失》认为,清初“梁山泊”并没有完全消失,有关方面应该组织对其勘察与标识,开展“梁山泊”自然与人文地理的研究。“梁山泊遗存”研究有利“梁山泊”历史的揭蔽与深入探讨,有利黄淮海地域文化研究,有利山东“水浒文化圈”的整合与开发,有利“中原经济区”的实际形成与科学发展。

王振星《对“水浒文化”界定的再思考》重新界定了“水浒文化”。他认为“忠义的政治伦理观念是水浒文化的鲜明特征;水浒文化崇尚勇武精神,具有蓬勃的阳刚之气;水浒文化具有相当的包容会通精神;梁山水浒文化遗迹具有不可更易性”。

王守亮《谶纬文化与〈水浒传〉》认为,《水浒传》吸收了谶纬的感生说、谶语和神授天书等思想,这些思想在好汉形象塑造、情节展开、主题表现等方面皆可见一斑;对此,应予以客观理性分析,避免滑入“封建糟粕”之类的简单价值判断。

刘传录《泰山:〈水浒传〉的精神家园》认为,《水浒传》把泰山作为精神归宿地。历史上宋真宗时假说有天书降临,随即封禅泰山,这些对《水浒传》影响很大,《水浒传》对泰山有精彩的描写。

曹先锋《水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出,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有四件因水浒而在,就是“水浒纸牌”、“宋江阵”、“水浒拳”及“水浒名拳”,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诞生、演变及其特点。曹先锋又补充道,最近“水浒传说”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部小说产生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说上是罕见的,这充分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水浒好汉的所作所为一直持“认同”立场。

杨俊生《水浒英雄与阳谷》写了武松等阳谷英雄;“水浒”遗迹主要在景阳冈;水浒遗风在阳谷,如饮酒之风、排座次等;水浒人物在阳谷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齐慧源《论〈水浒传〉中的民间文学与市民文化》认为《水浒传》一书不但讴歌了英雄,还生动地描写了社会各阶层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就包括了民间文学和市民文化。如小说中出现了许多具有文艺才能的人,梁山好汉文艺人才齐全;民间文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市民文化特点鲜明,具有自娱性、教育性,包含民众的理想和爱憎;民间技艺高超;市民文化地方色彩浓厚,地域性强。

第二,在水浒文本阐释及人物解读方面,王平先生提交两篇论文,即《〈水浒传人学研究〉序》、《〈水浒梁山英雄谱〉序》,虽然是两篇序言,但也同时是两篇精到的学术论文。王平回顾了当下对《水浒传》“杀人”及“卖人肉”等的不同评价,提出邵子华先生从人学的角度来解读《水浒传》深刻揭示了《水浒传》以及中国社会许多重大问题的人性根源。王平认为对于一部文学作品进行诠释,诠释者的价值取向不同,对于水浒好汉是英雄还是强盗,就会有不同的结论。

邵子华《〈水浒传〉人学研究》(节录)用感受与反思来静听《水浒传》中所有的声音,包括没有发出的声音,对《水浒传》中的江湖好汉及街头混混的生存现实作了一番细心的考察,发现这些人物的生命状态大都处于本能性物欲的畸形膨胀和高层次信仰需要的严重缺失状态,考察这些完全是为了建构当下健康成熟的理想人格。

高方《〈水浒传〉中的“大聚义”与“小结义”——兼论朝廷失政与梁山聚散》指出英雄们上梁山前序年齿“小结义”,上梁山后“大聚义”定地位,形式相近而本质不同。

卢明《评〈水浒〉不可无视基本倾向——驳刘再复的“水浒坏心论”》认为刘再复《双典批判》故作惊人之语、对小说评论舍本逐末、评论偏执及胡乱联系。

刘兆全《〈水浒传〉中的诗词概说》从小说中的诗词的种类与数量、艺术特色分析及与其他古典名著诗词的比较,得出这些诗词是小说中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杨俊生《水浒寨最英雄》高度赞扬了打虎英雄武松。

王伟《浅论吴用形象》从智慧与纰漏、忠义与背叛、奸诈与狠毒、聪明与思想还原了文本中吴用的形象,指出其身上存在的矛盾现象,吴用已经是当时文化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

丁永林《晁盖的地位与作用》从历史与传说论证了晁盖是梁山带来的开山鼻祖和保护神——晁盖本就是“托塔天王”。

李孟雷《简析幸运英雄杨林》认为杨林运气好,天地保佑与祖宗荫庇,但实际上他善假相、爱伪装,好打伏击战是最为重要的根源。

刘传录《同是外室下场不同》从社会环境与个人性格上分析了金翠莲与阎婆惜两人下场的不同。

李燕青《宋江招安路线的坚决反对者——公孙胜在〈水浒传〉叙事中的作用》指出公孙胜在以前的文献如《大宋宣和遗事》中面目相当模糊,而在《水浒传》中位置却极为重要,公孙胜对宋江的态度由不喜欢、厌恶直到逃避离开。

李艳《〈水浒传〉中鲁智深和〈西游记〉中孙悟空人物形象比较及其文化认识价值》分析鲁智深与孙悟空在人物出身、性格、结局及情节设计方面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二人形象在发展中的互相借鉴所造成的。

王光福《武松性格的两个侧面》认为在《水浒传》中,武松的性格是复杂而丰富的。除了英雄豪气之外,他还富有语言才能,从其对潘金莲、蒋门神酒店的伙计等的话语可以看出。他对女性善于挑逗,对潘金莲义正辞严是出于人性,对孙二娘及蒋门神夫人,则极尽挑逗之能事。可见武松性格之复杂,可看作是一圆形人物。

第三,在历史及本事考证方面,潘守皎《水浒故事缘起与经过新考》在搜罗宋代史料的基础上,又对地方历史地理详加考证,从而描绘出宋江起义的缘由、经过和结局,并进一步阐述了它们和小说情节的渊源和联系。

张明华《“杨志卖刀”的历史性考察》通过《宣和遗事》明确记载这个故事发生在宣和二年初春,地点在颍州,又结合杨志的身份和宋代水路交通、地理方位等各方面,再加上把杨志卖刀说成是发生在开封的故事不很合理,得出杨志卖刀是发生在今天安徽阜阳的真实事件。

许勇强、李蕊芹《百年“嘉靖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从学术史的视角对嘉靖说的学术源流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对比较权威和主流的五种说法作了条分缕析的回顾与梳理,从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卢明《〈水浒传〉写的郓城县城在哪里》从北宋文化名家石介的文章及其他文献证明,北宋郓城与现在郓城是同一个地方。

刘洪强《〈水浒传〉之石碣与北宋党人碑关系之臆测》通过考察《水浒传》之石碑与北宋党人碑及传说(也可能是真实的)的宋太祖之誓碑的相似性,得出《水浒传》之石碑其实与党人碑与誓碑有密切关系,而明代《东林点将录》可视为《水浒传》影射党人碑的证据。

第四,在《水浒传》传播方面,王平《〈水浒传〉诠释史论序》对张同胜《〈水浒传〉诠释史论》写作过程进行了梳理,对此书作出高屋建瓴的评价,同时表达了让外国人也能够享受中国古代文学瑰丽的文化遗产的愿望。

陈卫星《明清时期〈水浒传〉的禁毁与传播》从历史文献入手,得出在明清之际,朝廷一直禁毁《水浒传》,但是从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地点来看,对《水浒传》的禁毁的程度不同,禁毁政策可以缩小《水浒传》的传播范围和减慢传播速度,但并不能完全阻断它的传播。

陆敏、张祝平《明刻〈水浒传〉插图对梁山受招安事件的诠释》以丰富的插图说明《水浒传》明刊本的插图者对梁山好汉接受招安持以肯定态度,这主要体现在刊刻过程中利用图像弱化梁山中的反招安斗争、突出受招安场景的恢宏与壮阔、淡化英雄结局的悲剧色彩这三个方面,并指出这种倾向的原因。

倪惠颖《从小说文本到诗歌批评——论清季以前〈水浒传〉“点将录”形式的演变》认为《水浒传》“点将录”与诨号为后来“点将录”形式由小说文本向诗歌批评转变提供了可能。《乾嘉诗坛点将录》就是受此影响而来,后来这一“点将录”的文艺批评形式才得以发扬光大。

周晴《深得水浒壸奥——浅谈〈绿野仙踪〉对〈水浒传〉的承衍》从立意、人物、结构、行文技法、语言等诸方面来探究其对《水浒传》的模仿,体现出《水浒传》的无穷魅力。

此外,周文业《〈水浒传〉版本数字化及〈京本忠义传〉的数字化研究》先是介绍了《水浒传》版本数字化的情况,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版本分析,然后介绍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对《京本忠义传》上海残页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有理、有据,充分显示了高科技对古代文学研究的显著作用,是应该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的。

王建《〈菏泽学院学报〉“水浒文化研究”特色栏目发文汇析》从栏目发文汇总、栏目建设分期、栏目发展道路的学术思考进行分析,认为一本高校学报,一个特色栏目,应该有所追求,有一定的奋斗目标。

著名剪纸艺术家杨秀玲女士向山东省水浒研究会捐赠了她的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剪纸,山东省水浒研究会拟聘任杨秀玲为研究员。

最后常务副会长王平作了会议总结,对会议论文及发言情况作了评价。杜贵晨会长致闭幕词,杜会长认为此次大会很成功,并对学会以后的工作作了部署。

山东省水浒研究会作为立足于山东这块水浒文化发源地的学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水浒传》是主要发生在山东、受齐鲁文化深刻影响的古典小说,山东省保存着大量水浒文化的遗迹,而且山东地区也浸润着水浒文化,这对近距离、深入地研究《水浒传》极其便利;第二,山东省高校众多,有袁世硕先生、杜贵晨先生、王平先生等大批著名《水浒传》研究专家,且诸位专家在《水浒传》研究方面各有所长,有利于《水浒传》研究的多元化发展;第三,山东省高校学报,如《菏泽学院学报》开辟“水浒文化研究”专栏,对有关《水浒传》研究成果的宣传起到重要作用。

《水浒传》及水浒文化的研究是一项愈久弥新的工程,绝非数年、数十年之功可毕的。山东省水浒研究会应注意在本着高品质、高标准的入会门槛上,积极吸收青年学者和非学者的《水浒传》研究者,借鉴民间《水浒传》研究的精华,为《水浒传》研究打开新的视野,使山东省水浒研究会充满活力与朝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古典小说的数字化研究是一个新的方向,如何在注重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对《水浒传》作出新的阐释是今后《水浒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当然,研以致用是《水浒传》研究的本质,如何通过对《水浒传》的解读提高读者的审美趣味,如何对水浒的经济、文化价值进行合理的开发,仍是值得诸位专家学者重视的。

研讨会结束后,学者们到郓城与鄄城进行了实地考察,真实地感受历史上宋江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勇行为,在时光的下游遥遥体会当年英雄们的豪情壮志,感触颇深。

(责任编辑:王建)

AReviewof“WorldWaterMarginForum(Heze)——WaterMarginCultureSeminarandtheAnnualMeetingofShandongResearchInstituteofWaterMargin”

LIU Hong-qiang,XU Zhong-ro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Shandong Normal Universty,Jinan,Shandong 250014,China)

World Water Margin Forum(Heze)——Water Margin Culture Seminar and the Annual Meeting of Shand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Water Margin was held in Heze University.About 50 experts attended the meeting. Water Margin Culture, text and figure interpretation of Water Margin and spreadng ofWaterMarginare discussed at the meeting.

World Water Margin Forum; Water Margin Culture Semina; Heze

1673-2103(2013)04-0001-03

2013-06-20

刘洪强(1974-),男,山东新泰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许中荣(1988-),男,山东聊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I207.412

A

猜你喜欢

水浒水浒传文化
梦回水浒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谁远谁近?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之品味及思考
《水浒》求疵录二则
《闲看水浒》里的黑暗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