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夏目漱石《心》中“静”的悲剧

2013-04-11闫琦耿宝建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房东太太夏目漱石遗书

闫琦,耿宝建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外语系,河北 承德 067000 2.衡水学院分院教务处,河北衡水053000)

浅谈夏目漱石《心》中“静”的悲剧

闫琦1,耿宝建2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外语系,河北 承德 067000 2.衡水学院分院教务处,河北衡水053000)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长篇小说《心》是夏目漱石后期代表作之一。《心》被认为是一部成功的心理小说,深入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但是女主人公“静”在小说中几乎是“无语”的。夏目漱石通过与“静”相处过的三个男人,侧面描写了生活在明治末期知识分子——“先生”阴影之下的“静”的悲剧。

夏目漱石;《心》;“静”;悲剧

小说《心》由上中下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先生和我”、“双亲和我”、“先生的遗书”。作者采用独特的方式,通过“我”认识“先生”,然后一点点发掘“先生”的内心,最后以遗书的方式将“先生”深藏心底的秘密讲述给“我”。遗书中主要交代了“先生”“K”和“静”的情感纠葛。“先生”和一起长大的好友“K”都爱上了房东家的小姐“静”,“K”曾经将自己对小姐的爱慕之意告诉了自己无话不谈的“先生”;“先生”知道“K”的心意之后千方百计地设计,不仅在精神上打击“K”,还提前向房东太太提亲,最终造成“K”的误解,导致其自杀。在“K”死后,“先生”一直受到良心的谴责,逃避世界,讨厌世人,即使与心爱的“静”结婚也无法摆脱自责的阴影。虽然一直放心不下“静”,但是在得知明治天皇驾崩、乃木大将殉葬后,“先生”也选择了自杀。纵观整篇小说除女主人公“静”之外,作者并未给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赋予名字。“静”虽然是女主人公,但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过她,因此本文将从与“静”相处过的三个男人——“我”、“先生”和“K”来剖析“静”最终悲剧的原因。

一、“我”和“夫人”——“静”

小说前两部分和第三部分虽然主人公不同,但是都以“我”为叙述者,贯穿整篇小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第一部分“先生和我”、第二部分“双亲和我”当中,“静”以“先生”的妻子身份出场,被“我”唤为“夫人”。“我”对“夫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位漂亮的夫人”(上·四)[1];“前些日子在门前见到先生的夫人时,便得到了很美的印象。以后每次见面,都有同样的感受。可是除此之外,我似乎觉得对于夫人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这也不是说夫人没什么特色,也许应当说展示特色的机会还没有来更恰当些。但我总是把她当成附属于先生的一部分来看待的。”(上·八)虽然这只是“我”对“夫人”的最初印象,但是可以看出夏目漱石的女性观,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只是一个符号的存在,这也预示着“静”的悲剧结局。作为“先生”的附属品,“静”在“先生”灰色人生的笼罩下注定是不幸的。“先生”在遗书中交代“我”对于他的秘密和死因决不能告诉“静”,“先生”不但留下“静”孤单一人而且到死都不让“静”知道事情的真相,可以说这是对“静”最残酷的打击。

二、“先生”和“静”

少女时期的“静”认识了少年“先生”,此时的“先生”刚刚经历叔父对他的财产欺诈,已经产生厌世的情绪,对人也失去了信任感。刚搬到房东家的时候,经常一声不响地坐在桌前,像猫一样观察着这个家庭。然而房东太太的独生女儿“静”以她的自然平静解开了“先生”固执的心。“我欣欣然看一会拙劣的插画,听一会不悦耳的琴声。”(下·十一)这一举动足以表明“先生”爱上了“静”。“先生”认为真正的恋爱是神圣的,他对“静”是一种近乎信仰的爱。那么“静”对“先生”的感情虽然没有从正面描写过,但是“静”的母亲在“先生”提亲时对他说的“我不至于把那孩子送到她不中意的地方去。”(下·四十五)这句话就可以看出,“静”也是喜欢“先生”的。此时的“静”,可以说是幸福的。原本美好的生活随着“K”的加入发生了变化。得知“K”也喜欢“静”后,“先生”采取了一系列手段,不仅在精神上打击“K”还偷偷地向房东太太提了亲。房东太太同意了他和“静”的婚事,但是“K”却在得到消息后的一个深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正如“先生”在遗书中所说的:“一道无可逆转的黑色光柱贯通我的未来,一瞬间把我的整个生涯可怖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下·四十八)虽然之后和心爱的“静”步入婚姻的殿堂,“先生”也曾这样感慨过:“可是,我的幸福总有黑影相随。我想,这幸福恐怕是最终将我引入悲剧的导火线。”(下·五十一)可以看出“先生”将他婚后的不幸和最终自杀的原因归结为和“静”的婚姻,小森阳一认为:“《心》是一部男性共同失败的小说,是使用女性来安定男性之间关系的父权制社会崩溃的小说。”

婚后的“先生”一直处于对“K”的自责当中,面对已经成为自己妻子的“静”时,“先生”说道:“我同妻相见时,常常突然感到K的威胁。仿佛她站在中间,到处不可分割地连接着K和我。我对她没什么不满的,只因为这种感觉,总想避开她。”(下·五十二)目睹“先生”巨大变化的“静”的心情可想而知,“静”做了很多努力都无法使“先生”敞开心扉。“我再也忍受不住,问了先生。我说如果自己哪里不好,尽管指出就是,能改的一定改。先生说:‘你根本没什么不好,不好的是我。’给他这么一说,我难过极了,掉了眼泪。可是我还是想问自己哪里不好。夫人眼睛充满泪水。”(上·十八)这是“我”去“先生”家帮忙看家的那天晚上,“夫人”对我说的一段话。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静”经常这样试图解开“先生”的心结。每当这个时候,“先生”都会被一种不知所措的悲伤袭击。

“先生”之所以到死后都不想让“静”知道他和“K”的过去,“先生”这种决绝的心情,是他对“静”爱的表达。但是,对于“先生”死亡的原因一无所知,只剩下孤单一人的“静”,着实是寂寞的。并且,“静”不得不迎接这样的结局是因为“先生”对“静”的利己主义和爱情的表里统一。

三、“K”和“静”

“K”是“先生”的同乡,两人从小就很要好。“K”的父亲是真宗和尚,但是“K”是次子,被送给医生家做养子。养父家供“K”到东京上学,本想让他学医,但是“K”却背着养父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最终被生父和养父所不容。“……出生于寺院的他经常使用‘精进’一词,他的所有举动行为均可用‘精进’来形容。”(下·十九)“‘K’强调光高学问不是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想法是要磨练意志,使自己成为坚强的人,而为此必须尽可能置身于逆境。”(下·十九)这样以应该为道牺牲一切的为第一信条、认为“节欲、禁欲自不消说,即使离开欲的爱本身也是道之障碍”(下·四十一)的“K”却在搬到“先生”所借宿的房东家后,慢慢地爱上了房东家的小姐“静”。“K”对“静”的爱,显然是违背他所追求的道,但是他依然在痛苦的挣扎后终于向自己的好友“先生”说出了对小姐的爱慕之情。在得知“先生”和“静”订婚的消息后选择了自杀。“K”的死表面上是因为受到失恋的打击,实际上“K”在自己求道的路途上受到了多重阻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感到绝望,就像“K”在遗书最后说的“早就应该死”。(下·四十八)。而笔者认为“K”的自杀也间接地将“静”引入了悲剧。

结语

少女时期美丽的“静”在和自己爱的“先生”结婚后本应该过着幸福的生活,“先生”和“静”不愁温饱,即使不用工作也能生活富足,但是正如“先生”回忆“静”和他的一次谈话时所说的“男人的心同女人的心为什么就怎么也不能完全贴在一起呢?”(下·五十四)婚后的“静”无论如何都不能走进“先生”的心,最终“先生”自杀留下“静”孤单一人,可以说“静”是一个悲剧人物。小说以“心”为题目,细腻地描写了人物的心理活动。通篇共描写了五个死亡事件,使读者始终处于一种压抑的气氛之下。笔者认为,“静”最终孤单的结局将整篇小说的气氛推向了最高潮,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1][日]夏目漱石.心[M].东京:岩波书店,1984.

[2][日]夏目漱石.心[M].林少华,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3]李光贞.夏目漱石小说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叶琳.对明治末期知识分子心灵的探索——试析夏目漱石的小说《心》[J].外语研究,2003,(4):46-50.

[5][日]前田友美.夏目漱石「心」研究——静の「沈んだ心」を巡る考察[J].広島学院大学国語文学誌,2007:79-92.

[6][日]佐藤泰正.漱石研究——「こころ」から何が見えて来るか[J].梅光学院大学日本文学会,2003:55-65.

[7]孟庆枢.小森阳一对夏目漱石的再阐释——以夏目漱石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为中心[J].长江学术,2009:17-21.

I106.4

A

2095-3763(2013)04-0051-02

2013-04-09

闫琦(1988-),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助教,黑龙江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房东太太夏目漱石遗书
机场风波
机场风波
抓住对方的心
我是猫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银环桥下的遗书
房客
房 客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何功伟:三封遗书写就矢志不渝的生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