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学报纳兰研究专栏三十年
2013-04-11樊淑媛
樊淑媛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老干部处,河北 承德 067000)
我院学报纳兰研究专栏三十年
樊淑媛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老干部处,河北 承德 067000)
我校学报创建于1981年,始创刊名为《承德师专学报》,1993年更名为《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2年随着学校升格,又更名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创建于1981年的《承德师专学报》,1985年经河北省委批准在国内公开发行,同年第四期设“纳兰性德研究”专栏。纳兰性德是满族第一位大诗人,他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他的词更为令人瞩目。在文学研究领域,研究纳兰性德的活动颇为广泛。《承德师专学报》首家开辟“纳兰性德研究”专栏,既促进了纳兰性德研究深入发展,也使书刊获得了河北省和国家的嘉奖。2010年4月河北省高校学报评优,《承德民族师专学报》获得河北省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称号,“纳兰性德研究”专栏被评为“河北省高校学报特色栏目”。2010年12月,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我校学报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称号,“纳兰性德研究专栏”被评为“全国高校学报特色栏目”。
承德师专学报;承德民族师专学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纳兰性德研究”专栏
被誉为“满族第一位大诗人”的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纳兰性德,“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才能,他的古体诗写得冲淡,近体诗写得俊逸,散文写得古朴,骈文写得华赡。”[1]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的纳兰性德,他的词作更为令人瞩目。清末文豪梁启超在评价纳兰词时,意简言赅地指出:“容若小词,直追李主。”[1]似同李主艺术风格的纳兰词,曾经感动过不少读者。杨重华先生在为《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写序时说:“纳兰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记得我自己还是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时代,读了他那些‘凄婉不可卒读’的词,也曾为之‘心动神摇’”。纳兰性德的词,虽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的文学才能又是多方面的,但对于他和他的创作,过去研究的人并不多,研究的成果也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1985年7月,为纪念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在承德举办全国性纳兰性德学术讨论会。《承德师专学报》编辑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会后,陈登亿先生建议在《承德师专学报》上开辟“纳兰性德研究”专栏。根据陈老的提议,1985年第四期我们的学报就设置了“纳兰性德研究”专栏,从此这一专栏一直没有间断。往事悠悠,回忆中的三十年纳兰性德研究,有许多东西是值得叙写的。
一、《承德师专学报》是国内首家开辟纳兰研究专栏的刊物
《承德师专学报》曾更名为《承德民族师专学报》,是《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的前身。创建于1981年的《承德民族师专学报》,首任编辑室副主任是陈登亿先生。1983年陈老退居二线,由我来接任学报编辑室副主任工作。1985年,《承德师专学报》经河北省委批准公开发行,成立学报编辑部,我承担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和学报编委会常务副主编。《承德师专学报》创刊以后,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尤其是对满族文学的研究,更为重视。1982年学报开辟“避暑山庄诗文研究”专栏,1985年开辟“纳兰性德研究”专栏。办这两个专栏,都得到了承德市民委的关注与支持。已故民委主任铁男先生,热心于公益事业,为人诚恳、和善,一点官架子也没有,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他对《承德师专学报》与“纳兰性德研究”专栏的关心与支持,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真心实意地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初创时期的《承德师专学报》,经费十分困难。了解到这一点后,铁男先生就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承担我校学报第四期的部分出版费用。经费有了保障,“纳兰性德研究”专栏办的越来越起劲。
始创于1985年《承德师专学报》第四期的“纳兰性德研究”专栏,首刊包容5篇文章。齐敬之与别延峰合著《建国以来纳兰性德研究情况综述》一文,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长期以来研究纳兰性德的人却十分稀少呢?”然后,二位学者进行分析,指出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这是和民族偏见以及晚清政治腐败有关。纳兰生于清初,又是少数民族中的文人,一些有民族偏见的人总认为只有汉族才会有大诗人、大文学家,只有唐代大诗人、宋代的大词人,才有资格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二,“建国以后长时间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有的人仍囿于偏见,简单地认为他是‘纨绔子弟’,说他的词多是抒发‘无端的哀伤和惆怅’,很少涉及社会政治问题。”齐、别二位先生,在分析长期以来研究纳兰人数稀少及其原因之后,指出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纳兰性德及其作品才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研究纳兰性德的文章才逐渐增多起来。文章在结尾时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对于中国民族文化都做出了贡献;因此,在纪念这位清初杰出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之际,深入研究他的生平、作品,评价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振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承德师专学报》首次设置的“纳兰性德研究”专栏,虽然篇幅不多,但对纳兰的生平与创作都涉及到了,它在编辑“纳兰性德研究”专栏过程中,发挥了开路的作用。
1986年,由铁男、关阔、布尼阿林、陈子彬几位先生筹备的“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了。布尼阿林先生是第一任会长,关阔先生是第二任会长,陈子彬先生是秘书长。随着“纳兰性德研究会”学术活动的开展,研究纳兰的人和撰写的文章逐渐增多,纳兰研究专栏的内容也丰富了,从而引起在学术界居于重要地位的《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的注意,并以《承德师专学报——纳兰性德研究专栏》为题,介绍了我校学报第四期纳兰研究专栏:“《承德师专学报》1986年第四期辟‘纳兰性德研究’专栏,收入文章十二篇。这是1986年3月在避暑山庄召开的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第一次年会的研究成果汇集”。该文指出,纳兰性德是康熙皇帝同龄人,一直在康熙身边当侍卫,对康熙的文治武功颇有影响,可惜于31岁盛年夭折。这一专栏分别从各个侧面研究了其人其文。陈登亿的《纳兰性德与康熙帝实行的文化统一战线政策》认为,他对康熙皇帝改变清初镇压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作出过贡献,对康熙皇帝开设“博学鸿词科”,团结与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出过力;他对康熙重视汉文化书籍、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也有积极影响。马乃骝、寇宗基的《深秋边基若为情》分析了纳兰性德近百首诗词的思想、艺术特色,指出他的诗词从未发出过征讨边疆各部族的声音。《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对《承德师专学报》1986年第四期“纳兰性德研究”专栏介绍得很详细。除了叙写陈登亿、马乃骝、寇宗基的文章内容以外,对宁大年、宋培效、刘莆田、姚崇实、齐敬之、郭明辉、高岸、铁男、陈子彬等人的文章,也一一加以概述。
纳兰性德研究会,1986年召开第一次年会以后,1991年、2006年又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年会。第二次和第三次年会以后,为“纳兰性德研究”专栏写文章的人更多了。由于收到的稿件多,只设专栏难以容纳,所以1991年《承德师专学报》第四期出版了《纳兰性德研究专辑》,刊载论文19篇。首篇《“纳兰性德现象”试说》,是原民进中央副主席、纳兰性德研究会名誉会长楚庄先生撰写的。除此之外还有:姜宸英《<送容若奉使西域>诗考释》、张一民《纳兰性德书画收藏录》、任嘉禾《关于纳兰性德作品的若干考辩》、金宝森《试释纳兰性德几个谜》、姚崇实《纳兰性德与曹寅》等等。这些文章,都对纳兰诗词及其生前的活动进行了深讨。《纳兰性德研究专辑》是在纳兰性德研究会第二次年会以后出版的。专辑的编后记说:“承德纳兰研究会1991年年会暨学术讨论于10月5日在承德召开,会议就若干学术问题以及深入开展纳兰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会同承德师专学报编辑部商定,会议收到的优秀学术论文,《承德师专学报》以‘纳兰性德研究专辑’的形式予以发表”。
1993年随着学校的更名,《承德师专学报》改称为《承德民族师专学报》。更改后的《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编辑部主任,先后由宋培效、张德锤、李晓峰担任。虽然学报编辑部负责人几次更换,但“纳兰性德研究”专栏不仅一直坚持办下来,而且越办越出色。
“纳兰性德研究”专栏,从创办那一天开始,就注意选登来自四面八方的优秀稿件。1997年,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召开,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来自全国各地。其中纳兰性德研究者,纷纷为我校学报“纳兰性德研究”专栏写文章,这不仅丰富了纳兰研究专栏内容,而且壮大了纳兰性德研究队伍。翻一翻《承德师专学报》(包括《承德民族师专学报》),就可以了解到,为“纳兰性德研究”专栏撰文的作者,可以说是来自祖国各地,担任着不同职务。楚庄,原民进中央副主席。刘德鸿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关纪新是著名满学研究专家,担任《民族文学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桂英,吉林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邓伟,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秀亭,是专门研究纳兰性德的学者。马乃骝,山西社会科学研究员。任嘉禾,内蒙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宝森,原北京市满文书院院长。这些来自祖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潜心研究纳兰性德,而且积极为我们学报纳兰性德研究专栏积极撰写文章。他们所做的努力,既促进了纳兰性德研究,也为我们学报专栏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专家学者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和积极奉献精神,“纳兰性德研究”专栏才逐渐成熟起来,并且成了全国纳兰性德研究中心。用台湾一位学者的话来说,“纳兰性德研究”专栏,是全国纳兰研究的“重阵”。
二、“纳兰性德研究”专栏对纳兰的生平与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创建于1981年的《承德师专学报》,又名《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现已更名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有30多年历史的《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其“纳兰性德研究”专栏,使我们学报的民族性显得更为突出。多年来,“纳兰性德研究”专栏,对纳兰的生平、创作、思想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著成果。
(一)关于纳兰性德的生平研究
《清史稿·性德传》虽然篇幅不长,却也较为全面地概述了纳兰性德的生平。高亢先生以《<清史稿·性德传>笺注》为题,对该文进行了注释与解说。读高文可知:“性德,纳喇氏,初名成德,以避皇太子允礽嫌名改,满洲正黄旗人,明珠子也”;性德少时聪明,“数岁即习骑射,稍长工文翰”;性德于“康熙十四年成进士,年16岁”;性德因“圣祖以其世家,授三等侍卫,再迁一等”;性德得到康熙皇帝赏识,“令赋<乾清门应制诗>,译御制<松赋>,皆称旨”。高亢先生在解释这段引文时说:“《松赋》系康熙早年所制,现令纳兰译为满文,是康熙在晋纳兰为一等侍卫后,行付以政事,试起满文能力,就令赋<乾清门应制诗>,译御制<松赋>,都得皇帝称赏”;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俄疾作,上将出塞避暑,遣中宫将御医视疾,命以疾增减告,遂卒,年仅三十一。”《清史稿·性德传》除了概述纳兰性德短暂一生经历外,还叙写了他生前之种种所为及其创作。
从“纳兰性德研究”专栏所发表的文章来看,学者们在研究纳兰生平时,着重探讨的问题有二。其一是婚姻、爱情问题。纳兰的婚姻、爱情,与他的词作有密切关系。了解他的婚姻、爱情,有助于理解词的内容及其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从纳兰研究专栏所发表的文章来看,关于纳兰婚姻状况,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纳兰有妻室4人:卢氏、宫氏、颜氏、沈宛。前三人记载确实,并无疑议,后者沈宛是否实有其人,有不同看法。刘德鸿的《康熙帝之惠妃与纳兰性德婚前恋人》,根据纳兰词的推测,婚前确有恋人,但不是入宫女子,而是“如同《红楼梦》中晴雯、袭人一流人物,此女子归宿不是‘入宫’做嫔妃,而是入了道观寺庙作女黄冠或沙门尼”。姚崇实《纳兰性德婚姻略考》认为“入宫”说是不可轻易否定的,与纳兰性德有密切关系的第一位女子,大概就是入宫之女。金宝森《试释纳兰性德的几个迷》认为,沈宛“究竟是人还是影?”有待新的资料发现来确认。其二是觇梭龙的探讨。“觇梭龙”是纳兰生平中重要的事件,对了解和评价纳兰的生平与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梭龙在哪里?实际指的什么地方?纳兰去梭龙的任务是什么?这些问题,未见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依据各自所掌握的材料,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由于对“觇梭龙”的看法不同,形成了所谓“东北说”和“西北说”,至今这两种说法谁也没说服谁。
(二)关于纳兰性德的作品研究
纳兰性德的著述十分丰富,今存《通志堂集》,包括赋1卷,诗4卷,词4卷,经解序跋3卷,记、书1卷,《渌水亭杂识》4卷,还有编刻过的《通志堂经解》等等。近三十年来,许多学者对纳兰的词、诗以及其他体材的作品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1.纳兰词的研究
纳兰性德以词名家,他的词赢得了很高的赞誉,清代学者王国维称赞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从纳兰词的题材来,内容不广,比较单调。陈水云、蔡静玲在《近25年来纳兰词研究与展望》一文中,引楚庄的话说:“纳兰词里既没有亡国之君缅怀故国江山的沉痛,也很少风流才子吟咏秀阁青楼之旖旎,更缺乏政治军事家评史忧国气概,纳兰只是缁尘京国,乌衣门弟的贵族青年,他只能从相府院中,金殿阶前和銮衣队里看人生看世界,他只为自己身边、婚姻、生活的变故,师友遭遇的蹭蹬以及仕途官场的污浊动情,他只局限于带着自己深沉真挚的感伤和悲愤悼亡、怀友、吊古、伤今,这是纳兰的局限性。”从总体上看,纳兰词的题材确有局限,但从他那表现一己悲欢离合的作品,其内容还是多姿多彩的,有写爱情的,有悼亡妻的,有歌颂友谊的。他的爱情词数量多,写得也很出色。特别是他的悼亡词,最引人关注。宋培效先生,以《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为题,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的突破:第一把悼亡词作为文学创作重要的严肃的题材来对待;第二在内容和形式结合上达到了统一与和谐;第三通过悼亡抒发了一种纯真而高尚的人情;第四运用了多样化的艺术手法。除了描写爱情,纳兰词中还有以边塞、咏物为题材的词。这些描写不同题材的词作,也在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从纳兰词的艺术表现与风格来看,纳兰词的主要特色是“清新隽秀,自然超逸”,这是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对他的评语。对于纳兰词的艺术表现,魏东朝以《善治凄凉曲的圣手——试论纳兰词的艺术表现》为题,在《承德师专学报》1991年第四期发表文章谈了一点看法,他认为纳兰词情调凄凉哀婉,除了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外,还在于他采取了比较有效的艺术手段,如通过景物和环境的描写,制造和渲染凄凉的气氛;直抒胸怀,坦率地表达自己的哀愁;通过形象描绘或回忆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悲哀或痛苦;通过梦境的描写,抒发伤感情思。关于纳兰词的风格,有些学者为“纳兰性德研究”专栏撰文说,纳兰词既有凄凉哀婉风格的作品,也有豪放风格的词。宋培效的《试论纳兰性德的豪放词》(发表在《承德师专学报》1988年四期)指出:“占纳兰词作品总数十分之一的豪放词,成就很高,也很有特色。”这篇文章把纳兰豪放词的内容归纳为:或欢呼康熙时期的国家统一,或描写塞外风光和民俗,或抒发对友人的深情厚意。相比起来,纳兰的豪放词,其风格显然不同于他的凄凉哀婉之作,真可谓是别具风韵。
2.纳兰诗研究
纳兰诗确实不如其词感染力强,但纳兰诗的成就也是不容忽视的。发表在1988年《承德师专学报》“纳兰性的研究”专栏上白鹤龄《略谈纳兰诗的成就》一文指出,纳兰的咏史诗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是“他潜心研究前代‘兴亡理乱、忧危明盛’的心得结晶、是他对国家高度责任感的体现。”
正因为纳兰诗也有很高的成就,所以研究纳兰诗的专家学者,也不乏其人。高亢的《纳兰成德<咏史诗>20首试释》(《承德师专学报》(1993年4期),结合历史背景和纳兰咏史“有意而不落议论”的特点,详细分析了纳兰性德20首咏史诗,深入探讨纳兰的历史观。马嶔骝的《终古江山几多凉热》,也解读品评了20首咏史诗,并指出:“这20首《咏史诗》最大的特色是专写帝王将相、专写纷争动荡的年代、专写败亡惨痛教训;运用了反迭、对比、漫画等手法,有针对性、艺术地抒发诗人精辟、独到的历史观、道德观、政治观和民族观”。
上述情况,反映了一些专家学者对纳兰性德词与诗的研究,都下了不小功夫,并取得了价值珍重的成果。
(三)纳兰性德思想研究
《承德名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四期刊载的陈水云、蔡静玲在《近25年来的纳兰性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说:“纳兰性德出身华阀之家,后又充任康熙皇帝的侍卫,可谓优偓和荣幸有加,但他的词却写得哀戚顽艳,令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出现这种矛盾现象应该从纳兰性德思想说起。”为了探讨与分析纳兰的思想,陈蔡论文转引邓伟《词人纳兰性德思想初论》的见解。邓先生从三个方面探讨与分析了纳兰的思想及其形成的原因:首先,纳兰对自己的出身和地位看得非常淡薄,他不仅不以为荣耀,反而认为是自己的不幸并感到厌恶。其次,纳兰对人生的看法深受佛教和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在古人那里找到陶潜和李白作为效法的榜样。第三纳兰对宫廷侍卫生活,是非常厌倦的,皇帝侍卫身份使他有一种压抑感,他追求轻闲自在的隐逸生活,并尽情抒发个人情怀。这就是纳兰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他身份地位矛盾的原因。陈、蔡论文还转引黄天骥的话:“在封建制临近崩溃的前夜,统治阶级内部产生的不可遏止的苦闷情绪,自然会反映到创作上来,透过纳兰性德写的哀婉凄厉的诗篇,我们依稀听到了封建的层冰摇曳撕裂的声音。”陈蔡转引邓伟、黄天骥的见解,意在说明纳兰对他所从属的封建王朝的价值和前途感到怀疑、失望、悲观,这些思想反映到作品中来,就形成了他的人生态度同他的家世与身份的矛盾。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不同的生活环境可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陈登亿的《从纳兰性德和几位汉族学者友谊看他对民族团结的贡献》,具体的叙写了纳兰性德同汉族友人的交往。透过纳兰性德同汉族友人之间关系,不仅使我们从中感受纳兰思想的丝丝暖意,而且了解到纳兰思想对康熙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康熙实施民族团结政策及其成就,也有纳兰的努力和贡献。
三、《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纳兰性德研究”专栏的社会影响
从《承德师专学报》开始,中经《承德民族师专学报》,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纳兰性德研究”专栏,一直没有间断。“纳兰性德研究”专栏,始创于1985年《承德师专学报》第四期。从1985年算起,截止到2012年,“纳兰性德研究”专栏,共刊载论文173篇,计140万字。这些稿件,来源于全国各地。许多纳兰性德研究者,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的“纳兰性德研究”专栏为阵地,积极发表文章和开展学术研究活动。这些文章和活动,在河北省乃至国内许多地方,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1997年8月,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召开,使纳兰性德研究的社会影响更加扩大了。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是由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主办。来自各地学者近80人出席会议,其中包括台湾学者13人,收到学术论文43份。在3天学术讨论时间里,先后举行了16场专题学术讨论会。双方学者就各类感兴趣的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的切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学极其丰富。海峡两岸少数民族研讨会,就少数民族文学中引人注目的课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两岸学者,对不少议题取得了共同理解和认识,这不仅活跃了学术气氛,也加浓了两岸学者友好情谊。讨论会的成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新华社”、《光明日报》、《河北日报》、承德电视台等都做了大量报道。值得注意的是,《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4期,刊载了伊澈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综述》,全面介绍了在承德召开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情况。
伊澈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综述》一文,在介绍对少数民族古典文学讨论时,着重叙写对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的研究,并转述冯统一论文说:“千载而下,我国词林有数不清的名篇佳作。优秀的词人有如天际繁星,可以列出一个庞大的群星谱系。在这幅星图中,纳兰性德虽然晚至清初,即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才出现,但却是一颗当之无愧的超级亮星。三百年来,他的光芒始终辉耀于中国文学苍穹之上,在文学星空中留下了这位早夭天才词人永恒的位置”。学者研究讨论纳兰性德的同时,还介绍《承德民族师专》“纳兰性德研究”专栏,称赞这一专栏多年来致力于纳兰性德研究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由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及其前身,在纳兰性德学术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和社会影响,2010年4月河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优,我校学报获得“河北省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称号,“纳兰性德研究”专栏被评为“河北省高校学报特色栏目”。2010年12月,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我校学报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称号,“纳兰性德研究”专栏,被评为“全国高校学报特色栏目”。
[1]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
I206
A
2095-3763(2013)04-0013-05
2013-05-23
樊淑媛(1931-),女,辽宁抚顺人,河北民族师院学院老干部处副编审,研究方向为避暑山庄学。